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漢語漢字]

我[漢語漢字]

我,漢語常用字 ,讀作wǒ,最早見於甲骨文 ,其甲骨文本義指奴隸社會裡一種用來行刑殺人和肢解牲口的兇器,後由本義衍生出“手持大戉,吶喊示威”等意;但到了戰國時代,“我”字本義所代表的兇器被後起的更優良的兇器淘汰,於是“我”字在漢唐以後便被普遍地作為第一人稱代詞使用,所以《說文解字》解釋為“施身自謂也”,此意沿用至今,且字音不變。

基本信息

字源演變

“我”字形演變過程“我”字形演變過程

圖(A)是甲骨文里的“我”字,像把有柄有鉤的古代武器——大斧,斧口有一排鋒利的鋸齒。這是奴隸社會裡一種用來行刑殺人和肢解牲口的兇器,叫作wǒ,古代也有人把這種鋸斧叫作“錡”。

這個象形字,在周代早期的金文(圖B)里,還保留了這長柄鋸斧的形象,只是斧柄下面多了個腳鉤,鋸齒也簡省到只餘三齒了。可是,到了晚周的金文(圖C),“我”字的構形便開始訛變了:斧柄的頂鉤變為丫叉形,斧柄的腳鉤變為斧輛中部的斜撇,而鋼齒也只余兩齒,斧柄也更往右彎了。

發展到秦代小篆(圖D)時,訛變更大:斧身和鋸齒竟變成了圖(D1)的形式,斧柄和上下鉤竟變成了圖(D2)的形式,已完全看不出“我”是鋸斧的原貌了。

後來,這個象形字便在小篆的基礎上發展為圖(E)的漢隸,從先秦文字的線條化變為筆畫化,以點、橫、撇、捺、挑、鉤等基本筆畫代替了圓勻連轉的線條。至於圖(F)的楷書,則是從漢隸的形體發展過來的。

“我”這種奴隸社會殺人的兇器,到了戰國時代,被後起的更優良的兇器淘汰;於是“我”字在漢唐以後便被普遍借用來作為第一人稱使用,還是讀作wǒ,字音至今不變。(先秦乃至漢唐以前,第一人稱,是用“吾”“予”“余”等字表示的。)但詞性卻已由名詞變作人稱代詞,而“我”是殺人兇器的原義便早已不為人所知了。

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自稱,自己 I;myself 孟子·盡心上》:萬物皆備於我矣。 我見猶憐、我家
己方,己國 we;our 《左傳·莊公十年》: 彼竭我盈,故克之。 敵我友、我輩
Kill 《書·泰誓中》:我伐用張。 我伐
有私見 have private view 《論語·子罕》: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我
自己的 self 《易經·象》:觀我生,進退,未失道也。 我生、我儀
向一邊傾斜的,扭歪的 wry 說文》:我,頃頓也。
姓氏

詳細釋義內容的參考資料:

古籍解釋

說文解字

我,施身自謂也。或說我,頃頓也。從戈從禾。禾,或說古垂字。一曰古殺字。凡我之屬皆從我。,古文我。五可切。註:徐鍇曰“從戈者,取戈自持也。”

康熙字典

《唐韻》:五可切。《集韻》《韻會》:語可切,俄上聲。《說文》:施身自謂也。《廣韻》:已稱也。

又,稱父母國曰我,親之之詞。《春秋·隱八年》:我人祊。

又姓。古賢人,著書名我子。

又,《說文》:或說我,頃頓也。按:頃頓,義與俄同。然字書從無作俄音者,存考。

又,《韻補》:葉與之切,音台。《揚子·太玄經》:出我入我,吉凶之魁。《注》:我音如台小子之台。

又,葉阮古切,音五。《張衡·鮑德誄》:業業學徒,童蒙求我。濟濟京河,實為西魯。,篆文我。

《說文解字》書影 《說文解字》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康熙字典》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我[漢語漢字] “我”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

書法欣賞

篆體 篆體
隸書 隸書
楷書 楷書
行書“我” 行書“我”

草書“我” 草書“我”

字形對比、書寫演示參考資料:書法欣賞參考資料:

音韻匯集

字頭 小韻 聲符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目韻部 聲調
上古音系
廣韻 五可 上聲
蒙古字韻 上聲
中原音韻 歌戈開 歌戈 上聲
洪武正韻 五可 十四哿、歌 上聲
分韻撮要 第二十三科火、貨 陽上

音韻匯集參考資料:

音韻解釋

古代的“我”一直讀nga音,在客家話完整保存了下來。現在北方很多地方聲母仍讀作ng,(例如陝西話讀nge,看過武林外傳的都知道)便是明證。“俺”本來是“我”字的衍生,讀ngan(參見宋丹丹小品懶漢相親),在老派山東話里還是這個音。後來因為官話丟失ng聲母,變成了an。明時韻母已高化成ngo,接著聲母脫落,就成現在的wo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