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之三陽從手走頭

手三陽經脈在循行上皆是從手到頭,在頭面與足三陽經交會,十二經脈的循行有一定的方向,或上行,或下行,手三陽經上行走向是構成十二經脈氣血流注的組成部分。

概念

指十二經脈在循環流注過程中,手三陽經脈從手循行至頭。

解讀

《靈樞·逆順肥瘦》:“手之三陽,從手走頭。”,手陽明大腸經、手太陽小腸經和手少陽三焦經。其循行方向均由手部經上肢伸側走向頭部。

一、經脈循行

1、手陽明大腸經:

大腸手陽明之脈,起於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上入兩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於柱骨之會上,下入缺盆,絡肺,下膈,屬大腸。

其支者,從缺盆上頸,貫頰,入下齒中;還出挾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挾鼻孔(《靈樞·經脈》)。

2、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手太陽之脈,起於小指之端,循手外側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內側兩骨之間,上循臑外後廉,出肩解,繞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絡心,循咽,下膈,抵胃,屬小腸。

其支者:從缺盆循頸,上頰,至目銳眥,卻入耳中。

其支者:別頰上䪼,抵鼻,至目內眥(斜絡於顴)(《靈樞·經脈》)。

3、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手少陽之脈,起於小指次指之端,上出兩指之間,循手錶腕,出臂外兩骨之間,上貫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陽之後,入缺盆,布膻中,散絡心包,下膈,遍屬三焦。

其支者,從膻中,上出缺盆,上項,系耳後,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頰至䪼。

其支者,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靈樞·經脈》)。

二、三陽經循行對比

1、上臂

手三陽皆循“臑外廉”,上肩,分別對應行“髃骨之前”、“繞肩胛”。然後皆入缺盆進胸腹腔。故依三經所行宜分臑外前區(陽明)、臑外後區(太陽)、臑外中區(少陽)。

2、前臂

手三陽分別出腕部背面的“兩筋”、“踝”、“表腕”,皆上“循臂”,但分別對應走臂的“上廉”、“下廉”、“兩骨之間”之不同。故依序宜分臂外前廉橈骨區(陽明)、臂外後廉尺骨區(太陽)、臂外尺橈骨間區(少陽)。

3、肩部

手足陽經在肩中布局一致。且手三陽皆“入缺盆”進胸腔。

中醫套用

1、構成十二經脈的走向和流注

十二經脈的循行有一定的方向,或上行,或下行,形成“脈行之逆順”,其走向規律是:手三陰經從胸走手,手三陽經從手走頭,足三陽經從頭走足,足三陰經從足走腹(胸)。這就是《靈樞·逆順肥瘦》所說的“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胸)”。這種“脈行之逆順”,後來稱為“流注”。有了逆順,十二經脈之間就可連貫起來,構成“如環無端”的氣血流注關係。十二經脈主運行氣血,營氣行於脈中,衛氣行於脈外。營氣的運行順序也就是十二經脈的順序,而且與前後正中的督脈和任脈也相通。

2、三陽經皆從手走頭,在頭部與足三陽相交,與頭面部“根結”相呼應。

陽經與陽經(同名陽經)在頭面部銜接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在鼻旁連線;手太陽小腸經與足太陽膀胱經在目內眥交接;手少陽三焦經和足少陽膽經在目外眥銜接。這與根結理論是相呼應的。

3、手三陽經循行與臟腑的聯繫

手三陽從手走頭。從肩入缺盆,入胸腹。(另分支從缺盆上頭面),腔內線通過缺盆進出腔內與相關臟腑發生聯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