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賚特旗教育局

概 述
扎賚特旗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部,地處大興安嶺南麓中段山地丘陵向東南松嫩平原延伸的過渡地質帶,與黑龍江省、吉林省及內蒙古呼倫貝爾市接壤。全旗總面積11155平方公里,總人口40萬人,其中蒙古族15.8萬人,占總人口的39.5%。現轄1個蘇木、1個鄉、7個鎮、10個工作部、1個鄉級國營種畜場,194個嘎查村、705個自然屯。
扎賚特旗地區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扎賚特旗地域就有人類活動的蹤跡,是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歷史活動舞台之一隅。扎賚特旗地區幅員遼闊、資源豐富。這裡既有豐美的草場,茂密的森林,又有肥沃的耕地,大量的礦產和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資源。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以後開始開墾荒地,是個半農半牧區。隨著人類生產生活的發展和生產方式的轉變,開荒種地的比重增加,人口增長速度加快,促進了教育的發展。
自清朝末年至2009年一個多世紀,扎賚特旗地區的教育經歷了封建教育、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民主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四個階段。
據史料記載,扎賚特旗地區的教育,可追溯到清末嘉靖年間扎賚特部酋長阿敏創建的圖卜紳察汗錫里王府私塾。其辦學形式是在家中聘請家庭教師,教習貴族子弟。清末和民國初期,扎賚特旗寺廟教育、民間私塾教育興起。私塾有蒙文私塾、漢文私塾、蒙漢兼學私塾。私塾的教科書是“百家姓”、“三字經”、“千字文”、“名賢集”、“農雜字”等啟蒙讀物,欲深造者進而學習“四書”、“五經”。私塾還要學習書法和珠算。據1935年土層定國《扎賚特旗事情》記載,當時扎賚特旗範圍共有38處私塾,塾師38名,學員593名。到1945年私塾辦學形式取消,合併為公辦或民辦國小。15世紀至20世紀初扎賚特旗地區系遊牧經濟時代,有廟宇,有的地方設有學校,一般篤信黃教的蒙古族之家送子到廟,選請德高望重的法師教習佛經。在寺廟裡也培養蒙古醫生,學醫者數年後當喇嘛醫生,或者還俗在民間行醫。寺廟還培養泥塑、繪畫、雕刻、印刷、剪紙、音樂、舞蹈等方面的人才。解放初期扎賚特旗地區有不少蒙醫大夫是在廟上學醫的蒙族醫生。
由於“廢科舉、興學堂”,這一教育體制的改革,極大地推動了內蒙古各盟旗教育的發展。
民國初至“九一八”事變期間,扎賚特旗地區的教育發展較快,無論國小與私塾,公立與私立學校,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有所增多和提高。民國18年(1929年),扎賚特旗王爺巴特瑪拉布坦在巴彥哈喇屯創立了扎賚特旗第一所蒙古族國小――巴彥哈喇國小。其學制為5年,主要開設蒙文、漢文、修身、地理、算術、讀經、習字、體操、圖畫等課程。此後,扎賚特旗農村辦學風氣高漲,村屯國小像雨後春筍蓬勃發展起來。新式學堂的大量開辦和近代學校教育的發展,逐漸取代了喇嘛教寺院經學和舊式封建官衙私塾教育。當時較有名的民族學校是1929年成立在黑龍江省城的“齊齊哈爾蒙旗師範學校”。這所學校是由當時隸屬於哲里木盟的扎賚特旗、杜爾伯特旗、郭爾羅斯旗聯合東西布特哈旗、依克明安旗及齊齊哈爾市各自募捐、自修校舍而成立的。“九一八”事變後停辦。
截至1935年,扎賚特旗境內各類國小達40餘所,在校學生600餘人,教職工40餘人。
偽滿時期,日本帝國主義在文化教育上對內蒙古東部地區推行了奴化教育。從時間上,奴化教育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931年到1936年,主要是廢除舊中國原有的教學秩序和教材,用日偽的課程及教材取而代之。對蒙族地區否定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竭力散布殖民主義奴化教育思想。第二階段從1937年到1945年,其重點是強制推行新學制。新學制是國小教育階段採用“四、二”制,即初級國小4年,叫“國民學校”;高級國小2年,叫“國民優級學校”。中學教育階段將原來的6年制縮短為4年制,更名為“國民高等學校”。新學制的特點是殖民奴役性的,其任務是“為養成忠良國民,即以建國精神為基礎,陶冶人格,涵養德性”,就是要使中國青少年成為俯首貼耳的亡國奴。
偽滿洲國的政治思想教育,主要反映在課程設定與教材上。國小均開設“國民科”一課,它幾乎占全部課時的一半,其內容是把日本殖民主義政治和語文混在一起,並用日語講一半課時,以便普及其政治思想及日語教學。從1942年起國小還設一門“建國精神”課,代替了地理和歷史課。中學設“國民道德”課,內容就是把中國青少年訓成十足的奴才,以擁戴傀儡政府和迷信日本的“大東亞聖戰”。在校期間,日語課程教育占突出地位。原有的民族文化教育幾乎被摧殘殆盡。
1938-1945年,扎賚特旗有音德爾、小城子、巴岱、烏珠爾、關門山等國民優級學校近10所,學生400多名,絕大多數為蒙古族,完全按偽滿新學建制。
內蒙古自治區政府成立後至1949年扎賚特旗共有國小181所,在校學生6632人,教職工250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扎賚特旗地區的教育事業借鑑老解放區和蘇聯的教育經驗,對舊教育從制度、內容、方法等方面進行了根本上的改造和整頓。貫徹了“使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以成為新民主主義社會自覺的積極成員”的教育宗旨。堅持了教育為生產建設服務,學校向工農子女開門的方向,使廣大勞動人民及其子女得到入學的機會,使各類教育得到了較快的恢復和發展。
中央人民政府在恢復改造原有國小的基礎上,大力發展國小教育。1953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頒發“關於整頓和改造國小教育的指示”,糾正學校內部教學混亂的狀況,重點整頓農村牧區中心完全國小和初級國小,時年改為秋季始業。在整頓國小的過程中積極發展了中學。經整頓後,1954年扎賚特旗境內有國小175所,在校生16466人,教師5562人。旗內中學1所,幹部職工業餘文化學校1所。全旗以村嘎查為單位辦起了掃盲班,使成人中的文盲比例迅速下降。由於正確貫徹了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教育發展適應了當時經濟發展狀況,因而取得了穩步發展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效果,也贏得了社會信譽。
1957年毛澤東主席提出“我們的教育方針,應該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面都得到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的有文化的勞動者”和“教育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教育方針。扎賚特旗地區的教育向著深入普及和門類逐步齊全的方向發展。1958年貫徹劉少奇“兩種教育制度和兩種勞動制度”的指示。我旗開始創辦一批農業中學、紅專學校和半工(農)半讀學校,開闢多種形式發展教育的新途徑。同時開展以勤工儉學、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為中心的教育革命,加強了思想教育和勞動教育,克服了學習蘇聯經驗中的教條主義傾向。但由於“左”的影響,不顧經濟發展條件和教育自身的能力,盲目發展了一批質量很差的學校。另外勞動過多,忽視課堂教學,打亂了正常的教學秩序,使教育質量嚴重下降。1962年經過貫徹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以後,各地對教育進行了全面調整。半工(農)半讀學校,紅專學校大都停辦;農村牧區辦的農業中學、牧業中學全部下馬。並“下放”了一批教職工,出現了教育的大起大落現象。
1963年以後,貫徹執行了教育部頒發的大、中、國小《暫行工作條例》,採取多種有效措施,促使各級各類學校迅速地恢復了正常教學秩序,全旗教育又開始穩步發展。在此期間試辦了重點學校,部分學校進行五年一貫制改革試點,逐步發展了農村牧區普通國中。
1966年5月爆發了“文化大革命”。各級各類學校均“停課鬧革命”,各級教育行政領導和學校領導被罷官,一些教師被批鬥。1967年3月,中央提出“複課鬧革命”,因各派爭鬥正酣,至1968年才勉強複課。複課後,工人宣傳隊、貧下中農管理學校委員會陸續進駐學校,改變所謂“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學校的現象”。縮短學制,國小實行5年制,中學實行“二、二制”(國中二年,高中二年)。中等學校招生廢除考試制度,實行“推薦和選拔相結合”的制度,不看知識水平,只看階級出身和社會關係。
文化大革命期間,不顧客觀實際,國小下放到大隊來辦,要求上國中不出村,高中不出公社,一些農業中學改為普通高中,大隊(村)國小辦戴帽國中,基本形成了公社有高中、大隊有國中的局面。並且大辦“五七”大學、“五七”學校,造成教育系統內部比例失調,師資力量、教學設備、圖書資料損失嚴重,教育質量嚴重下降。
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撥亂反正,推翻“兩個基本估計”,落實黨的知識分子政策,平反冤假錯案,各級黨委和政府大力宣傳尊師重教,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待遇,極大地調動了教師的積極性。
截止1976年,扎賚特旗共有完全中學7所,初級中學4所,九年一貫制學校1所。
粉碎四人幫以後,特別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撥亂反正教育作為“四化”建設的戰略重點提到全黨工作的議事日程,出現了全黨全國人民關心和支持教育的新形勢。扎旗各中學貫徹“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對中學結構和布局進行調整。學校秩序逐步走向正軌。學校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分工責任制,學校一切重大問題必須經過黨支部討論決定,校長要執行黨支部的決議”。截止到1980年全旗共有32所中學。
1980年興安盟復建以來,扎賚特旗教育發展大致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為盟復建到1985年。這一階段扎賚特旗教育工作側重於調整結構布局、完善教育體系,努力形成教育事業健康發展的良好格局。普及初等教育,進行中等教育結構改革,是這一時期帶有全局性的重點工作內容。
1981年,盟復建後第一次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提出了“發展國小,加強國中,壓縮高中”的思路,通過了“關於整頓和加強中國小教師隊伍管理試行方案”。在這一時期,扎賚特旗順利完成了基礎教育布局調整任務。按照發展國小、加強國中、壓縮高中的布局調整原則,全旗基本取消了國小“戴帽”國中,撤併了蘇木鄉鎮完全中學,形成了農村牧區國小按村屯設校,蘇木鄉鎮設定中心國小和初級中學,高中在縣鎮以上集中辦學的基礎教育總體布局。同時,採取合校和少數民族獨立設校的方式,恢復了蒙古族、朝鮮族教育的完整體系。以此為基礎,全旗普及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結構改革開始起步。到1984年底,全旗共有284所國小,在校生51950人,教職工2787人,其中專任教師2479人。
在這一時期,全旗各地紛紛舉辦各種類型的文化補習、掃盲教育和科技教育培訓班,職工農牧民教育基礎建設也有明顯加強。
第二階段是1986年到1990年,亦即國家實施“七五”計畫和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前後的五年。在這五年里,確立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的指導思想,推進教育體制改革,加快教育事業發展步伐,加強教育基礎建設,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構成了全旗教育工作的主旋律。
按《決定》關於基礎教育地方負責的教育體制改革要求,全旗分級辦學、分級管理的辦學管理格局在這一時期初步形成,為調動地方辦學積極性奠定了基礎。在學校內部管理體制上,全旗中國小校基本完成了由黨組織一元化領導向校長負責制的過渡,在教職工聘任制和分配製度改革上也進行了一些嘗試。
堅持“兩個必須”的指導思想,教育事業的發展逐步與經濟建設、提高全民科學文化素質和培養適用人才的需要相適應,並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到“七五”後期,全旗各地相繼完成了第一階段掃盲任務。職工教育基本完成“雙補”任務,工作重點向“雙中”教育轉移。“三加一”等形式的初等職業技術教育開始起步和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進一步形成規模和體系。1989年,扎賚特旗全面完成了普及初等教育工作任務,實現了基礎教育發展重心向實施義務教育轉移。民族教育也取得了進一步發展,在逐步完善民族教育體系的基礎上,繼1989年,盟行署召開了民族教育工作會議後,扎賚特旗的民族教育得到進一步快速發展。
這一時期,全旗教育系統高度重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並且形成了向管理要質量、向全面管理要質量、向管理的全過程要質量的完整思路,就學校教學、德育工作和行政後勤三大管理提出了具體要求。同時,把教學研究和教師培養培訓兩大體系建設放到了突出位置,旗級教研部門得到了充實加強,教研活動十分活躍,教師進修學校的辦學基礎條件逐步完善,培養培訓能力穩步提高。
在此期間,自治區逐步推行了“一無兩有”、“兩主一公”、教學儀器圖書資料配備、師範進修學校建設和教職工住宅建設“五項目標管理”,為扎賚特旗全面加強教育基礎建設創造了有利時機。1985年,全旗掀起了民眾集資辦學活動的第一次高潮。以此為基礎,民眾集資數額逐年增加,成為改善辦學條件的重要經費來源,在旗鄉兩級財政教育投入嚴重不足的情況下,保證了“五項目標管理”各項資金匹配任務的落實。農村牧區學校基本擺脫了“破屋子、泥台子、土凳子”面貌,絕大多數村屯實現了“村屯裡最好的房舍是學校”,城鎮學校校舍建設開始朝著樓房化、標準化的方向發展,從而使全旗教育事業持續、穩步、健康發展有了可靠的保證。
第三階段是1991年至2000年。十年來,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在1994和1999兩個年召開了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分別對“兩基”達標工作、素質教育工作、作出了具體部署,並相應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檔案。自治區人民政府及時召開了全區教育工作會議,對如何貫徹全教會精神提出了明確要求和具體的保障措施。這一階段,以貫徹全教會和自治區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以實施“五法一綱一條例”(義務教育法、教師法、未成年人保護法、職業教育法、教育法、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掃除文盲工作條例)和貫徹上級檔案為核心內容,堅持端正方向,深化改革,強化管理,提高質量,加快發展的工作思路,全面深化了教育改革,全面加強了質量管理,使全旗教育事業進入了全面振興的新的歷史時期。
這一時期教育工作最顯著的特點是,發展教育事業的政府行為切實得到了強化。1990年前後,全旗逐步健全教育督導機構,強化督導部門“督政”職能,相應建立了旗政府對各蘇木鄉鎮政府的教育目標管理責任制。1992年,旗委、旗政府召開全旗教育工作會議,貫徹全區、全盟教育會議精神,回顧和總結全旗教育工作的成就與經驗,確立“八五”至2000年教育發展目標,就教育改革與發展做出了全面部署,同時明確了全旗教育事業旗、鄉(蘇木)、村(嘎查)三級辦學,旗、鄉(蘇木)兩級管理的辦學與管理級次分工,相應強化了督導評估措施。《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頒布以後,旗委、旗政府連續召開幾次全旗教育工作會議,落實《綱要》精神,調整工作步伐,明確工作任務,極大地推動了全旗教育改革與發展進程,使教育事業日益呈現出蓬勃發展的良好局面。主要表現是:
――實施“兩個基本”連續取得突破性進展。1991年扎賚特旗巴岱鄉率先在全盟宣布實施五年義務教育,推動了全旗實施義務教育工作進程,為全盟農牧區實施義務教育樹立了榜樣。1993年9月,全旗22個蘇木鄉鎮場全部依法宣布實施九年義務教育。1997年全旗順利通過盟級普初達標驗收。全旗國小適齡兒童入學率、鞏固率、畢業率、完成率、升學率分別為99.9%、97.2%、99.3%、99.9%、89.3%。
――中國小布局結構調整取得初步成效。按照“統籌規劃,既滿足適齡兒童少年全部入學,又相對集中,提高辦學效益”的原則,在“九五”期間撤併國小、教學點95所(個),撤併中學2所。全旗小學生師比由1991年的14.3:1提高到2000年底的15:1:中學生師比由1990年的14.5:1提高到2000年底的17.3:1。
――中國小辦學條件得到快速改善。從1991年開始到2000年末教育爭取到各級各類資金共約5000萬元。新建改擴建校舍115761�,維修校舍58384�;全旗中國小校舍總面積達250216平方米,比1990年增加53483平方米。儀器設備購置完成資金215.2萬元。1999年開始,全旗中國小實驗室達到規範化建設,其中按II類標準匹配儀器的中學、中心校中有3/5的學校達到標準。
――學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這一時期全旗教育工作在推行“兩基”的同時落實“兩全”(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將加強學校管理作為落實“兩全”的基本的、常規的手段,重視過程管理和環節管理,實施全面質量管理、目標管理、量化管理,逐步將學校管理延伸到深層,拓展到農牧區。截至到2000年底,我旗已有16所中國小校被自治區命名為義務教育示範學校、教育科研基地學校以及普通高中教育管理先進學校。音德爾一中進入自治區會考優秀學校行列。
――中國小素質教育全面開展。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全旗教育以此作為綱領性檔案認真落實。2000年貫徹中央“減輕學生作業負擔”的精神,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全面總結我旗教育工作的基礎上,旗委、旗政府依據《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以及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實施意見”,結合實際,制定了全旗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工作方案和政府、教育系列的評價方案,素質教育從創設條件環境逐步轉到最佳化教育教學過程和以學生為中心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上來,以國小語文教學整體改革和中學學科改革為龍頭的改革取得自治區級成果。
――民族教育創優工程進展順利。自1998年全盟啟動創優工程以來,旗委、旗政府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在政策上扶持、資金上傾斜、布局上照顧,在加快發展中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幼稚園――國小――國中――高中”的民族基礎教育體系。民族教育“雙語”、“三語”教學成效顯著,教學質量穩步提高。
――職業技術教育健康發展。截至2000年,全旗有獨立設定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1所,並有22所農村牧區國中附設了“三加一”初等職業技術教育,進一步實現了職業技術教育發展重心下移。同時強化了學校管理,促進了辦學和管理水平穩步提高。
――教育綜合改革逐步深入。按照教育為當地經濟建設服務的發展方向和努力促進“三教統籌”、“農科教”結合的改革原則,全旗各地在農村牧區教育綜合改革上進行了積極嘗試。1990年以來,以端正農村牧區學校辦學方向和加大職教滲透力度為突破口,農村牧區教育綜合改革取得明顯進展,並扶植和湧現了扎賚特旗巴岱鄉等一批綜合改革先進典型。為鞏固和擴大農村牧區教育綜合改革成果,1997年以來全旗有21個蘇木鄉鎮、國營農牧場均實施了教育綜合改革示範區建設工程,推動了綜合改革向縱深發展。
1991年至2000年十年的教育改革與管理取得的諸多佳績得到了盟委、盟行署的充分肯定。輝煌的教育篇章蘊涵著啟迪後人的寶貴經驗。這一時期的主要經驗是:
――黨委政府重視教育,強化教育發展的政府行為,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基本前提。
旗委和旗政府始終把“科教興旗”作為實現“興旗富民達小康”奮鬥目標的重點戰略之一,置於優先發展的地位。在實際工作中,一是注重提高基層黨委政府的思想認識,努力開創有利於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政策環境。特別是1990年以後,旗委、旗政府多次召開教育工作會議,並就全旗實施教育“兩基”達標、深化教育綜合改革、發展職業教育、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多種渠道籌集資金改善辦學條件以及加強學校德育工作等教育工作重點內容,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決定,在全旗上下引起了極大震動。二是旗委、旗政府領導在關心、重視和支持教育上,率先垂範,主要領導經常關心過問教育,分管領導把主要精力用於抓教育,這在旗委和旗政府幾屆班子中已蔚然成風,也帶動了基層黨政領導。旗委、旗政府在教育工作上真抓實幹的舉動,對全旗強化教育發展的政府行為,產生了深刻影響。從而形成了黨以重教為先,政以興教為本,民以支教為榮,師以從教為樂的社會風氣。
強化教育發展的政府行為,關鍵是在教育管理體制和機制上要有所保證。《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頒布以後,扎賚特旗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旗、鄉(蘇木)、村(嘎查)三級辦學,旗、鄉(蘇木)兩級管理和旗統籌的“321”辦學管理體制。以此為基礎,在全旗範圍內推行了旗政府對各蘇木鄉鎮人民政府、旗教育局對各蘇木鄉鎮學校兩個系列的教育目標管理責任制,就教育工作和事業發展的重點指標內容,分系列逐年簽訂責任狀,開展督導評估和兌現獎勵,從而在巨觀機制上,保證了各級人民政府辦學責任的落實。1993年,經旗委批准,有關部門下發了把地方教育事業發展列為黨政幹部政績考核內容的決定,使這一機製得到了健全。
保證教育部門職能作用充分發揮,是政府強化教育管理的一個重要環節。為適應教育體制改革逐步深化的要求,旗教育局和學校發揚盟教育局黨組提出的“理清千頭萬緒,抓住重點難點關鍵;說盡千言萬語,爭取領導部門支持;想盡千方百計,制訂規劃計畫方案;不辭千辛萬苦,精心組織實施;克服千難萬險,確保任務目標實現”的“五千”精神,在給黨委政府當好參謀,貫徹黨委、政府意圖,協調有關部門和扶持總結各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深入貫徹“五法一綱”,把教育事業納入法制化的軌道,是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可靠保障。
十年來,特別是進入九十年代以後,“五法一綱”對扎賚特旗的教育改革與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政策引導和法律保障作用。一方面,通過多種渠道和形式的“五法一綱”宣傳活動,使各級黨委、政府和全社會對教育工作的認識由一般的思想認識上升為法律意識,為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社會保證。另一方面,按照“五法一綱”及自治區有關法規細則的要求,全旗上下堅持依法推進各類教育事業的改革與發展,特別是在努力增加政府教育投入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這兩個對於教育改革與發展具有決定意義的根本性問題上,取得了明顯的進展。
在“八五”期間和“九五”開局的九六年,全旗各級黨委政府在十分困難的情況下,努力保證教育經費的“兩個提高”和“三個增長”。《教育法》頒布之後,國家財政上教育經費支出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例和政府財政撥款,兩項指標也出現了增長的勢頭。在此基礎上,旗、鄉兩級人民政府設立教育專項經費,逐年落實有關匹配投資,依法徵收用好各類教育費附加,廣泛動員人民民眾集資辦學,在資金投入上使教育改革與發展有了基本保證。
為了建設一支數量足夠、結構合理、合格穩定的教師隊伍,各級人民政府和教育部門在積極促進教師隊伍思想、文化、業務素質全面提高的基礎上,在提高教師政治地位和生活待遇上也做了大量工作。一方面,結合《教師法》宣傳貫徹和每年教師節慶祝活動,逐步表彰優秀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大力倡導尊師重教社會風氣。另一方面,積極為教師辦實事,解除廣大教師工作與生活上的後顧之憂。1990年以後,全旗1986年以前採用的民辦代課教員的轉正問題得到了解決。1995年以前取得專科以上學歷和經過崗前培訓的老教師子女基本上得到了就業安置。
――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是教育工作始終如一的根本與核心。
黨的教育方針是教育工作的根本指導方針。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既是教育方針的本質要求,也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的必然結果。通過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促進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以實現教育事業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最終目的,是扎賚特旗教育在改革發展過程中始終把握的工作中心。
加強學校管理,提高學校管理水平,是保證深入貫徹“兩全”的基本前提。長期以來,扎賚特旗教育系統一直堅持貫徹盟教育局提出的“向管理要質量、向全面管理要質量、向管理的全過程要質量”的觀點,把提高教學管理水平做為貫徹“兩全”的基礎和保證。在具體抓法上,一是堅定“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的認識,把校長隊伍建設放到解決學校管理問題的突出位置,堅持按照“四化”標準和講政治、懂教育、會管理的要求選拔任用校長,分層次落實校長崗位培訓任務,推行校長持證上崗制度,並賦予校長在學校內部管理上的權力,使校長在教育管理鏈條上的應有作用得到充分發揮。二是發揮督導評估機制的作用,按“兩全”標準和全面加強學校管理的要求完善學校工作指標評價體系,推動學校全面加強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經過長期努力,部分學校的管理開始朝著科學化和現代化的方向邁進,絕大多數學校達到了正規化管理要求,個別農村牧區基層學校管理不善的問題,也得到了相應改進。
把單純的升學教育轉變為素質教育,是深入貫徹“兩全”的有效途徑。全旗各級各類學校普遍建立健全了德育工作機制,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得到加強,在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環境育人和建立社區教育網路,開展社會實踐教育等方面分別湧現一些先進典型。絕大多數中國小開闢了勞動實習實驗基地,勞動和勞動技術教育廣泛深入展開。全旗教育事業在增強育人效益的同時,人才效益也逐年穩步提高,盟復建以來全旗高考升學人數一直保持了穩步增長的勢頭。
為進一步加快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進程,推動“兩全”的深入貫徹落實,1996年,按照興安盟教育局的要求,全旗教育系統啟動了四項系統工程:一是按照《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決定》精神,啟動了教育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工程,努力使精神文明建設和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和培養學生文明行為習慣相結合。二是爭創教育明星鄉、明星學校、明星校長和明星教師的“四明”工程,推動基層教育發展、學校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上水平。三是“素質教育工程”,並開展了素質教育“五項小能手”評比活動,引導學校加強各項基礎工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四是從發展勤工儉學事業和進一步開闢學校教育接觸生產實際途徑的角度出發,在農村牧區學校推行勤工儉學“311”工程,要求農村牧區中學和中心校種百畝地、養百頭畜、植百畝林、興辦農副產品加工和建生物園,在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的軌道上邁出了新的步伐。
第四階段是2001年至2009年。這一階段正值國家實施“十五”和“十一五”計畫時期。從教育發展的外部條件看,國務院分別在2001年、2003年召開了全國基礎教育工作會議和農村教育工作會議,自治區人民政府也及時地召開了相應的會議。國家和自治區人民政府圍繞發展基礎教育,強化農村教育改革與管理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檔案,並且把西部地區“兩基”攻堅作為西部大開發的戰略重點,加大了經費投入力度,加快了改善辦學條件的速度,基礎教育尤其是農村教育又面臨了一次加速發展的良好機遇。
旗教育局在2002年初組成了新一屆領導班子,這屆班子在旗委、旗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抓住機遇乘勢而上。
2002年,全旗教育戰線在認真總結20多年以來工作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指導今後一個時期發展扎賚特旗教育的整體工作思路――“管理科學化、隊伍高素質、工作高效率、教學高質量、學校有特色、業績創名牌”。在整體工作思路的指引下,每年度都確定了具體工作思路和明確的工作措施。2002年提出了深化一個改革(改革學制、改革人事制度、改革辦學體制、改革管理體制、改革評估機制、改革考試與評價制度、統一全旗寒暑假時間);做到兩個堅持、兩個堅決(堅持以育人為中心、堅持以服務為宗旨、堅決打造良好師德形象、堅決制止亂收費);實施三個狠抓(隊伍建設、學校管理、教學質量)、爭創三大名牌(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民族教育、勤工儉學);實現四個好轉(教師工資發放、公用經費籌措、控輟保學、人浮於事現象);達到五個辦好(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基礎教育、職業教育、成人教育);強化六種意識(全局意識、紀律意識、規範意識、創新意識、奉獻意識、爭先意識)的“12233456”工作新舉措。
2002年召開了全旗教育工作會議,貫徹落實了區、盟教育改革會議精神,出台了《扎賚特旗人民政府關於貫徹〈國務院關於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的實施意見》(扎政發[2002]83號)。旗政府進一步明確了對教育工作的統籌管理職能,做到了統籌教育發展規劃、統籌教育經費投入、統籌師資隊伍建設。實行“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後,旗政府將教職工工資上劃到旗財政統一管理,並做到了按時足額發放,沒有出現新的拖欠。
應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之需,旗委、旗政府先後出台了《扎賚特旗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實施方案》(扎黨辦發[2002]134號)、《扎賚特旗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補充規定》(扎黨辦發[2003]104號)、《扎賚特旗普通中國小教職工全員聘任工作實施細則》(扎黨辦發[2004]163號)、《關於深化學校內部管理體制改革的補充通知》(扎黨辦發[2004]142號)等指導改革的綱領性檔案。2004年,全旗成功進行了以“全員聘任制”為標誌的“四制”(全員聘任制、結構工資制、校長負責制、崗位責任制)改革。採取“四退”(病退、退養、提前退休、退職)、“一辭”(辭職)、“一待”(待崗)政策,共分流了1502人。進一步落實了教師資格認定製度,並逐步建立完善了補充新教師機制。通過改革,一個廣納群賢、人盡其才、能上能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新的選人用人長效機制在全旗教育系統內部基本形成,並成為推動教育事業發展的不竭動力。
2003年,在2002年“12233456”工作舉措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辦人民滿意教育,辦好教育為人民”的工作宗旨,並採取八個新舉措,加快了教育改革和發展的進程。
八個新舉措是:一是全面深入推進以“十以六高”(以強化管理為重點,以改善辦學條件為基礎,以加強師資隊伍建設為根本,以教育科研為先導,以課程改革為依託,以課堂教學為陣地,以課外活動為載體,以現代教育技術為手段,以教育創新為動力,以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為目標,努力達到學校管理層次高,隊伍建設水平高,校園文化品位高,設施建設標準高,勤工儉學效益高,全面發展質量高)為模式的素質教育;二是狠抓三個全面(全面深入推進素質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全面實行教職工聘任制),實現三個轉變(領導由行政型向科研型轉變、教師由經驗型向專家型轉變、學生由被動學習向主動學習轉變),探索教育快速發展的新路子;三是推進辦學體制改革,促進以政府辦學為主、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形式辦學格局的形成;四是加快教育內部人事制度改革步伐,引入競爭激勵機制,充分調動廣大教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五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對全旗中國小教師進行分類定級,實施“名師工程”;六是完善學校評估機制,對全旗中國小進行分類定級,實施“名校工程”;七是抓好農村牧區義務教育,加強“三教統籌”和“農科教結合”,深化農村牧區教育綜合改革;八是辦好農牧民學校,做好學習型社會的構建工作。
2003年,在全旗“非典”防控工作特別嚴峻的形勢下,音一中、音二中、職業高中進行了封閉式教學管理,堅持一手抓“防非”,一手抓教育教學,取得顯著成效。當年專一以上上線631人,比2002年翻了一番。並且音一中有一名學生考上了清華大學,音二中一名學生考上了北京師範大學,全盟蒙漢授文理四個狀元中我旗獲得三個,高考創有史以來最好成績。
2004年,在認真總結前兩年的工作,分析全旗教育發展的內外部條件的基礎上,確立了“112234588”工作思路: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全國農村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一個要求(30字總體工作要求);遵循一個宗旨(辦人民滿意教育);抓住兩個重點(繼續完善以縣為主的管理體制、打好“兩基”攻堅戰);突破兩個難點(加強行風建設、抓好控輟保學);建好三支隊伍(公務員隊伍、校長隊伍、教師隊伍);深化四項改革(教育內部人事制度改革、農村教育綜合改革、新課程改革、辦學體制改革);做好五方面工作(“兩基”攻堅、農村教育綜合改善、提高教師隊伍素質、提升學校管理水平,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繼續推行八項舉措,努力搞好八項評估,開拓創新,與時俱進,求真務實,真抓實幹,開創全旗教育工作的新局面,努力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
自2004年國家實施西部“兩基”攻堅工作以來,扎賚特旗全面啟動了“兩基”攻堅工程,把2004年確定為規劃啟動年,把2005年定為重點攻堅年,把2006年定為收尾完善年。在這三年里,旗委、政府採取了一系列強有力的措施,統籌安排,周密部署,動員和帶領全旗各族人民投入到“兩基”攻堅大會戰中,形成了全黨動員、全民支持、合力攻堅的良好局面。為改善全旗各中國小的辦學條件,提高辦學水平,旗委、政府發動各方面力量,多渠道籌措資金,新建、維修校舍87240平方米,並為全旗各中國小基本配齊了各類教學儀器、設備、器材、圖書。與此同時,全旗穩步推進中國小布局調整,加大控輟保學工作力度,強化學校內部管理,全力提高教育教學質量。2006年10月,扎賚特旗接受了自治區“兩基”達標評估驗收,評估驗收組對扎賚特旗“兩基”達標工作給予了很高評價。驗收組認為,扎旗的“兩基”攻堅具有“四個大、四個力”和“四個史無前例”等顯著特點。“四個大”即困難很大、決心很大、力度很大、成績很大;“四個力”即領導有力、措施得力、齊心協力、竭盡全力;“四個史無前例”即教育投入力度之大史無前例,辦學條件變化之大史無前例,全社會對教育支持的力度之大史無前例,教育水平提升指標之高史無前例。驗收組還認為,扎旗的“兩基”達標為自治區“兩基”攻堅做了精彩的結尾,給興安盟“兩基”攻堅畫了一個圓滿的句號。
從2007年開始,全旗教育工作重心開始向鞏固提高義務教育水平和普及幼兒教育、高中階段教育轉變,向注重內涵發展,提高教育質量,深入推進素質教育轉變。全旗進入了新一輪教育發展時期。此時期,旗教育局提出了“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實施教育基礎提升工程,牢固樹立學校建設標準化、管理科學化、質量最最佳化的理念,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均衡發展、協調發展、內涵發展、規範發展;以素質教育為主題,持續提升教育質量;以學校標準化建設工程為抓手,進一步最佳化辦學條件;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大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以強化教育管理為保障,進一步規範學校辦學行為。堅持均衡發展義務教育、大力發展普通高中教育、突出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積極發展學前教育、統籌發展成人教育、優先重點發展民族教育,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工作思路。
此時期,扎賚特旗認真落實了盟教育局出台的八項督導評估新方案,即綜合類:《政府系列教育工作督導評估方案》、《教育系列教育工作督導評估方案》;專項類:《興安盟公辦幼稚園綜合評估方案》、《興安盟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評估方案》、《興安盟普通高中辦學條件和辦學水平評估方案》、《興安盟中等職業學校工作評估標準》、《興安盟中國小(幼稚園)安全工作評估方案》和《興安盟教育系統行風建設評估方案》。2008年,旗政府印發了《扎賚特旗教育基礎提升工程實施意見》、《民族教育發展工程實施方案》,2009年,出台了《扎賚特旗2009-2012年幼兒教育發展規劃》、《扎賚特旗2009-2015年中國小布局調整規劃》、《扎賚特旗2009-2015年中國小校安工程實施規劃》、《扎賚特旗2009-2015年學校標準化建設規劃》。這些方案、規劃的制定和實施,推動了全旗教育工作的健康快速發展。
思路決定著出路,改革決定著方向,管理決定著質量。近十年來,各項教育事業又有了長足發展,諸多方面已經步入了教育發展的快車道。2001年以來,全旗教育事業發展取得的成果可以概括為實現了“五個跨越”和“十個突破”。
“五個跨越”即:
一是義務教育在辦學主體上實現了由“人民教育人民辦”到“人民教育政府辦”的跨越。2006年以來,隨著“以縣為主”的義務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實施和農村牧區義務教育經費保障機制的落實,義務教育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
二是義務教育在普及等級上實現了由“普五”到“普九”的跨越。以2006年我旗“兩基”達標工作通過國檢為標誌,扎賚特旗成為全區最後一批,全盟最後一家“兩基”達標旗,全旗教育工作進入新一輪發展階段。
三是基礎教育實現了由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跨越。以2006年新修訂的《義務教育法》的頒布實施為標誌,素質教育已提升為法律規定,成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幾年來,全旗深入實施新課程改革,認真落實國家課程計畫,新課程理念和素質教育理念深入人心,符合素質教育理念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和評價方案得到建立和完善。
四是職業教育實現了由低谷徘徊到快速發展的跨越。職業高中辦學條件不斷改善,學生規模不斷擴大,辦學管理水平不斷提升,辦學效益日漸突顯。
五是幼兒教育實現了由單一的政府辦學到多元辦學模式的跨越。以我旗蘇木鄉鎮中心幼稚園、校帶園、民辦幼稚園的創建和蓬勃發展為標誌,全旗的幼兒教育進入了多元辦學的快速發展時期。
“十個突破”即:
一是幼兒教育發展實現新突破。全旗現有各級各類幼稚園44所,其中旗直公辦幼稚園1所,校帶園7所,蘇木鄉鎮中心幼稚園22所,民辦幼稚園14所。普及了學前一年教育,學前三年教育普及率達到66.26%,較2003年提高了22.8%;蘇木鄉鎮中心幼稚園創建率達100%,2009年啟動了村級合格幼稚園創建工程;2007年旗幼稚園晉升為區級示範性幼稚園。
二是職業教育發展實現新突破。在籍生規模突破2438人大關,在聯合辦學方面與北京、包頭、青島、齊齊哈爾等地多家職業院校聯辦,開展了“訂單”教育,在辦學模式上採取了多種彈性學制辦學模式,在精品專業打造方面確立了電子數控和畜牧兩個品牌專業,2007年職業高中晉升為區級重點中等職業學校。
三是民族教育發展實現新突破。實施“創優工程”和“民族教育發展工程”,創建了16所盟級先進民族學校,民族學校“雙語”、“三語”教學改革成效顯著。
四是中國小布局調整和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實現新突破。2006年以來,全旗共撤併學校96所,其中國小89所,國中6所,高中1所。三年來,全旗共創辦寄宿制學校16所,創辦“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摘掉了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的國中帽子;擴大了音一小、音三小、音四小、音六小、音三中、音四中、音五中、音六中等七所學校的辦學規模;新成立了音德爾第七國小。2001年以來,全旗通過實施義教二期工程、寄宿制工程、校安工程等重點工程共新建校舍14.5萬平方米、維修校舍7.6萬平方米,累計投入校舍建設、維修資金近1.6億元,全旗中國小校舍條件得到了較大改善。
五是素質教育工作實現新突破。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取得顯著成果,構建了“三位一體”的育人網路,制定執行了德育工作常規,建立完善了各項德育工作制度,進一步強化了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實踐育人,環境育人,網路育人,家庭育人。全面落實了體衛藝工作,2007年,“33211”工程以優秀等級通過自治區評估驗收。深入實施了新課程改革工作,承擔了全盟第三屆新課程改革現場會。校園文化建設不斷向內涵發展。學校安全工作進一步加強,師生安全意識增強,安全技能不斷提高,安全防護保障機制已經建立。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2009年高考,本科上線人數989人,同比增長11.5%;專科以上上線率為94.9%,同比增長10.3%。
六是教師隊伍建設及教師福利待遇保障實現新突破。深入實施了以“全員聘任制”為標誌的“四制”改革。嚴格執行了教師資格準入和凡進必考制度,建立完善了教師補充新機制,建立完善了教師長效培訓培養機制,初步建立了城鄉教師流動和支教制度。實行了教師崗位目標管理機制,在義務教育階段實行了教師績效工資制。教師工資實現了由旗財政及時足額劃拔到教師個人工資帳戶,城鎮教師均辦理了醫療保險,農牧區教師辦理了大病保險。在全旗教育系統落實了住房公積金制度。
七是主要事業發展指標實現新突破2009年,全旗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國小在校生年輟學率零,國中階段毛入學率98.69%,高中階段毛入學率75.85%,幼兒入園(班)率66.26%,殘疾兒童少年入學率100%,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0.7%以內。
八是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體系實現新突破,“獎、貸、助、補、減、免”不斷完善。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面達到了100%,免除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住宿費;在中等職業學校落實了助學金制度;通過紅十字會以及有關愛心企業開展了貧困學生捐贈活動。
九是學校管理工作實現新突破。中國小管理工作實現了由粗放式向精細規範化管理的轉變,建立健全了各項管理制度,構建了目標責任管理體系。全旗共有區級義務教育示範校10所,盟級義務教育示範校3所,盟級示範性高中1所,區級重點職業技術學校1所,區級示範性幼稚園1所,區級示範性教師培訓機構1所;區級現代教育技術優秀學校6所;盟級遠程教育優秀學校10所;盟級實驗教學優秀學校33所;區級教育科研實驗基地學校4所。
十是教育綜合督導工作實現新突破。完善了義務教育學校、普通高中、職業高中、幼稚園四個督導評估方案,建立了過程性、導向性評估機制。2005、2006、2007、2008、2009連續五年我旗在全盟教育工作教育系列責任目標完成情況評估中榮獲一等獎,實現“五連冠”。
“十五”和“十一五”期間, 教育系統上下是團結一心、艱苦奮鬥、加快發展、勇創佳績的十年。這一時期積累的經驗有如下幾點:
――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是教育發展的智慧源泉。幾年來,全旗教育工作主動學習借鑑外地先進經驗,在思路上創新、制度上創新、措施上創新。狠抓隊伍建設的“名師工程”、加強學校管理的“名校工程”、以“四制”(校長選聘制、教職工聘任制、崗位責任制、結構工資制)為主要內容的教育內部人事制度改革等諸多創新工作和措施的穩步有效實施,有力地推動了全旗教育的更快發展。
――上下溝通,團結協作,是成就事業的工作基礎。教育部門與政府之間、教育行政部門之間相互溝通,教育部門與相關部門之間團結協作,共同想大事、謀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起到了組織上的保證作用。
――科學預測,合理規劃,是實現目標的重要依據。全旗教育工作者認清形勢,搶抓機遇,吃透兩頭,通過對人口結構、學校布局、人才需求、事業發展的分析,制定了明確的工作目標,並堅決付諸實施,為事業持續發展提供了嚴格的科學指導。
――自加壓力,負重奮進,是創造業績的內在動力。教育行政部門抓住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自治區重點區域扶貧等發展機遇,不等不靠,超前動作,爭取“兩免一補”(免雜費、免書費、特困生生活補助)政策,建立基層聯繫點制度,簽訂控輟保學責任狀,廣大基層學校教師自加壓力,在工資被拖欠、生活極端困難的情況下,負重奮進,全力拚搏,為全旗教育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
從我國教育發展的延革來看,解放以後,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的教育以其嶄新的面貌展現在世人面前。撥亂反正,改革開放以後,我國的教育事業實現了快速發展,適逢興安盟復建前後,這為全旗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扎賚特旗人民是勤勉上進的人民,扎賚特旗的黨政領導是具有尊師重教傳統的領導,是重視教育的領導,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扎賚特旗教育戰線的廣大教育工作者和廣大師生員工,是具有開拓精神、承認落後不甘心落後,勇於創新,勇攀高峰,樂於奉獻的一支隊伍。通過近25年來的艱苦奮鬥,已經構建起了與扎賚特旗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相一致的教育發展體系。這得益於優越的社會主義制度,得益於旗鄉歷屆黨政領導對教育的重視,得益於上級教育行政部門的正確指導,得益於廣大人民和社會各界對教育的大力支持,得益於旗歷屆教育行政部門領導發揚了勤奮學習、研究工作、和諧共進、實幹爭先的系統精神,更得益於廣大教育工作者和教職員工甘於奉獻。扎賚特旗的教育碩果掛滿枝頭、令人欣喜振奮。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扎賚特旗人將以史為鑑,在今後的教育事業發展中不斷創造新的輝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