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戴海飛,24歲,湖南城市學院,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05級建築學專業學生。剛畢業半年,利用公司的設計創意,他用竹子造出一座“蛋形”小屋,作為自己的蝸居。 小戴在老家湖南上大學畢業後,就成了北漂一族。父母家境不太好,但仍然忙碌奔波想為小戴存錢買房娶媳婦。小戴說;“父母不知道以他們工資水平,在北京買套房需要工作兩三百年。”現在有了蛋形小屋居住,沒了房租負擔,小戴稱偶爾還能去咖啡廳瀟灑下。
雖然蛋形小屋條件簡陋,冬天室內溫度僅有4-5度,但小戴似乎任然很快樂。“沒有房租,我每天吃飯不用再考慮怎么省錢,還在清華附近辦了張游泳卡。每天下班後,就去游泳,順便洗澡、桑拿。周末時,出去逛逛北京城,有時間還能和朋友聚會。”這是小戴自豪的。
戴海飛的老家在湖南邵陽的鄉下,父親在建築工地幹活,母親在一家公司做清潔工。父母都上了年紀,卻仍然在奔波,希望給他存錢娶媳婦,“他們不知道以他們的工資水平,在北京買套房需要工作兩三百年。”戴海飛說。戴海飛借來6400多元錢,作為材料成本,忙碌了一兩個月,造出了這座蛋形小屋。最後一算,總共花費6427元。
“不租房,我也是‘月光族’,但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了。”戴海飛說,他已經在小屋裡住了快兩個月,因為沒有房租的負擔,現在,他偶爾還能去咖啡廳享受“小資生活”。因為沒什麼貴重物品,也根本不怕被偷。當有人問起小屋隨地放,會不會被別人趕,戴海飛笑著說,其實被趕過,“物業曾來人讓我把家搬走,但我沒地方搬,他們也拿我沒辦法。現在也不管我了。”
蛋形小屋
小戴的“蛋形小屋”蝸居方式可能是一個非常好的創意,但同時也是這些北漂一族對於城市高生活成本的無奈之舉。“蛋形小屋”只是眾多城市蝸居族、蟻族生活現狀的縮影,對於城市住房建設等民生問題可能也是一個“冷幽默”。重慶的“公租房”模式可能是較好的解決低收入城市人群住房問題的方式,但對民生的關注責任心,地方城市領導能否身同感受蝸居的不易等才是解決此類現象的關鍵。 不知道小戴在這蛋形小屋能蝸居多久,但留給我們城市管理者及相關機構,是一個需要深思許久的問號。難道真的要以後城市中都到處充斥著這種蛋形蝸居小屋嗎,難道真的還要以後出現其他的各形蝸居小屋嗎?
城市發展、城市建設,別忘了我們那些蝸居的人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