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散文觀

我的散文觀

《我的散文觀》是學者劉振凱多年來散文理論研究與創作實踐的小結。原載《散文》1998年第2期。

內容摘要

劉振凱認為,散文的崇高使命是解讀人生。在文學的大家族裡,散文的解讀人生,在形式上不同於小說、戲劇、電影。一般來說,它並不是通過塑造藝術形象來理解人生、體味人生、說明人生,而更多的是向人們亮出自己的靈魂,直接傾吐對人生的看法,表示它的人文關切。散文的人生解讀法和剖白心跡的抒情詩的人生解讀法更相似些,二者的美學品格也更相似些。

我的散文觀我的散文觀

他指出,真,是最能體現散文特質的一面旗幟。散文失“真”而變成了“假”,是散文墮落的標誌。散文墮落了,自然在它那裡就很難覓得“善”與“美”。散文的真義在於求真。散文拒絕矯情。散文排斥媚俗。

他鮮明地提出,散文的本體是文化。它對社會、歷史、人生,在進行著鄭重的美學審視。因為,散文是一種語言形式,發表在報刊上,便成為社會輿論。它給予人們的應該是高尚的人文情懷。散文要忠實地記錄下社會的譎雲詭波,忠實地記錄下人生的旖旎風光。在任何時候,散文都不能降志。

談及散文的未來,他表示,散文總是與歷史這條默默的長河相伴,自然有其繼承和革新的問題。不能不繼承,也不能不革新。須知,傳統與新銳並不是冰炭不同爐的。

原文賞讀

我的散文觀

劉振凱
散文的崇高使命是解讀人生。在文學的大家族裡,散文的解讀人生,在形式上不同於小說、戲劇、電影。一般來說,它並不是通過塑造藝術形象來理解人生、體味人生、說明人生,而更多的是向人們亮出自己的靈魂,直接傾吐對人生的看法,表示它的人文關切。
散文的人生解讀法和剖白心跡的抒情詩的人生解讀法更相似些,二者的美學品格也更相似些。
好的散文,就是在某種程度上讀懂了人生。假如散文寫作者對人生只是一知半解,那么,他的散文無論是多么天花亂墜、珠璣滿篇的錦文繡章,但對人生真諦的闡釋難免是蹩腳的,不完全的,膚淺的,索然無味的。
真,是最能體現散文特質的一面旗幟。散文失“真”而變成了“假”,是散文墮落的標誌。散文墮落了,自然在它那裡就很難覓得“善”與“美”。散文的真義在於求真。
散文拒絕矯情。散文排斥媚俗。
散文的本體是文化。它對社會、歷史、人生,在進行著鄭重的美學審視。因為,散文是一種語言形式,發表在報刊上,便成為社會輿論。它給予人們的應該是高尚的人文情懷。偉大的時代在催生一流的散文作品。散文應該與天地同脈搏,與時代共潮汐,感應人民的大歡樂大憂患大悲苦,供人們在忙碌一天后,含英咀華,感悟人生。激情是散文創作的燧石,沉思也是散文創作的燧石。散文要忠實地記錄下社會的譎雲詭波,忠實地記錄下人生的旖旎風光。在任何時候,散文都不能降志。
我國不但是一個詩的國度,也是一個散文的國度。從先秦的諸子散文、歷史散文算起,泱泱幾千年,散文佳作,浩如煙海,燦若列星。國色天香的牡丹是美,鐵骨生春的紅梅是美,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是美,大有君子之風的幽蘭也是美。散文之國也猶如一群性格有別的姐妹們在一起,豁達是美,隱秀是美,矜持也是美,陽剛陰柔,各得其妙。散文可以精騖八極,心游萬仞,仰以察古,俯以觀今,一會兒掀動那已發黃的歷史卷宗,一會兒又叩響遙遠未來的門鈴。散文的品性可以是金剛怒目的,也可以是溫文爾雅的,可以是瀟灑倜儻的,也可以是端莊沉穩的,可莊可諧,可雅可俚,任你為之。
散文是一種散漫的文體。蘇東坡在《答謝民師書》中云:“大略如行雲流水,初無定質,但常行於所當行,常止於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態橫生。”竊以為,這是對散文特徵的極好註腳。
散文總是與歷史這條默默的長河相伴,自然有其繼承和革新的問題。不能不繼承,也不能不革新。須知,傳統與新銳並不是冰炭不同爐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