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玄齡
姓名:房玄齡
別名:房喬
生辰:579年
民族:漢
忌日:648年8月18日(陰曆)
籍貫:齊州臨淄
地區:齊州臨淄
國家:中國唐朝
職業:開國宰相
信仰:兼容並包
歷史介紹
每平定一地,別人爭著求取珍玩,他卻首先為秦王幕府收羅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謀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參與玄武門之變的策劃,與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並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為中書令。貞觀三年(629)二月為尚書左僕射,監修國史。十一年封梁國公。與杜如晦、魏徵等同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進位司空,仍綜理朝政。曾受詔重撰《晉書》。太宗征高句麗時,他留守京師。二十二年病逝。
貞觀前,他協助李世民經營四方,削平群雄,奪取皇位。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貞觀中,他輔佐太宗,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又曾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省並中央官員;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合稱“房、杜”。
房玄齡(579年—648年),唐初名相,中國十大賢相之一。名喬,字玄齡(因清康熙帝名玄燁,為避其諱,故在清代所重修/編的史書和相關資料中又追改其名為“元齡”,與初唐皇室一太妃"清河房氏元齡"名同)。齊州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人。幼警敏,博覽經史,工書善文,書兼隸草,有"倚馬立成"之文才.年十八、舉進士, 授羽騎尉,校秘書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善相人,謂裴矩曰:“仆觀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當為國器,但恨不見其聳壑昂霄雲。(後世相書稱其“龍目鳳睛,三台位列。”)”(《新唐書·房玄齡傳》)
房玄齡有三子,房遺直、房遺愛、房遺則。
玄齡公辭世後,承襲其“梁國公”爵位和偌大門庭的房遺直,違背祖訓, 德不壓身,不知進退,終致兄弟鬩牆、遭人陷害,成為取敗之由。
“房遺愛謀反事件”指房遺愛和妻子高陽公主(太宗第十八女)陰謀發動的宮廷政變。但是事不機密,計畫被泄露,一干人都被逮捕。高宗派長孫無忌審理此案,長孫無忌藉此機會將吳王李恪也牽連進來,李元景、李恪、房遺愛、高陽公主、薛萬徹、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殺。
開皇(隋文帝年號)中,天下混一,皆謂隋祚方永,玄齡密白父曰:“上無功德,徒以周近親,攘神器有之,不為子孫立長久計,淆置嫡庶,竟侈僭,終當內相誅夷。視今雖平。其亡、跬可須也。”隋末大亂,於渭北投歸李世民,任秦王府記室,屢從秦王出征,網羅人才,協助李世民削平群雄登上帝位。李世民稱讚他有【籌謀帷幄,定社稷之功】,與初唐其他二十三位開國功臣一起由畫聖閻立本畫像並供奉於"凌煙閣".其以一介書生建功立業"畫像上凌煙閣"事世受文人墨客們推崇,晚唐詩人李賀在詩《南園》中感嘆: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唐太宗在位期間,房玄齡受封為梁國公,官任中書令、尚書左僕射、司空等職,總領百司,掌政務達20年。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顯為寬鬆,律條也臻完備,奠定了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議》,對後世影響極大;監修國史,主編了二十四史之【晉書】;與魏徵同修唐禮;調整政府機構,其省並中央官員之舉為貞觀善政之首;善於用人,不求備取人,也不問貴賤,隨材授任;恪守職責,不自居功。後世以他和杜如晦為良相的典範,如【舊唐書】贊曰:【文含經緯,謀深夾輔。笙磬同音,唯房與杜。】因玄齡善於謀劃,如晦善於決斷,史稱【房謀杜斷】.
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位有造詣的文學家,其詩作在【全唐詩】存89首,他曾作賦【威鳳】自喻並賜長孫無忌,以詩【賜房玄齡】頌揚、勉勵玄齡公為國求賢:【太液仙舟迥,西園引上才。未曉徵車度,雞鳴關早開。】又曾作【賦秋日懸清光賜房玄齡】一首:
【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參差麗雙闕,照耀滿重闈。
仙馭隨輪轉,靈烏帶影飛。臨波光定彩,入隙有圓暉。
還當葵霍志,傾葉自相依。】
一位開國君王,為一位大臣三次賦詩,可見其對玄齡公之倚重.
玄齡公去世後,諡號【文昭】,配享太宗廟廷。唐大臣也是著名書法家的褚遂良,於唐永徽三年,為玄齡公墓刻【房玄齡碑】, 碑文二千餘字,其中最為知名的一句話是:
【道光守器長琴振音,方嗣虞風仙管流聲】
後世史學家在評論唐代宰相時,無不首推房玄齡,總是說:唐代賢相,前有房杜,後有姚宋。唐人柳芳嘆道:“房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玄齡不言己功;王珪、魏徵善諫,房玄齡贊其賢;李積、李靖善將兵,房玄齡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輔太宗,理致太平,善歸人主,真賢相也!房玄齡身處要職,然不跋扈,善始善終,此所以有賢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評論可謂恰如其分,司馬光、歐陽修後來寫有關這段歷史評論時,都全文抄錄。而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刻《歷代古人像贊》中在玄齡公畫像左上角所題對聯一副:"輔相文皇功居第一,遺表之諫精忠貫日"。也是很好的註解。
唐代文學家皮日休,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蹤房玄齡、杜如晦的事業,他在【七愛詩.房杜二相國】中慷慨言道:
【吾愛房與杜,貧賤共聯步。脫身拋亂世,策杖歸真主。
縱橫握中算,左右天下務。骯髒無敵才,磊落不世遇。
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輔。黃閣三十年,清風一萬古。
巨業照國史,大勛鎮王府。遂使後世民,至今受陶鑄。
粵吾少有志,敢躡前賢路。苟得同其時,願為執鞭豎。】
有唐一朝房門"五代三宰相":臨淄系房氏玄齡公相太宗,河南洛陽系房氏房融相武后,其子房琯公相玄肅二宗。房氏家族於此時備極榮光。後唐宰相兗州房知溫是其七世孫,南宋高宗朝大學士房來(王來)是其十五世孫。
【天下無二房】-----天下房氏本望出於清河,而玄齡公因功畫像上凌煙閣,白衣封侯,延續了【清河世澤】,傳下了【凌閣家聲】,留下了【千古風流】。玄齡公是天下房氏後輩敬仰和學習的楷模!
房玄齡傳
房喬,字玄齡,齊州臨淄人。幼聰敏,博覽經史,工草隸,善屬文。年十八,本州舉進士,授羽騎尉。父病綿歷十旬,玄齡盡心藥膳,未嘗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齡杖策謁于軍門,太宗一見,便如舊識,署渭北道行軍記室參軍。玄齡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無不為。賊寇每平,眾人競求珍玩,玄齡獨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謀臣猛將,皆與之潛相申結,各盡其死力。玄齡在秦府十餘年,常典管記,每軍書表奏,駐馬立成,文約理贍,初無稿草。高祖嘗謂侍臣曰:“此人深識機宜,足堪委任。每為我兒陳事,必會人心,千里之外,猶對面語耳。”隱太子以玄齡、如晦為太宗所親禮,甚惡之,譖之於高祖,由是與如晦並被驅斥。隱太子將有變也,太宗令長孫無忌召玄齡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潛引入閣計事。及太宗入春宮,擢拜太子右庶子,賜絹五千匹。貞觀元年,代蕭瑀為中書令。論功行賞,以玄齡及長孫無忌、杜如晦、尉遲敬德、侯君集五人為第一,進爵邢國公,賜實封千三百戶。三年,拜太子少師,固讓不受,攝太子詹事,兼禮部尚書。明年,代長孫無忌為尚書左僕射,改封魏國公,監修國史。既任總百司,虔恭夙夜,盡心竭節,不欲一物失所。聞人有善,若己有之。明達吏事,飾以文學,審定法令,意在寬平。不以求備取人,不以己長格物,隨能收敘,無隔卑賤。論者稱為良相焉。高宗居春宮,加玄齡太子太傅,仍知門下省事,監修國史如故。尋以撰《高祖、太宗實錄》成,降璽書褒美,賜物一千五百段。其年,玄齡丁繼母憂去職,特敕賜以昭陵葬地。未幾,起複本官。太宗親征遼東,命玄齡京城留守,手詔曰:“公當蕭何之任,朕無西顧之憂矣。”軍戎器械,戰士糧廩,並委令處分發遣。玄齡屢上言敵不可輕,尤宜誡慎。尋與中書侍郎褚遂良受詔重撰《晉書》。二十三年,駕幸玉華宮,時玄齡舊疾發,詔令臥總留台。及漸篤,追赴宮所,乘擔輿入殿,將至御座乃下。太宗對之流涕,玄齡亦感咽不能自勝。敕遣名醫救療,尚食每日供御膳。若微得減損,太宗即喜見顏色;如聞增劇,便為改容悽愴。後疾增劇,遂鑿苑牆開門,累遣中使候問。上又親臨,握手敘別,悲不自勝。皇太子亦就之與之訣。尋薨,年七十。廢朝三日。(《舊唐書·房玄齡傳》)
柳芳曰:玄齡佐太宗定天下,及終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號為賢相;然無跡可尋,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禍亂而房、杜①不言功,王②、魏③善諫諍而房、杜讓其賢,英④、衛⑤善將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歸人主。為唐宗臣,宜哉!(《資治通鑑·唐紀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