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元光自選集

戴元光自選集

戴元光自選集作者是戴元光,是改革開放以後湧現的新一代中國新聞傳播學的“名家”。他們大多來自高校或其他教學研究崗位,都是當代新聞傳播學界某一個方面的領軍人物,都是術業有專攻,腹笥豐碩,蜚聲於時的新聞傳播學界的餃餃者。

基本信息

內容提要

納入這一系列“自選本”的作者們,是改革開放以後湧現的新一代中國新聞傳播學的“名家”。他們大多來自高校或其他教學研究崗位,都是當代新聞傳播學界某一個方面的領軍人物,都是術業有專攻,腹笥豐碩,蜚聲於時的新聞傳播學界的餃餃者。和其前輩們比較起來,他們這一代“名家”們具有以下的特點,即:一、具有較深厚的人文理論根底;二、具有較合理較全面的知識結構;三、具備必要的學科前沿知識;四、思想活躍,不刻舟求劍,不作繭自縛;五、接受過改革開放的洗禮,接受過中西文化交融的浸潤,具有較開闊的學術視野。他們是開拓創新的一代,也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一代。

作者簡介

戴元光,1952年 11月出生於江蘇射陽。

先後在蘭州大學中文系文學專業、復旦大學新聞系新聞專業、美國夏威夷大學大眾傳播專業學習;美國EWC訪問學人。

1984年從事新聞教育,曾任蘭州大學新聞系教研室主任,蘭州大學西北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大學新聞系主任;現任上海大學傳媒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大學影視學院副院長,上海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教授、博導,教育部新聞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先後承擔國家社科項目4項,國家教委、省部項目9項。主要是:“新聞與現代化建設”(子課題)(“七五”國家社科重點),“社會主義傳播道德研究”(“八五”國家社科重點),“大眾傳播學的定量研究方法”(國家教委),“網際網路對信息傳播及人們精神文化生活影響研究”等。

現主持國家社科項目一項。上海市社科項目兩項、國家體育總局社科項目一項。主要是:“市場經濟條件下中國新聞媒體競爭力研究”(2004年國家社科),“文化消費與先進文化發展研究”(上海市社科),“體育信息傳播社會影響研究”(國家體育總局社科),“新聞理論創新研究”(上海市社科)。

出版專著(主編)12部,主要有:《傳播學原理與套用》(蘭州大學出版社, 1988年版),《現代宣傳學概論》(蘭州大學出版社, 1992年版),《撞擊下的浮躁與選擇——當代中國西北人的文化價值觀》(蘭州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傳播學通論》(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0年版),《傳播道德論》(上海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大眾傳播學的定量研究方法》(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20世紀中國新聞學與傳播學·傳播學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傳播學的研究理論與方法》(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中國傳播思想史》等。

發表論文(譯文)50餘篇,主要有:《論傳播學的中國化》,《論新聞宣傳與客觀報導》,《弱勢群體在中國電視上的弱勢地位》,《中國影視文化傳播策略檢討》等。

曾獲國家教委人文社科獎(《撞擊下的浮躁與選擇》),優秀教材獎(《傳播學通論》、《傳播學原理與套用》),省優秀園丁獎、上海市育才獎、省優秀圖書獎(《傳播學原理與套用》),上海市社科獎(《傳播學的研究理論與方法》)等。

主要研究領域:傳播學理論、傳播學研究方法、傳播社會學、文化傳播等。

編輯推薦

中國新聞傳播學今天的繁榮發展,是幾代學人篳路藍縷辛勤耕耘的結果。從上個世紀初到現在,中國新聞傳播學界薪火相承,代有傳人,各領風騷若干年。他們當中的餃餃者,都堪稱名家,都為中國新聞傳播學的繁榮和發展作出過貢獻。

目錄

主編絮語

訪談錄從士兵到博導———戴元光教授專訪

上篇:理論探討

論傳播學的中國化(1991)

論客觀報導與新聞宣傳(1996)

正確認識傳播自由與控制(1996)

發揮傳播媒介的輿論監督功能(1998)

加入WTO後中國傳媒面臨五大問題(2002)

網際網路與文化重構及社會分化(2002)

弱勢群體在中國電視中的“弱勢”(2003)

傳媒全球化:幾個關鍵字的解讀(2003)

中篇:文化與傳播研究

文化傳播學研究的背景與動因(1994)

關於文化傳播學的理論問題(1994)

西北文化傳播中的衝突與裹攜(1996)

文化傳播的社會功能(1996)

“絲綢之路”上的文化大傳播(1996)

從佛教在中國的傳播看文化傳播的適應原理(1996)

文化傳播與媒介發展(1997)

文化媒體化、大眾化及媒體的反文化反倫理傾向(1999)

網際網路對我國信息傳播及人們精神文化生活的影響(2002)

全球化語境下中國電影文化傳播策略檢討(2004)

下篇:傳播學實證研究

兩岸主流媒體關於“9·11”事件報導的比較分析——以《人民日報》、《聯合報》為例(2003)

附:研究生閱讀推薦書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