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歷史[電子雜誌]

我們的歷史[電子雜誌]
我們的歷史[電子雜誌]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我們的歷史”是新歷史合作社推出的系列電子雜誌,2013年5月創刊,每月上線一期。它以“我們的歷史”為統一品牌,包括網路產品、圖書產品、活動產品、紀錄片、電視節目,以及微信、微博等多種媒體形態呈現並傳播的歷史內容。

已上線雜誌

《美麗島足印》(總第1期)

封面 封面

台灣與 大陸的阻隔,並不只是那淺淺的一道海峽,也不僅是那短短60年的分離。數千年以前,由這裡的原住先民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始,再到數百年前大陸移民艾殺蓬蒿來此土,再到百餘年來的殖民者、光復者、敗退者、建設者、犧牲者、奮鬥者、樂居者,每一代人都在這裡留下了足跡。那些昔日斑駁的印跡,投影在今日似錦繁花上,才是台灣真實的光影。如果你要真正看到台灣,看懂台灣,一定要不疾不徐,且停且行,丈量那些腳步,辨識那些年輪,才能聽懂她的吟唱,讀懂她的滄桑。來吧,跟著我們的14名“導遊”一路走來,他們或他們的前輩,曾在安平古堡眺望,或曾在台北街頭喋血;曾在紫藤廬暢談,或曾在馬場町蒙難;曾在眷村安家,或曾在金門駐守;曾在綠島坐牢,或曾在街頭巷尾投票;曾在媽祖廟燒香,或正在西門町流連……跟著他們,從台灣的昨天,一路走到今天 。

《美麗島足印》由台灣歷史文化名家楊渡、張鐵志、朱天衣、周渝、譚端、巴代、張釗維、陳忠信、李福井、丁允恭、何明修、海民、葉虹靈等撰寫,以筆導遊,帶您深度穿越台灣時空。

《1953 中國商人的生與死》(總第2期)

在度過短暫的蜜月期後,新政權開始與舊階級分道揚鑣。1953年,伴隨著“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出台,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大規模改造開始了。到了1956年,全行業的公私合營在全國範圍內達到高潮:原有88000餘戶資本主義工業,已有99%實現了所有制的改造;全國240餘萬私營商業戶,已有82%實現了改造 。

在這一串史書上記載為新政權成就的數字背後,是一個階級的被迫謝幕。僅僅幾年時間,那些由上世紀末期開始崛起,或是由更遠的時間傳承而來的企業、企業家以及工藝的傳承、品牌的積澱、世家的血脈,紛紛被剝皮抽筋。直到三十年後,在另一場變革中,中國開始試圖重新尋找和接續失去的商脈。

《朝鮮淚與夢》(總第3期)

距朝鮮停戰協定的簽署已過去整整60年,我們有必要認清這位熟悉而陌生的鄰居,她的苦楚與桀驁,她的掙扎和希冀,她的淚水與夢想。因為她與我們交織的歷史,一直延伸到她與我們不確定的未來 。

隱士開國

一直以“純正血統”和“中華正朔”自閉鎖國的隱士之國,在天朝崩潰的大變局下,一面在清日爭鋒間左支右絀,一面在洋夷襲擾中內外交困。周旋列國

如同被大院君和閔妃反覆拉扯的高宗,打開國門的朝鮮被迫捲入一場全球大博弈。 她不甘為腐朽的宗主國陪葬,決定開化維新,以日為師,卻終究引狼入室。

雪白血紅

武人報國以血,而文人以筆作槍。安重根的子彈沒能挽救大韓帝國,而將流亡朝鮮獨立鬥爭帶入血腥的暗殺路線。

搏命一線

停戰協定最終簽署的時候,幾乎整個朝鮮成了廢墟,幾乎有三百萬人死於這場無謂的戰爭。因為邊界只是由原來的北緯三十八度緯線變成了略呈“S”型斜貫三八線而過。

罪與美——三八線上的他們與它們

如果你想知道人類突然消失後的地球會變成什麼樣子,那么朝鮮半島的非軍事區或許能給予絕佳的回答。

家國夢

同一個家國,不同的主義,在這場錯誤的戰爭中,誰在保家,誰在衛國?

失鄉民——臨津閣上的眺望

對於政治人士而言,半島局勢“牽一髮而動全身”;對於“失鄉民”而言,三八線隔絕的是一代人的望鄉夢。

拼經濟

資源與基礎豐厚的朝鮮,又得到中蘇盟友的長期援助,為何在經濟長跑中輸給韓國?

身土不二朝鮮半島的歷史事實上是一個不斷經歷著外族入侵,內戰不斷的歷史。在這種戰爭的環境下,半島民族一方面潛移默化地接受了來自中華帝國的文明成果,同時,既自卑又自尊,既靈活又偏執的典型“島國”意識也在其中得以強化。

《鬥地主 中國地主的生與死》(總第4期)

《最惡的美 納粹極權的精神大法》(總第5期)

希特勒堅信,藝術家和藝術品的地位與國家政治強弱成正比。他將個人品味標榜為官方的權威藝術,將現代主義藝術流派斥為“墮落藝術”。希特勒更從攻占的各個都市裡購買、搶占藝術品,裝扮他家鄉林茨的博物館,宣告藝術上的征服 。

邪惡如何將美麗鍛造成武器?極權主義藝術的魅惑從何而來?觀眾為何痴迷或者臣服於它?

來自歷史深處的希特勒美學

一個來自林茨的年輕畫家流落藝術之都的街頭,一遍遍摹畫奧地利新古典主義時代的繪畫,勾畫心目中象徵德意志精神的教堂的草稿。他仍能觀賞到席勒的《威廉·退爾》和華格納的《黎恩濟》,手邊也許就有尼采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做註解。有朝一日,這位名叫希特勒的藝術家(至少他自認為是)將把世界版圖作為自己的畫布,創造出不可一世的“藝術”奇觀。同時,毀滅掉更多的美好。

音樂:華格納奏出的主旋律

華格納肯定無法想像,他的極具感染力的表現英雄主義和民族主義、反抗暴政精神的音樂作品,竟然這樣成了他死後6年才出生的一個人的精神嚮導,這一個人叫希特勒。

芮虎 建築:坍塌的“日耳曼尼亞”

“宏偉的建築是消除我們民族自卑感的一劑良藥。任何人都不能只靠空話來領導一個民族走出自卑。他必須能建造一些能讓民眾感到自豪的東西,那便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建築。這並不是在炫耀,而是給一個國家以自信。”

電影:帝國的浮屍

在第三帝國最高導演戈培爾的主導下,整個納粹德國時期共生產1363部影片,絕大部分是軍政宣傳片和娛樂片,前者發揮向民眾灌輸納粹意識形態的作用,而後者則是為了讓民眾逃避現實,以便更容易服從管理。

萊妮·里芬斯塔爾:希特勒的御用導演

萊妮·里芬斯塔爾既是《意志的勝利》、《奧林匹亞》這一法西斯美學典型代表的創造者,她本人也被希特勒稱為“我的完美德國女人”,因此成為這種美學的具象。無論她對自己“追求的是藝術而非政治”的辯護是否屬實,她的一生已經與納粹美學聯繫在一起。

藝術品:為了元首的畫廊

不僅是希特勒,許多歷史上的政治強人都曾經堅信,藝術家和藝術品的地位與國家政治強弱成正比。正如資助文藝復興為美第奇家族贏得了政治上的尊貴榮耀一樣,希特勒也寄希望於在藝術中表達政治意圖,用“合乎官方品味的”藝術繁榮彰顯國家政權。

極權藝術的時代同志

極權主義美學的真正意義是,它框范了統治者與藝術家之間的主僕關係。鐵蹄踏過一個個藝術名城、在世界版圖上肆意塗抹的獨裁者,是極權政體中最高的“藝術家”。他們有權決定誰配做藝術家,誰只適合去集中營和古拉格。

《叛道者 風氣初開時的民國另類》(總第6期)

在綿延千年的傳統里,女性一直作為附屬者的角色,而承受著諸多的不公,於是,在對舊文化的造反中,女權成為最受人矚目的內容之一。所有大膽而超前的行為,雖依然不免因“傷風敗俗”而受到爭議,但正是這些不顧一切的冒險,方才打開了一個不拘規矩、個性放肆的時代,同時,也在一個個離經叛道者蜂擁而至的衝擊下,觀念的更新、時代的嬗變才得以實現 。

吳虞:時代的逆子

家庭所釀就的痛苦,曾一次次絞割著吳虞的內心,他早已看到過在孝悌、禮儀這些溫情脈脈的教化里對於人性的壓迫,他更親身體驗過那套儒教的外衣下,制度的殘忍、道德的虛偽以及生硬的倫理中所造成的罪惡。這種自身的不幸,讓吳虞成了這場革命中最激進而堅定的一人,因而,他也受到了舊勢力最強力的反撲。但在這場運動中成長起來的萬千青年,便統統成了舊文化的離經叛道者 。

張競生:一紙初開性教育

一本薄薄的名為《性史》的小冊子被反覆盜版,直至全國各大城市的大中學生人手一本,其後又被盜印、偽名仿造數十年 。中國的現代性教育普及以這么一種粗暴簡單的形式鋪開,實在是令人猝不及防。而《性史》的編者張競生被冠以“性慾博士”的罵名,為全中國“正人君子”所唾罵。

生育:種族使命與個人自由

“制育方法,多普及一人,即滅此一人之種,多普及一家,即滅此一家之種,若真普及於全國,恐五千年之黃帝子孫,從此絕矣”。自由生育與節制生育的主張者,都把生育問題上升到種族存亡高度,而個人是否應當有生育的自主呢?

乳房問題:束放誰做主?

乳房的束與放,不僅事關母子康健,更關乎種族強盛,於是,一場關於乳房的社會衝突,不僅牽動了男與女,還驚動了官與民。

余美顏:第一欲女的性與情

她這樣一個孤單女子,對性、愛情、家庭之自由的追求處處碰壁。為了破繭而出,她自己的性和情與整個時代的巨輪死磕,頻頻以失敗告終,這讓余美顏心灰意冷。她和因“人言可畏”自殺的阮玲玉不同,她不憚人言,她只恨自己當初“誤解自由”,最終決然地走上了自殺的道路。

男女爭權:盛七小姐的財產官司

一部名為《小姐爭產》的時裝戲在1929年初紅遍上海,這部號稱“上海最新時事特別警世新戲”來源於此前一年,民初首富盛宣懷七女兒盛愛頤爭奪遺產的官司。這樁官司吸引了上流階層及整個社會的注意,當時《申報》的評論就認為 “按女子要求男女平等之財產繼承權,此尚為第一起,影響全國女同胞之幸福,關係甚巨”。

工讀互助團:叛道之夢與尋路之困

“我們有各種各樣的主義,但卻一直沒有實踐的機會。”在理想主義照亮中國的時代,一場烏托邦的實驗,混雜著知識分子對於理想社會的空想與青年一代的叛逆開場了。

雜誌社介紹

“我們的歷史”系列電子刊物是由新歷史合作社創建和運營,不同於傳統媒體,新歷史合作社除部分專職人員外,首批數十名成員多是以“合作-分享”模式加盟的歷史作者、歷史學者、媒體人士、紀錄片工作者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