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我這樣培養兒子進北大

成長:我這樣培養兒子進北大

《成長:我這樣培養兒子進北大》由江一方著,主要講親情和孩子的學習與成長,是一個家庭的父親、母親和孩子三人的親情體現,是父親、母親對兒子教育的成功體現。或許親職教育的真諦就是尋找孩子的興趣,尊重孩子的選擇,適時正確的引導。 《成長:我這樣培養兒子進北大》適合廣大家長閱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教育是一門技術,父親教兒子,與老師教學生大不相同,不能用上課的方法,更要用引導孩子產生興趣的方法。
《成長:我這樣培養兒子進北大》由江一方著:一個家庭,父親、母親和兒子,用日記體記錄一段成長,從孩子出生到考入北大,其中的經歷平淡而又不凡,感悟到的是中國親職教育的真諦。

作者簡介

全家三人寫了一本書,用的書名是江一方。
陶和謙,1931年生,江蘇鎮江人,一生經歷充滿傳奇,先後就讀於東吳大學生物系、北京大學政治系、北京政法學院,還通過業餘自學獲得了北京廣播電視大學化學學士學位。法學家,曾參與1954年憲法起草,出版多部法學著作,退休前任公安部民眾出版社副總編輯,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10年獲“首都法學研究突出貢獻獎”。擁有20多年的中學理科教學經驗和多年大學教學經驗,教育理念獨特。
尤麗芳,1941年生,江蘇泰州人。曾為國小老師,生前在公安部民眾出版社資料處工作。
陶大江,1983年生,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碩士畢業,現在IBM公司工作。中國青少年文學藝術家協會、中國當代青少年作家協會第三屆全國理事會常務理事、北京分會會長,兼任北京交通大學軟體學院高級講師。

圖書目錄

前言
一半

我的家
《成長》
學習
引導
環境
快樂學習
1.出生
第一部分 學前
2.聽和學
3.求知
4.唐詩
5.錄音
6.講理
7.學長詩
8.頤和園
9.託兒所
10.毛主席故居
11.錄音詩詞的全文
12.童趣
13.伴玩
14.感冒
15.家鄉
16.東山
17.對話和認字
18.問答
19.蕁麻疹
20.生活(1)
21.生活(2)
22.自知
23.難題
第二部分 國小
24.上學
25.譚老師
26.引導
27.寫字和午飯
28.家務
29.第一封信
30.薰陶
31.分數
32.語文水平
33.第一篇日記
34.應試
35.快樂的時刻
36.隱憂
37.圍棋
38.講故事
39.難得糊塗
40.不幸中之大幸
41.日記(上)
42.周記
43.日記(下)
44.回顧
45.關心奧運
46.數學班
47.解方程
48.中秋
49.國慶
50.造句和作文
51.張老師
52.榮譽和不足
53.腮腺炎
54.意志
55.春節
56.罰抄
57.三好(1)
58.遊戲
59.六一杯
60.三好(2)
61.三好(3)
62.三好(4)
63,三好(5)
64.三好(6)
65.陪讀
66.想像力
67.跳級培訓
68.學電腦
69.新氣象
70.軍訓(1)
71.恩師
72.我與電腦
73.防毒與輸入法
74.英語班
75.數學班
76.家教
77.遊園
78.長高了
79.軍訓(2)
80.好友
81.迎春杯
82.決賽
83.不了了之
84.古老的故事
85.市三好
86.公平競爭
87.作文選
第三部分 國中
第四部分 高中
《成長》之後
我為什麼要寫《成長》
心愿
謝師
尊重孩子的選擇
《成長》後記

文摘

2.聽和學
5月12日。益:
5個月後,芳和江回到北京。這時,我的工作繁忙,每天和江說不上幾句話。我不會和他玩。全是芳和他說話,教他。現在想,這一段期間是非常重要的。
江在聽、在學,他不停地觀察周圍的事物。
1985年
1月14日。益:
不知不覺的,江一歲多了。江八個月會叫媽媽,不到一歲會叫爸爸。現在能聽懂許多話。你說電燈,他就用手指著電燈;你說媽媽,他就用手指著媽媽。孩子是在用心聽的,他明白你說的是什麼。
聽的速度是驚人的,下午,芳抱著他到校門外接我時問:“爸爸從哪回來?”他用小手指著我回來的方向。
校門面對元大都的古城牆——長長的小土山,他在這兒遊戲,他這棵小草是在古都出土的呀!
他看著來來往往的公共汽車,能說出是幾路車了。
芳抱他下樓,口中數著台階數一二三四五……,有意無意地教他識數,這是學數學的基礎呀1
2月20日。益:
今天年初一。過春節,有了孩子,家才是一個真正完整的家——我的家!是我在自己家過的第一個團圓幸福年!
江非常愛聽故事,讓我一遍又一遍地讀故事給他聽,他要我十遍、八遍地講,讀也行,似乎百聽不厭。也許這就是他在示意,讓我不斷給他講,這是求知的萌芽。
我的故事講完了,就去買各種兒童讀物,有講笑話的,有講龜兔賽跑的,有講謎語的,他都愛聽。他還愛聽我小時候聽來的傻女婿的故事。
不知從哪一個晚上開始,江都要在聽我的故事聲中,安靜地進入夢鄉。
每天這時候,我才在燈下開始工作。
年過半百的我,江的到來,年輕了。
3.求知
9月22日。益:
江江會說不少話了,回答問題,不會答出題外的話。他喜歡看有圖的書,讓你一遍一遍地讀給他聽,能記住。
前晚,看到窗外的月亮,競說:“月亮彎彎,像只小船。”我分不清,是他從聽書聽來的語言,還是經過他的聯想,組成的句子。
他聽到火車聲問:
“火車往哪兒開,”
在這裡住了幾十年的我,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火車往哪兒開?”我還真不知道往哪兒開,只好沉默。
後來才知道,學校附近鐵路上的火車是到青龍橋(八達嶺)、張家口等地去的。我乘坐此車去過八達嶺,但竟不知鐵路通過學校附近。我不如孩子會提問題?!
他明明知道自己手上拿的是什麼,有意地問:
“江江手上拿的是什麼?” 他要找人說話,沒有小朋友,惟一和他說話的是父母。他想,爸爸媽媽足否知道他拿的是什麼?或者看看我們是否尊重他提的問題。我們回答了,他很愉悅。可能他什麼都沒有想,只是想和我們說說話。我們能問他,他為什麼不能問我們呢?
也許我們將他成人化了,他只是受沒有任何污染的童心驅使,隨便提個問題。多么可貴。
他能說出爸爸媽媽和自己的名字。
他在高速成長中,我在心裡為他歡呼,口中說出來的是“江江是個好孩子”。
10月29日。益:
江,可愛的孩子,給他講故事,如果他對這個故事有興趣,他不會說:“再講一遍”,他只是發出“嗯嗯…”的聲音,意思是:你再講一次,不怕同一個故事翻來覆去地講。哪怕在他哭鬧的時候,你只要講故事,他立時安靜下來。
一天,他忽然說起故事裡人物的話來。他和媽媽乘坐公車外出,看見一個騎腳踏車的青年,他說:
“一個小伙子騎車來了。”
芳說,這是她講的故事裡老奶奶買票的一個情節,他觸景生情地聯繫上了。
這時,我們還沒有給他買過什麼像樣的玩具,買給他的幾乎都是圖書。
P010-013

後記

《成長》後記
當我把《成長》以日記體整理好之後,列印成冊用了近200頁(B5)紙,約30萬字,作者的名字是芳、益、江。但是芳已在我們一家送江(2002.9.1)進入北大後的那一個月的23日,懷著極大的安慰、含著幸福的微笑在腫瘤醫院的病床上,合上了眼睛,永久地離去了。
初稿(2006.3)油印了幾本,給了親朋好友,後(2009.3)又再印了一次,改了一些錯字。還是供不應求,所以借在部落格發表的機會,再改一次。不改日記的原意,而是當時不經意的事,寫日記時,沒有想到會在一二十年後產生了很好的效果。我想,應該加幾句話,使看的人能產生聯想。
油印本《成長》還有一個副標題——人間真情,下面還有一行字——江18歲以前的生活。
我說不經意的事,意思是,我不是刻意要做什麼,而是孩子給我的啟示——靈感,我才想到的。我有培養他的願望,如果沒有他給我的啟示——靈感,也是不可能實現的。
芳特意為江寫了七年日記,還用電腦錄入了部分江的日記和作文。我編《成長》是芳的啟示。所以這本三人合作的《成長》日記,是為懷念芳。

序言

成長
芳給江記了近7年(1989.11.12-1996.2.29)的日記。這個時期是江從託兒所到國小,直到他考上市重點H中學前不久。
我的日記中也有江的事。
江也有一部分日記、周記、作文和文章,江沒有記日記的習慣,但是老師讓他交幾篇日記,他也記了一些,滿篇童趣,活潑、率真;寫的隨筆是實話實說,思無邪。他寫的正是我們失去的。
江還編過一份班刊《燭火》。
這些日記和文章,記載了江從1983年12月24日出生起,直到2002年9月,他18歲考上北京大學數學和套用數學系,報到入學時的情景,也是他長大成人的全過程。
我們三人所記的合在一起,各自有自己的視角,是有意義的
我們三人記的,分別用“益:”、“芳:”、“江:”來表示。
這些日記也是全家親情的記錄。
江上大學後,每周回家一次,接觸少了,交流也少了。我和江說,上大學以後的事,你自己寫了。
江生活在改革開放的新時代,真幸福。
益2009年9月24日於方莊
2004年7月8日於北戴河(草稿)
2006年3月21日於北京方莊(初稿)列印稿
2009年9月24日於北京方莊(二稿)發表於新浪部落格
註:2006年3月21日列印稿第一次印刷
2009年3月27日第二次印刷
2012年5月16日改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