打鬃

龜鬃。 這是20世紀40年代前潮汕成年婦女的一種流行髮型。 辮鬃。

大後斗。清代有錢人家的婦女,尤其是年輕婦女,喜歡打“大後斗”。所謂“大後斗”,就是頭上正中至腦後有一面像船帆一樣的半圓形髮式,要用很多小竹針把它夾住,並用很多比小指尖還小的竹圈套緊,保持其不斜不倒;存下的發尾在後面梳起,叫“後斗尾”。兩邊的發要梳成像兩朵半髻。每天天將亮就要起來梳妝,至少要個把鐘頭才能完成,然後用蘆薈的黏液作為黏發劑。這種髮型配上大桐衫裙及手鐲、腳環,以及纏足的三寸金蓮,就是清代較有古風人家中婦女的典型服飾了。潮劇《龍井渡頭》中的余美娘,就是這么打扮的。
龜鬃。這是20世紀40年代前潮汕成年婦女的一種流行髮型。其法是散辮後打成圓髻,用一個雕刻有吉祥圖案的椰子殼(高貴者用玳瑁)將圓髻套住,用銀針串緊便成。因椰子殼如龜殼,故稱龜鬃。今城鄉仍有中老年婦女打龜鬃,鬃殼多為塑膠製品代替。
牛角鬃。就是把頭髮打成像一個牛角高高翹起的髮髻。這也是清代年齡較大的婦女或山區婦女或媒婆的簡便髮式。
免鬃。辛亥革命之後,潮汕婦女的發鬃,改為在腦後把發束起,繫上寸長黑色頭繩之後,只用一把寸多長的發匙橫過,把其餘垂下的發在發匙上繞成髻就行了。有的乾脆用個網套套著,是最簡便最常見的鬃型。
辮鬃。20世紀40年代,在歸僑婦女中,流行把後髻打成像螺形一樣,別有一番歸僑味。這種髻很普通,也較小巧,費時不多,再插上鮮花或布花,就很好看了。當時的年輕婦女見到歸僑婦女的這種髮髻好看,便仿效起來,把長發在腦後編成小辮子,再把小辮子圍繞起來,成為圓形,再用珠針穿緊,插上花,顯得年輕活潑。
方髮髻。20世紀40年代流行的另一種髮型。因為形如肉店裡的大方刀,也如方刀形的船舵,所以得名。這種髮髻是女子出嫁或做客時才梳的高髻髮型,因為梳妝費時,不方便勞動,平常少梳。
如今還有少數懷舊的婦女打鬃,但已經少之又少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