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包發行

打包發行,就是以籌資金額為依據,將幾隻單個籌資額不大的新股捆綁在一起同時發,並在發行前進行公示,說明發行家數及籌資總額。

打包發行簡介

所謂“打包發行”,就是以籌資金額依據,將幾隻單個籌資額不大的新股捆綁在一起同時發,並在發行前進行公示,說明發

打包發行打包發行
行家數及籌資總額。
打包發行的三個關鍵:規模節奏方式對於投資者而言,最關心的是打包發行過程中的籌資規模、發行節奏和發行方式。
首先,從籌資規模來看,在今年一季度發行的14隻A股中,有6隻流通A股的股本規模在5000萬股以下,平均籌資規模約為3億元。按照不低於一季度以來各月的籌資規模遞增速度計算,四月之後的IPO籌資規模將至少不低於20億元。按照遞增速率的保守估計,新股發行規模將在25-30億元左右,這意味著8-10隻小盤股將會上市。
其次,從發行節奏來看,按照“打包間隔發行”的思路,如果3隻小盤股打包發行,則需要3次左右,即每周約有9-10億元的籌資需求;如果5隻小盤股打包發行,則每月只需要發行2次左右,即每隔一周約有15億的籌資需求,相當於一隻大盤股的籌資規模。
第三,從發行方式來看,如果延續向二級市場投資者配售的方式,則3隻/周的打包方式將使中籤率提高到20%左右;而5隻/雙周的打包方式將使中籤率提高到25%左右(按照3月數據估算)。3月以來的新股平均開盤利潤率為0.046%,但如果考慮到新股集中上市的籌碼分散化過程,預計首日開盤平均利潤率會降低,再考慮到流動性因素,預計打包新股的開盤利潤率有可能低於同等規模大盤股上市的平均開盤利潤率。
打包發行的兩大影響:資金導向和擴容預期
自從恢復二級市場配售以來,囤積在一級市場的大量申購資金並沒有像構想的那樣流向二級市場,更多的是回流到銀行。新股打包發行如果繼續採用二級市場全面配售的方式,這將同樣無法起到資金導向作用。而且相對於前期採用雙重發行方式的大盤股而言,新股打包發行在某種程度上對市場存量資金的壓力將更大。也就是說,同等規模的打包新股將比同等規模的大盤股產生更大的市場衝擊。
其次,從擴容預期角度來看,小盤新股的打包發行並不意味著超級大盤股的發行停止。目前,一些大盤股的融資意願十分迫切。如果採取大盤股給小盤股讓道的做法,則估計打包發行的小盤股籌資規模一定不會低於等待發行的大盤股規模,甚至可能在總體籌資規模上會有較大幅度的增長。

新的贏利模式

應該說,“打包發行”會使當前市場面臨一定的擴容壓力,這在當前主要是資金推動的市場中,無疑會產生一定的短期沖
打包發行打包發行
擊。但與此同時,小盤股集中“打包發行”如果能夠催生新的投資贏利模式,則對市場的影響也可能會產生戲劇化的效果。
首先,近期大盤股上市後走出的先抑後揚格局已經營造出獨特的“皖通模式”,這成為近半年來部分投資者的主要贏利模式。小盤股的集中上市能否續演“皖通模式”,值得關注。如果小盤股集中上市帶來的擴容壓力拖累大盤,市場將產生對“打包小盤股”的集中價值偏見或歧視,在其集體性下跌過程中,部分品質優良的小盤股將會被迫走出先抑後揚走勢,而一旦其形成示範效應,則有可能在這部分打包小盤股中形成一個獨特的板塊。從歷史經驗來看,小盤次新股一直是投機性資金的重點青睞對象,從這個角度而言,利用“打包發行”造成的股指下跌在低位收集廉價小盤股籌碼,其後很有可能誕生一波較大幅度的投機性行情。
其次,從投資主體來分析,“次新小盤股行情”與“大盤股行情”將顯示出兩類資金又一次對壘過程。事實上,自1·14以來,價值型投資者重倉對象——低價大盤股遠遠跑贏了大盤。而對於目前依然占據A股市場很大比重的投機性資金而言,在本輪行情中的獲利估計十分有限。因此,藉助小盤股集中“打包發售”的契機,投機性資金也很有可能在“大盤股”陷入調整之後,藉助次新小盤股的威力打一個翻身仗。但其前提是市場恐慌造成小盤股價值低估,而大型投資者因流動性考慮不願介入,此時這類次新小盤股很可能迎來鹹魚翻身的投機機會,並可能引發出一種“打包發行—恐慌性下跌—價值恢復—價值高估”的新投資模式。
小盤股打包上市的兩種構想
打包規模 發行節奏 月籌資規模 可能性 市場短期影響
構想一 3隻 雙周 18億元 小 無
周 36億元 大 有影響
構想二 5隻 雙周 30億元 大 有影響
周 60億元 小 有明顯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