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伊豆是詩的故鄉,世上的人這么說。伊豆是日本歷史的縮影,一個歷史學家這么說。
伊豆是南國的楷模,我要再加上一句。
伊豆是所有的山色河景的畫廊,還可以這么說。
整個伊豆半島是一座大花園,一所大遊樂場。就是說,伊豆半島到處都具有大自然的惠贈,都富有美麗的變化。
如今,伊豆有三個入口:下田,三島修善寺,熱海。不管從哪裡進去,首先迎近你的,是堪稱伊豆的乳汁和肌體的溫泉。然而,由於選擇的入口不同,你定會感到有三個各不相同的伊豆呢。
北面的修善寺和南面的下田這兩條通道,在天城山口相會合。山北稱外伊豆,屬田方郡,山南稱內伊豆,屬賀茂郡。南北兩面不僅植物種類和花期各異,而且山南的天空和海色,都洋溢著南國的氣息。天城火山脈東西約四十四公里,南北約二十四公里,占據著半島的三分之一。海面的黑潮從三面包圍著半島。這山,這海,便是給伊豆增添光彩的兩大要素。倘若把茶花當作海岸邊的花,山谷幽邃,原生林木森嚴茂密,使你很難想像這原是個小小的半島。天城山是聞名的狩鹿的場所,只有翻過這座山巒,才能嘗到伊豆旅情的滋味。
開往熱海的火車時髦得很,稱為“羅曼車”。情死是熱海的名產。熱海是伊豆的都會,它是在關東溫泉之鄉中富有現代特徵的城市。倘若把修善寺稱為歷史上的溫泉。那么,熱海便是地理上的溫泉。修善寺附近,清靜、幽寂;熱海附近,熱烈、俏麗。伊豆到伊東一帶的海岸線,令人想起南歐來,這裡顯示著伊豆明朗的客顏。同是南國風韻,伊豆的海岸線多像一曲樸素的牧歌啊。
伊豆有熱海、伊東、修善寺和長岡四大溫泉,共有二三十個噴口,僅伊東就有數百處泉流。這些都是玄岳火山、天城火山、貓越火山、達磨火山的遺蹟。伊豆,是男性火山之國的代表。此外,熱海的間歇泉,下加茂峰的吹上溫泉,拍擊著半島南端的石廊崎的巨濤,狩野川的洪水,海岸線的岩壁,茂盛的植物所有這些,都帶著男性的威力。
然而,各處涌流的泉水,使人聯想起女乳的溫暖和豐足,這種女性般的溫暖與豐足,正是伊豆的生命。儘管田地極少,但這裡有合作村,有無稅叮,有山珍海味,有飽享黑潮和日光饋贈、呈現著麥青膚色的溫淑的女子。
鐵路只有熱海線和修善寺線,而且只通到伊豆的入口,在丹那線和伊豆環行線建成之前,這裡的交通很是不便。代之而起的是四通八達的公共汽車。走在伊豆的旅途上,隨時可以聽到馬車的笛韻和江湖藝人的歌唱。
主幹道隨著海濱和河畔延伸。有的由熱海通向伊東,有的由下田通向東海岸,有的沿西海岸綿延開去,有的順著狩野川畔直上天城山,再沿著海津川和逆川南下……溫泉就散綴在這些公路的兩旁。此外,由箱根到熱海的山道,貓越的松崎道,由修善寺通向伊東的山道,所有這些山道,也都把伊豆當成了旅途中的樂園和畫廊。伊豆半島西起駿河灣,東至相模灣,南北約五十九公里,東西最寬處約三十六公里,面積約四百零六平方公里,占靜岡縣的五分之一。面積雖小,但海岸線比起駿河、遠江兩地的總和還長。火山重疊,地形複雜,致使伊豆的風物極富於變化。
現在,人們都這么說,伊豆的長津呂是全日本氣候最宜人的地方,整個半島就像一個大花園。然而在奈良時代,這裡卻是可怕的流放地。到源賴朝舉兵時,才開始興旺發達起來。幕府末期,曾一度有外國黑船侵入。這裡的史跡不可勝數,其中有范賴、賴家遭受禁閉的修善寺,有掘越御所的遺址,有北條早雲的韭山城等。
請不要忘記,自古以來,伊豆在日本造船史上,發揮著重大的作用,這正因為伊豆是大海和森林的故鄉啊。
作品鑑賞
本文抒寫伊豆的自然風光,著力點不在於描繪伊豆景物的外在形貌,而是表現伊豆山海的記憶體神韻。作者抓住了伊豆富於變化的美麗和獨具特色的風采,繪聲繪色地加以描述,把伊豆的美寫得更有詩意,更富於個性化。不僅如此,作者還根據個人獨到的理解,對伊豆風光的個性特徵做出了更深入的開掘,認為伊豆既具有氣勢恢弘、威嚴深重的男性美,又具有風姿綽約、溫柔淑靜的女性美。這兩種美的統一,才是伊豆的個性。其中,女性的美,正是伊豆的生命。在這裡,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自然景物完全融合在一起,真正達到了寓情於景、情景交融的地步。本文的開頭與結尾都寫得很有講究。開頭四句,把人們對伊豆的不同感受,排比並列,互相映襯,突出了伊豆異常豐富的美,同時又起著統領下文的作用。結尾兩個自然段,一方面與開頭相呼應,一方面又把開頭描寫的山色海景引申一步,說明伊豆不但景色秀麗,而且對日本的發展具有獨特的貢獻。
作者簡介
川端康成,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出生在大阪。幼年父母雙亡,後祖父母和姐姐陸續病故他一生漂泊無著,心情苦悶憂鬱,逐漸形成了感傷與孤獨的性格,這種內心的痛苦與悲哀成為後來川端康成文學的陰影很深的底色。在東京大學國文專業學習時,參與復刊《新思潮》(第6次)雜誌。1924年畢業。同年和橫光利一等創辦《文藝時代》雜誌,後成為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後,參加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運動,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早期多以下層女性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寫她們的純潔和不幸。後期一些作品寫了近親之間、甚至老人的變態情愛心理,表現出頹廢的一面。成名作小說《伊豆的舞女》(1926)描寫一個高中生“我”和流浪人的感傷及不幸生活。名作《雪國》(1935~1937)描寫了雪國底層女性形體和精神上的純潔和美,以及作家深沉的虛無感。其他作品還有《淺草紅團》(1929~1930)、《水晶幻想》(1931)、《千隻鶴》(1949~1951)、《山之音》(1949~1954)和《古都》(1961~1962)等。
川端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日本筆會會長等職。1957年被選為日本藝術院會員。曾獲日本政府的文化勳章、法國政府的文化藝術勳章等。“以非凡的銳敏表現了日本人的精神實質”,於196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國翻譯出版。
在榮獲諾貝爾文學獎三年之後,1972年4月16日,川端康成突然採取含煤氣管自殺的形式離開了人世,川端康成未留下隻字遺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