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街衙門

所街衙門建於所街鄉留駕坪村。朱元璋建國,覃添順歸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受封頒給印顆,設定添平所。大堂為磚木結構,中為木柱,周砌磚牆,柱粗2.17米,尚有一分鑿直穿小方孔。全部屋頂,以方磚鋪面,後再瓦覆,脊頂用空心塑花窯磚壓脊,再蓋半圓扣今隼塑花磚,工藝精巧,設計完善,前塑如刻花條石,故民傳:“所街衙門,麻條壓脊,魯班每百年下凡整修一次。”

簡介

“添平所”土司衙門,通稱所街衙門,民謂覃家衙門,建於所街鄉留駕坪村。朱元璋建國,覃添順歸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受封頒給印顆,設定添平所。據《清同治石門縣誌》載:“添平,古三苗地,漢曰天台,唐曰五溪,宋曰龍陽,元曰天平,明洪武時改‘天’為 ‘添’,建所署守御邊陲。明興,有覃添順內附,受封武德將軍,添平千戶所土官正千戶,調征有功,朝遷旌賞,開設守衙所,隘,恩予世襲。大約覃氏自添順以前世膺武職,代有多功。至添順而益顯,為添平始建之祖,故今談者獨舉添順雲。其屬地有土官千戶三員,漢官居千戶二員,十隘土官戶十員,漢官百戶一員,鎮撫一員,吏目一員,通把五員”。一應雜徭免徵,以資無俸無糧之官軍,自備器械,把平守施州、施南、中建、上峒、中峒、下峒、東鄉、散毛、蠟惹、蠟壁、大王、木柵、金峒、唐崖、卯峒、漫水、容美、桑植十八峒,控制諸苗關,為荊、澧、松、宜之要衝,石慈、九、永之藩蘺。添平原隸屬常德衛,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置九溪,永定二衛,添平所改隸九溪衛。
添平所,建築宏偉,原所署在磨崗隘南鄧坪富台堡。因覃添順宗富台,堡為覃築,故名。後從今所街瓦店頭,寨坪、新關、夏家峪,後遷今所街留駕坪。台宜後枕,渫水前帶,上為苗蠻之咽喉,下為岳澧之屏障。元末,置土司守御,土城周三百八十杖,高六尺,土門一座,明授千戶,領兩關十隘,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諸司土歸流。千戶改成千總,百戶改稱把總。所署有大堂五間、二堂三間,前設儀門、頭門,有石柱永貞樓。明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華陽王為堂題匾曰“光裕”,並撰序文,書《畫堂春》詞以贈,詞為:“風清細柳令飛霜,干戈洗淨邊疆,華堂新蒰煥文章,山水爭光,畫棟曉凝甘露,珠簾綠映垂楊,光裕格後和慶長,忠義流芳。”題對楹聯:“統十隘七里軍民,大公無我;司九夷八蠻之鎖鑰,與國同休。”橫額為“天下為公”。全署另有奉先祠、文會堂、講藝樓、守訓樓、聽事廳、監獄所、思榮牌坊、月墀、內五營舍、接官廳、鼓樂樓、甬牆、東西轅門、演武廳、外五營舍。清末時仍存大堂。
大堂為磚木結構,中為木柱,周砌磚牆,柱粗2.17米,尚有一分鑿直穿小方孔。全部屋頂,以方磚鋪面,後再瓦覆,脊頂用空心塑花窯磚壓脊,再蓋半圓扣今隼塑花磚,工藝精巧,設計完善,前塑如刻花條石,故民傳:“所街衙門,麻條壓脊,魯班每百年下凡整修一次。”由此民間傳說可見工藝水平。
所街衙門,是土家族與漢族兄弟建立統一明朝,維護國家統一的標誌。石門原為少數民族叢居地帶,近百年來,長期共存,風俗習慣,逐步合一,思想文化互相影響,民族隔閡不斷消除。石門境裡覃、陳、鄭、唐、向、田、萬、劉、趙、張、賈、胡、蹇、庹、譚、彭、黃等明前定居的各姓均為土家族,而這些土家族意識已很淡薄。
解放時,添平所大堂仍完好無損,土改時被分給兩家無房農民,70年代初,古建尚在,後兩住戶另修新房,將所署拆除。至1981年冬全部拆完,故址只剩門頂石一方,上刻“天下為公”四字,走筆蒼勁,亦為可貴文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