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介紹
自20世紀70年代始,WHO基本藥物政策為基本藥物供應保障體系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實踐經驗,但是基本藥物可及性、質量保證和合理用藥一直是全球性問題。我國農村地區藥品供應歷經縣或市招標採購、藥品供應網和監督網建設,但是基本藥物不可及、藥品質量隱患和不合理用藥等問題一直未得到有效解決。為此,我國自2009年啟動基層醫療機構基本藥物供應保障體系建設,目標是保證基本藥物的可獲得、可負擔、質量保證和合理用藥。安徽省和山東省分別於2009年12月和2010年3月啟動該項工作,實行了零差價銷售、集中招標採購、政府補助、藥品使用等一系列政策,產生了一定效果,也出現了很多非預期結果。目前基本藥物供應保障體系制度安排、協調機制、激勵機制、運行結果四個方面研究主要以政策、機構等為研究對象,圍繞公共政策理論、WHO調查方法和研究架構來開展。現有研究尚缺少對基本藥物供應保障體系基本理論和邏輯框架的剖析、未發現對該體系交易費用的研究,而制度經濟學中的交易費用理論以交易為研究對象,可以將上述四個方面的研究整合為一個分析框架,從而提高理論的解釋能力。因此,本書將基於交易費用理論,從人性假設和行為邏輯出發,將基本藥物供應保障體系交易關係整合為交易環節、路徑、機制,建立解釋該體系的制度分析新框架,並且通過交易費用測算進行實證研究,檢驗和完善分析框架的內在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