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1925年,無名的青年導演謝爾蓋·M·埃森斯坦接到蘇聯黨中央的指示——拍一部反映1925年那場未成功的革命的影片。這項工作帶有明顯的政治宣傳意圖,想通過這一指示展現電影的藝術性幾乎是不可能的。然而聰明的埃森斯坦在拍片過程中淡化了影片的政治情感和宣傳意圖,使《戰艦波特金》成為電影史上最有創造性的經典作品之一。
影片原定片名為《1905年》(The Year 1905),旨在回顧當年的革命全貌,但開機後埃森斯坦改變了影片的整體創意,把原劇本中只有一頁半的敖德薩兵變升華為影片的主題,凸顯當年的革命壯舉。
波特金戰艦上的水兵們不能容忍整天吃臭肉的不公平待遇,決定兵變。巴斯基飾演的司令官決定處死煽動兵變的士兵,水兵萬庫林恰克(安東諾夫飾)說服艦上的火炮隊加入了兵變。波特金號駛進敖德薩港,得到了當地居民的聲援。不幸的是,兵變遭到了沙皇政府的武裝鎮壓,引發了敖德薩階梯上的血腥慘案。波特金號船員向敖德薩軍方總部開火,並同心協力將戰艦駛離港口。
拍攝影片前,埃森斯坦仔細查閱了那段歷史,“重要的是情感刻畫,而不是單純地尊重歷史。”他說。埃森斯坦分五個單元記錄了那場悲壯的革命,其絕妙的創意使沉悶的歷史事件成為生動的電影素材,從而啟蒙了全新的電影製作手法。民眾——而不是個人——成了影片的主角。在描述階梯上的屠殺場面時,埃森斯坦運用巧奪天工的剪輯手法,創造了“理性蒙太奇”藝術,讓畫面產生思辨性的哲理光輝和震撼人心的啟迪意義;蒙太奇手法甚至賦予階梯旁的石獅以“生命”——它們仿佛在起身保護起義義士。埃森斯坦說:“作為影片的主要元素,這一段宣揚了影片的主題。”此後,他繼續把“理性蒙太奇”藝術發揚光大,掀起了影史最具革命性的“蒙太奇運動”。著名影評人阿爾弗雷德·科爾曾說:“《戰艦波特金》是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最意味深長的一部電影。而蒙太奇手法使電影向哲學靠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