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

高等教育的結構,要根據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革。 高等學校後勤服務工作的改革,對於保證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極為重要。 要動員和教育全黨、全社會和全國人民關心和支持教育體制改革,發展教育事業。

發布時間

1985年5月27日發布

決定內容

一、教育體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
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為我國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大提高,開闢了廣闊的道路。今後事情成敗的一個重要關鍵在於人才,而要解決人才問題,就必須使教育事業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有一個大的發展。
教育必須為社會主義建設服務,社會主義建設必須依靠教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任務,要求我們不但必須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現有的人才,而且必須極大地提高全黨對教育工作的認識,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為九十年代以至下世紀初葉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大規模地準備新的能夠堅持社會主義方向的各級各類合格人才。要造就數以億計的工業、農業、商業等各行各業有文化、懂技術、業務熟練的勞動者。要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具有現代科學技術和經營管理知識,具有開拓能力的廠長、經理、工程師、農藝師、經濟師、會計師、統計師和其他經濟、技術工作人員。還要造就數以千萬計的能夠適應現代科學文化發展和新技術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學工作者、醫務工作者、理論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聞和編輯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軍事工作者和各方面黨政工作者。所有這些人才,都應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和社會主義事業,具有為國家富強和人民富裕而艱苦奮鬥的獻身精神,都應該不斷追求新知,具有實事求是、獨立思考、勇於創造的科學精神。這就向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和教育體制的改革,提出了偉大而又艱巨的任務。
建國以來,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走過了曲折的道路。經過解放初期的接管改造和以高等學校院系調整為中心的教育改革,我們把舊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事業轉變成為社會主義教育事業。三十幾年來,依靠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教育事業取得了中國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巨大的發展,成績是顯著的。今天戰鬥在我國各條戰線上的廣大有文化的勞動者和各方面工作的骨幹力量,絕大部分都是建國以後培養出來的。但是,另一方面,從五十年代後期開始,由於全黨工作重點一直沒有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由於“階級鬥爭為綱”的“左”的思想的影響,教育事業不但長期沒有放到應有的重要地位,而且受到“左”的政治運動的頻繁衝擊。“文化大革命”更使這種“左”的錯誤走到否定知識、取消教育的極端,從而使教育事業遭到嚴重破壞,廣大教育工作者遭受嚴重摧殘,耽誤了整整一代青少年的成長,並且使我國教育事業同世界已開發國家之間在許多方面本來已經縮小的差距又拉大起來。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經過指導思想的撥亂反正,黨中央對教育工作做出了一系列新的論斷和決策,我國教育事業得到了恢復,開始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但是,輕視教育、輕視知識、輕視人才的錯誤思想仍然存在,教育工作方面的“左”的思想影響還沒有完全克服,教育工作不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局面還沒有根本扭轉。特別是面對著我國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的形勢,面對著世界範圍的新技術革命正在興起的形勢,我國教育事業的落後和教育體制的弊端就更加突出了。現在的主要問題是:
(一)在教育事業管理許可權的劃分上,政府有關部門對學校主要是對高等學校統得過死,使學校缺乏應有的活力;而政府應該加以管理的事情,又沒有很好地管起來。
(二)在教育結構上,基礎教育薄弱,學校數量不足、質量不高、合格的師資和必要的設備嚴重缺乏,經濟建設大量急需的職業和技術教育沒有得到應有的發展,高等教育內部的科系、層次比例失調。
(三)在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上,從小培養學生獨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很不夠,發揚立志為祖國富強而獻身的精神很不夠,生動活潑地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教育學生很不夠,不少課程內容陳舊,教學方法死板,實踐環節不被重視,專業設定過於狹窄,不同程度地脫離了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落後於當代科學文化的發展。
中央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從教育體制入手,有系統地進行改革。改革管理體制,在加強巨觀管理的同時,堅決實行簡政放權,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調整教育結構,相應地改革勞動人事制度。還要改革同社會主義現代化不相適應的教育思想、教育內容、教育方法。經過改革,要開創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使基礎教育得到切實的加強,職業技術教育得到廣泛的發展,高等學校的潛力和活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學校教育和學校外、學校後的教育並舉,各級各類教育能夠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多方面需要。
發展教育事業不增加投資是不行的。在今後一定時期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教育撥款的增長要高於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並使按在校學生人數平均的教育費用逐步增長。現在,各級都有一些領導幹部,寧肯把錢花在並非必要的方面,對於各種嚴重浪費也不感到痛心,唯獨不肯為發展教育而花一點錢,這種狀況必須改變。但是同時必須認識,國家對教育的投資畢竟要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當前辦學經費困難和教師待遇較低的狀況只能逐步改善。因此,現在的問題就是如何在有限的財力物力條件下,把教育搞上去,滿足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迫切需要。這就要求我們通過改革來更好地調動各級政府、廣大師生員工和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團結一致,同心同德,多想辦法,發揮各方面的潛力,使教育事業一年比一年更好地向前發展。要下真功夫,才能做到這一點。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應該為此而努力。
二、把發展基礎教育的責任交給地方,有步驟地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
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實行基礎教育由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原則,是發展我國教育事業、改革我國教育體制的基礎一環。義務教育,即依法律規定適齡兒童和青少年都必須接受,國家、社會、家庭必須予以保證的國民教育,為現代生產發展和現代社會生活所必需,是現代文明的一個標誌。我國基礎教育還很落後,這同我國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現代化社會主義國家的迫切要求之間,存在著尖銳矛盾,決不能任其繼續。現在,我們完全有必要也有可能把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當作關係民族素質提高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一件大事,突出地提出來,動員全黨、全社會和全國各族人民,用最大的努力,積極地、有步驟地予以實施。為此,需要制訂義務教育法,經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通過後頒行。
由於我國幅員廣大,經濟文化發展很不平衡,義務教育的要求和內容應該因地制宜,有所不同。
全國可以大致劃分為三類地區:
一是約占全國人口1/4的城市、沿海各省中的經濟發達地區和內地少數發達地區。在這類地區,相當一部分已經普及初級中學,其餘部分應該抓緊按質按量普及初級中學,在1990年左右完成。
二是約占全國人口一半的中等發展程度的鎮和農村。在這類地區,首先抓緊按質按量普及國小教育,同時積極準備條件。在1995年左右普及國中階段的普通教育或職業和技術教育。
三是約占全國人口1/4 的經濟落後地區。在這類地區,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採取各種形式積極進行不同程度的普及基礎教育工作。對這類地區教育的發展,國家盡力給予支援。
國家還要幫助少數民族地區加速發展教育事業。
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根據本地區的情況,制訂本地區的義務教育條例,確定本地區推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步驟、辦法和年限。
在實行九年制義務教育的同時,還要努力發展幼兒教育,發展盲、聾、啞、殘人和弱智兒童的特殊教育。
建立一支有足夠數量的、合格而穩定的師資隊伍,是實行義務教育、提高基礎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計。為此,要採取特定的措施提高中國小教師和幼兒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生活待遇,鼓勵他們終身從事教育事業。與此同時,必須對現有的教師進行認真的培訓和考核,把發展師範教育和培訓在職教師作為發展教育事業的戰略措施。要大力提倡和鼓勵教師密切結合教學進行自學和互教;要為在職教師舉辦函授和廣播電視講座;要切實辦好教師進修院校,並且利用現有設施,分期分批輪訓教師;還要有計畫地動員、挑選和組織高等學校的一部分教員和高年級學生、研究機構的一部分研究人員和黨政機關的一部分具備條件的幹部,參加幫助培訓中國小教師的工作。總之,要爭取在5年或者更長一點的時間內使絕大多數教師能夠勝任教學工作。在此之後,只有具備合格學歷或有考核合格證書的,才能擔任教師。從幼兒師範到高等師範的各級師範教育,都必須大力發展和加強。師範院校要堅持為初等和中等教育服務的辦學思想,畢業生都要分配到學校任教,其他高等學校畢業生也應有一部分分配到學校任教。任何機關、單位不得抽調中國小合格教師改任其他工作。
基礎教育管理權屬於地方。除大政方針和巨觀規劃由中央決定外,具體政策、制度、計畫的制定和實施,以及對學校的領導、管理和檢查,責任和權力都交給地方。省、市(地)、縣、鄉分級管理的職責如何劃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決定。為了保證地方發展教育事業,除了國家撥款以外,地方機動財力中應有適當比例用於教育,鄉財政收入應主要用於教育。地方可以徵收教育費附加,此項收入首先用於改善基礎教育的教學設施,不得挪作他用。地方要鼓勵和指導國營企業、社會團體和個人辦學,並在自願的基礎上,鼓勵單位、集體和個人捐資助學,但不得強迫攤派。同時嚴格控制各方面向學校徵收費用,減輕學校的經濟負擔。
三、調整中等教育結構,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不但需要高級科學技術專家,而且迫切需要千百萬受過良好職業技術教育的中、初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技工和其他受過良好職業培訓的城鄉勞動者。沒有這樣一支勞動技術大軍,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先進的設備就不能成為現實的社會生產力。但是,職業技術教育恰恰是當前我國整個教育事業最薄弱的環節。一定要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改變這種狀況,力爭職業技術教育有一個大的發展。
職業技術教育問題已經強調多年,局面沒有真正打開,重要原因在於長期以來對就業者的政治文化技術準備缺乏應有的要求,在於歷史遺留的鄙薄職業技術教育的陳腐觀念根深蒂固。因此,要在全黨和全社會進行教育,樹立行行光榮、行行出狀元的觀念,樹立勞動就業必須有一定的政治、文化和技能準備的觀念,並且在改革教育體制的同時改革有關的勞動人事制度,實行“先培訓,後就業”的原則。今後各單位招工,必須首先從各種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中擇優錄取。一切從業人員,首先是專業性技術性較強行業的從業人員,都要像汽車司機經過考試合格取得駕駛證才許開車那樣,必須取得考核合格證書才能走上工作崗位。有關部門應該制定法規,逐步實行這種制度。
根據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的要求,我國廣大青少年一般應從中學階段開始分流:國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普通高中,一部分接受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高中畢業生一部分升入普通大學,一部分接受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在國小畢業後接受過國中階段的職業技術教育的,可以就業,也可以升學。凡是沒有升入普通高中、普通大學和職業技術學校的學生,可以經過短期職業技術培訓,然後就業。要充分發掘現有中等專業學校和技工學校的潛力,擴大招生,並且有計畫地將一批普通高中改為職業高中,或者增設職業班,加上新辦的這類學校,力爭在5年左右,使大多數地區的各類高中階段的職業技術學校招生數相當於普通高中的招生數,扭轉目前中等教育結構不合理的狀況。
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要以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為重點,發揮中等專業學校的骨幹作用,同時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院校,優先對口招收中等職業技術學校畢業生以及有本專業實踐經驗、成績合格的在職人員入學,逐步建立起一個從初級到高級、行業配套、結構合理又能與普通教育相互溝通的職業技術教育體系。
中等職業技術教育要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密切結合起來,在城市要適應提高企業的技術、管理水平和發展第三產業的需要,在農村要適應調整產業結構和農民勞動致富的需要。要著重職業技能的訓練,訓練的範圍不要太窄,基礎教育也要適當配合,以適應長期廣泛就業、進行技術革新和繼續進修的需要;同時還要重視職業道德和職業紀律的教育。
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要充分調動企事業單位和業務部門的積極性,並且鼓勵集體、個人和其他社會力量辦學。要提倡各單位和部門自辦、聯辦或與教育部門合辦各種職業技術學校。這些學校除了為本單位和部門培訓人才外,還可以接受委託為其他單位培訓人才並招收自費學生。
師資嚴重不足,是當前發展中等職業技術教育的突出矛盾。各單位和部門辦的學校,要首先依靠自身力量解決專業技術師資問題,同時可以聘請外單位的教師、科學技術人員兼任教師,還可以請專業技師、能工巧匠來傳授技藝。要建立若干職業技術師範院校,有關大專院校、研究機構都要擔負培訓職業技術教育師資的任務,使專業師資有一個穩定的來源。中等職業技術教育主要由地方負責。中央各部門辦的這類學校,地方也要予以協調和配合。
四、改革高等學校的招生計畫和畢業生分配製度,擴大高等學校辦學自主權
高等學校擔負著培養高級專門人才和發展科學技術文化的重大任務。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戰略目標是:到本世紀末,建成科類齊全,層次、比例合理的體系,總規模達到與我國經濟實力相當的水平;高級專門人才的培養基本上立足於國內;能為自主地進行科學技術開發和解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重大理論問題和實際問題作出較大貢獻。為了實現這個目標,當前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關鍵,就是改變政府對高等學校統得過多的管理體制。在國家統一的教育方針和計畫的指導下,擴大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加強高等學校同生產、科研和社會其他各方面的聯繫,使高等學校具有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需要的積極性和能力。
要改革大學招生的計畫制度和畢業生分配製度。改變高等學校全部按國家計畫統一招生,畢業生全部由國家包下來分配的辦法,實行以下三種辦法:
(一)國家計畫招生。要做好發展高等教育的總體規劃和人才需求的中長期預測,切實改進招生計畫工作,努力克服招生計畫同國家遠期和近期需要脫節的狀況。這部分學生的畢業分配,實行在國家計畫指導下,由本人選報志願、學校推薦、用人單位擇優錄用的制度。為了保證邊遠地區及工作環境比較艱苦的行業能分配到一定數量的畢業生,應按國家招生計畫的一定比例實行定向招生,到這些地方工作的畢業生待遇從優。為了保證國防的需要,要為人民解放軍培養一定數量的畢業生。
(二)用人單位委託招生。為了鼓勵學校挖掘潛力多招學生,為了更好滿足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近年來行之有效的用人單位委託學校培養學生的制度,要繼續推行和逐步擴大,使之成為國家招生計畫的重要補充。委託單位要按議定的契約向學校交納一定數量的培養費,畢業生應按契約規定到委託單位工作。
(三)還可以在國家計畫外招收少數自費生。學生應交納一定數量的培養費,畢業後可以由學校推薦就業,也可以自謀職業。
不論哪類學生,都必須經過國家考試合格,由學校錄取。
要改革人民助學金制度。師範和一些畢業後工作環境特別艱苦的專業的學生,國家供給膳宿並免收學雜費。對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實行獎學金制度,對確有經濟困難的學生給以必要的補助。現已在校的學生,仍按原來的規定辦理。
要擴大高等學校的辦學自主權。在執行國家的政策、法令、計畫的前提下,高等學校有權在計畫外接受委託培養學生和招收自費生;有權調整專業的服務方向,制訂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編寫和選用教材;有權接受委託或與外單位合作,進行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建立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有權提名任免副校長和任免其他各級幹部;有權具體安排國家撥發的基建投資和經費;有權利用自籌資金,開展國際的教育和學術交流,等等。對不同的高等學校,國家還可以根據情況,賦予其他的權力。與此同時,國家及其教育管理部門要加強對高等教育的巨觀指導和管理。教育管理部門還要組織教育界、知識界和用人部門定期對高等學校的辦學水平進行評估,對成績卓著的學校給予榮譽和物質上的重點支持,辦得不好的學校要整頓以至停辦。
為了調動各級政府辦學的積極性,實行中央、省(自治區、直轄市)、中心城市三級辦學的體制。中央部門和地方辦的高等學校,要優先滿足主辦部門和地方培養人才的需要,同時要發揮潛力,接受委託,為其他部門和單位培養學生,積極倡導部門、地方之間的聯合辦學。
高等教育的結構,要根據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需要進行調整和改革。改變高等教育科類比例不合理的狀況,加快財經、政法、管理等類薄弱系科和專業的發展,扶持新興、邊緣學科的成長。改變專科、本科比例不合理的狀況,著重加快高等專科教育的發展。大學本科主要通過改革、擴建和各種形式的聯合,充分發揮潛力,近期內一般不建新校。
要根據中央關於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發揮高等學校學科門類比較齊全,擁有眾多教師、研究生和高年級學生的優勢,使高等學校在發展科學技術方面做出更大貢獻。為了增強科學研究的能力,培養高質量的專門人才,要改進和完善研究生培養制度,並且根據同行評議、擇優扶植的原則,有計畫地建設一批重點學科。重點學科比較集中的學校,將自然形成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學研究中心。
在高等教育體制改革的同時,按照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指導下,改革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制度,提高教學質量,是一項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務。要針對現存的弊端,積極進行教學改革的各種試驗,例如改變專業過於狹窄的狀況,精簡和更新教學內容,增加實踐環節,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實行學分制和雙學位制,增加自學時間和課外學習活動,有指導地開展勤工助學活動等等。為了提高教師的教學和學術水平,有條件的學校,教學任務較重的副教授以上的教師今後每5年中應有1年時間供他們專門用來進修、從事科學研究和進行學術交流。要儘可能改善教學的物質條件,增添現代化的教學手段,更新和充實試驗室、圖書館。
高等學校後勤服務工作的改革,對於保證教育改革的順利進行,極為重要。改革的方向是實行社會化。學校所在地方的黨政領導機關要把解決好這個問題的責任擔當起來。
五、加強領導,調動各方面積極因素,保證教育體制改革的順利進行
在教育體制改革中,必須尊重教育工作的規律和特點,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大政方針必須集中統一,具體辦法應該靈活多樣,決不可一哄而起,強制推行。改革既要堅決,又要謹慎,注重試驗。涉及全局和廣大範圍的改革措施,要經上級批准。 在整個教育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必須牢牢記住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質,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衡量任何學校工作的根本標準不是經濟收益的多少,而是培養人才的數量和質量。緊緊掌握這一條,改革就不會迷失方向。
為了加強黨和政府對教育工作的領導,成立國家教育委員會負責掌握教育的大政方針,統籌整個教育事業的發展,協調各部門有關教育的工作,統一部署和指導教育體制的改革。在簡政放權的同時,必須加強教育立法工作。今後地方發展教育事業的權力和責任更大了,各級黨委和政府都要按照黨的十二大的決策,把教育擺到戰略重點的地位,把發展教育事業作為自己的主要任務之一,上級考查下級都要以此作為考績的主要內容之一。應該特別提出,農村實行農業生產責任制以後,黨的農村基層組織應該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黨員和民眾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技術教育上來,放到辦好本村本鄉的教育事業上來。中央認為,在新的經濟和教育體制之下,各地將有充分的可能發揮自己的經濟和文化潛力,加快教育事業的發展。不僅要承認全國各省市區之間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平衡性,而且要承認在一個省、一個市、一個縣範圍內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所以必須鼓勵一部分地區先發展起來,同時鼓勵先發展起來的地區幫助後進地區,達到共同的提高。
改革教育體制要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最重要的是要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我國已有近千萬人的教師隊伍,長時間來,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無論生活如何清苦,無論經歷什麼政治風雨,都始終不渝地堅信黨、熱愛社會主義祖國、忠於人民的教育事業,不愧為人師表。在教育體制改革中,必須緊緊地依靠教師,認真聽取他們的意見,充分發揮他們的作用,有關學校自身的重大改革都必須經過教師充分討論。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和國家財力的增強,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今後每年都要為教師切實地解決一些問題。要在全社會範圍內,大力樹立和發揚尊重各級各類教師的良好風尚,使教師工作成為最受人尊重的職業之一。在改革中還要充分注意調動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人員、行政管理人員、後勤工作人員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積極性。要根據他們的勞績和貢獻,給予合理的待遇和應有的鼓勵。
學校逐步實行校長負責制,有條件的學校要設立由校長主持的、人數不多的、有威信的校務委員會,作為審議機構。要建立和健全以教師為主體的教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加強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學校中的黨組織要從過去那種包攬一切的狀態中解脫出來,把自己的精力集中到加強黨的建設和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上來;要團結廣大師生,大力支持校長履行職權,保證和監督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落實和國家教育計畫的實現;要堅持用馬克思主義教育廣大師生,激勵他們立志為祖國的富強奮勇進取、建功立業,保證學生德智體的全面發展,使學校真正成為抵禦資本主義和其他腐朽思想的侵蝕,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堅強陣地。
要動員和教育全黨、全社會和全國人民關心和支持教育體制改革,發展教育事業。鼓勵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社會組織、離休退休幹部和知識分子、集體經濟單位和個人,遵照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採取多種形式和辦法,積極地自願地為發展教育貢獻力量。
教育體制改革要總結我們自己歷史的和現實的經驗,同時也要注意借鑑國外發展教育事業的正反兩方面的經驗。特別是在新技術革命條件下,一系列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的產生,新的科學技術領域的開闢,以及新的信息傳遞手段和認識工具的出現,對教育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已開發國家在這方面的經驗尤其值得注意。要通過各種可能的途徑,加強對外交流,使我們的教育事業建立在當代世界文明成果的基礎之上。
本決定著重解決的是學校教育體制改革的問題。有關幹部、職工、農民的成人教育和廣播電視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國家教育委員會應就改進和加強這方面工作,作出專門的決定。
軍事系統學校的改革問題,由中央軍委決定。
中央相信,只要各級黨委和政府加強領導,堅持正確方針,經過全黨、全社會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教育體制改革必將獲得成功,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教育事業必將空前繁榮,從而強有力地推動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把全民族的文化科學素質和精神境界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