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5年、1988年、1991年分別於東南大學(南京工學院)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獲工學學士、工學碩士和工學博士學位。1991年起在東南大學建築系(建築學院)從事教學、科研和工程設計實踐。歷任講師、副教授和教授。1993年晉升副教授,1993年作為合作研究員(Joint Researcher),到美國Alabama 州Huntsville, Intergraph Training Center 接受計算機建築輔助設計(ACAD)專業培訓並從事合作研究。1994年至1996年作為訪問學者(Research Associate)在香港大學進行高層建築結構專題項目研究。1998年晉升教授,2001年起為東南大學博士生導師。
主講課程
1. 建築結構技術與建築造型(碩士生課程)。
2. 建築結構體系與建築形式(博士生課程)。
研究方向
1. 結構重構技術與建築造型。
2. 建築結構體系建構與建築形式。
3. 基於建築結構新技術分析和套用的建築或景觀構築物設計研究。
4. 結構物的非線性分析。
主要貢獻
負責或參與完成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科研項目, 國家863重大研究項目,香港Croucher Foundation資助科研項目, 國家教育部留學歸國人員基金科研課題,南京市留學歸國人員基金科研課題,以及江蘇省交通廳科研項目, 在國內外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多篇被SCI和EI摘錄;出版專著三本;擁有國家發明及實用專利多項; 主持和參與大型建築工程設計數十項。已培養出博士和碩士三十餘名。
代表性專著及論文:
1. 《梁構建築》科學出版社,2006。
2. 《城市道路景觀設計與案例》黑龍江科技出版社,2004。
3. 《基於靈敏度分析的結構模型修正》科學出版社,2010。
4. Behaviors of segmental concrete box beams with internal tendons and external tendons under bending, Engineering Structures,2013。
5. Multifunctional vibration–absorption RC megaframe structures and their seismic response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2000。
6. Non-linear seismic response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lit shear walls,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 1999
7. Aseismic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method for multi‐story composite structures, Earthquake Engineering & Structural Dynamics 1996。
8. Dynamic study of ductile framed shearwalls, The Structural Design of Tall Building, 1996。
9. Elasto-plastic analysis of reinforced concrete slit shear, Proceedings of 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1998。
10.多米諾結構體系的當代改造策略 《世界建築》 2014/01。
11.建築中柱的力與形 《新建築》20013/6。
12.結構效能與建築顯現 《建築師》2012/12。
13.結構主動滲透下的建築空間整合設計 《建築與文化》 2012/10。
14.工業建築遺產再利用的原則、模式、元素及設計實踐《工業建築》2012/6。
15.南京民國建築保護與再利用研究 《建築與文化》 2012/01。
16.點的建構與技術表現 《世界建築》 2010/10。
17.明晰、張力和動態—對於結構配置及其表現性的思考《新建築》2009/5。
18.最柔的奧運建築——弗賴·奧托與慕尼黑奧林匹克中心屋頂 《建築師》 2008/3。
獲獎記錄
曾獲東南大學億利達(ELITE)優秀青年教師獎和東南大學首批優秀青年骨幹教師稱號。研究成果曾獲英國工程師協會(ICE)Telford Premium年度大獎(1999),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獎(1995),國家住建部華夏建設科學技術獎(2007),南京科學技術進步獎(2012);中國公路學會科學技術進步獎(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