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淵源
直至清朝康熙年間,經過千餘年的文化浸透,懷調才開始有了飛躍式的發展。大清王朝對於戲曲的貢獻當真不小,且不說如今的國粹京劇就是在清朝時興起的,許許多多的地方戲劇也在當時達到了鼎盛。史書記載,當時的懷調劇團在河南、河北的農村中已是班社林立,並在安陽城的東南隅建立了祖師廟——朗神廟。如今廟已不復存在,而朗神是紀念哪位懷調的先賢也不得其詳,但有一點值得我們欣慰,懷調曾經有過輝煌的時期。
到了清嘉慶年間,懷調向南已發展到江淮地界,往北則到京津一帶,可謂是大江南北到處都有懷調的蹤跡。有關人員曾細細了解了各地關於懷調的記載,可知懷調最早的科班是府衙頭皂班,距今已有280年的歷史了。
清朝時懷調又稱淮調,當地老百姓都叫漳河老調,因其主要流行於彰徳府、衛輝府、順德府、廣平府、大名府,故有些文化人又稱之為五府懷調。而因為流行地域有別,又分為南府調和北府調,南府調以河南安陽為中心,北府調以河北邢台為中心。雖說兩地相距並不遠,但在演唱風格上還是略有不同。
了解的人越來越多,懷調也越來越受歡迎,不僅僅在民間廣泛流行,並開始走進官府州衙。從清朝中葉始,河南、河北各地的府衙及軍隊中已多唱懷調,除官衙公辦戲班外,民間私辦的懷調班也較為普遍。當時在安陽縣東水村、辛村等地都有懷調班社。
經典劇目
從第一支正規戲班上演懷調到如今,經過近三百年的發展,如今懷調劇種已有三百多出傳統劇目。上演的劇目大多是以頌忠除奸、保家衛國為主的政治色彩很濃的歷史劇,《楊家將》、《潘楊頌》等都是懷調的經典劇目。
和許多強調以唱為主的戲曲不同,懷調更為注重表演的動作,這大概也是當年吸引廣大民眾的一大因素吧,就像如今我們更願意看成龍、李連杰等武打明星出演的動作大片一樣。懷調的表演動作粗獷豪放,頗有大將風采,在舞台上經常可以見到藝人們展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等十八般兵器的絕活。這些絕活和經過後期加工的影視作品中的驚險鏡頭相比,讓欣賞者更具有驚心動魄的感覺,怪不得懷調當年會流行於大江南北。
除了非同一般的武戲,懷調的唱腔也是獨具特色,音調挺拔高昂,樸實粗獷,節奏明快,舒展奔放,渾厚有力,突出了當地特有的魅力。當“噠噠噠”的敲擊聲甫一響起,全場觀眾頓時鴉雀無聲,等待大幕張開,名角上場。一旦戲曲開始,渾厚的唱腔就會連綿不絕,男唱腔蒼勁豪放,悲壯激昂,一詠三嘆,意猶未盡。女唱腔剛柔相濟,高昂明快又透出婉轉和嫵媚。整齣戲仿佛有摧枯拉朽、排山倒海之勢,令台下觀眾如痴如醉,喝彩聲此起彼伏。
在表演上,懷調還有自己的絕活。“耍獠牙”即是其中之一,獠牙乃取自大野豬或老母豬的犬牙製作而成,長二寸余。扮演者為了在戲中更好地表現人物兇狠的特點,往往需要在嘴裡含上4個長長的獠牙。同時,為了不讓獠牙掉出來,事先要在獠牙里灌滿鉛,以使獠牙的重量集中在後部。在演出的情節中不需要表現其兇狠一面時,表演者要把四根獠牙全部收入嘴中,而需要時則依靠舌尖和牙關節等部位的攪動,將四根獠牙推出並做出各種姿態,或收或吐,或牙尖相交,或兩牙相擊,一系列的動作、表情把花臉的兇狠表現得淋漓盡致。戲迷交流;
有些老藝人甚至能耍6個獠牙,這確實是一種難以掌握的表演技巧。耍獠牙配以大鐃、長號的伴奏,馬上就能把現場的氣氛推向高潮。
懷調特點
上演懷調,樂隊伴奏也很重要。主弦樂器伴奏高拉低唱,其劇種調式為1=D調,樂器有大弦、二弦(尖弦)、三弦、板胡(門相胡)等,音域雖然較窄,但演奏的音色清脆嘹亮,頗有一番韻味。打擊樂器則配有四大扇、長號(尖號)等,主要用於將帥出征和掛帥行軍等大場面,以烘托出八面威風的氣氛。
細細將懷調品味一番,不得不為其特有的藝術價值所折服。同時,懷調對當地的政治、文化、民俗藝術的發展,也產生了不可估量的推動作用。特別對豫劇聲腔的形成與發展起到了重大作用,為河南戲曲歷史寫下了濃重的一筆。
三百多出傳統劇目,內容雖有所不同,但卻充分反映出中華傳統美德——“忠、義、孝、善”。每一齣戲的主題都相當突出,從戲的本身內容都能夠凸現出其背後深刻的思想意識,對觀眾世界觀的形成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戲曲本身強烈的故事性、豐富的語言性和優美的音樂性,又顯示了其重要的文化價值。
千餘年的歷史積澱,尤其是近三百年的發展,懷調積累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內容,往往一句唱詞,一個動作,就成為當地的一份文化遺產,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懷調為研究安陽的歷史、文化、民風、民俗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和許多有價值的素材。
懷調現狀
光陰荏苒,歲月如梭。當年唱響中原大地的懷調早已不復昨日輝煌,從班社林立到現在的一棵獨苗,懷調給我們留下了太多的遺憾。戲迷交流上世紀50年代末,安陽城周邊農村的懷調劇團被納入了國家管理軌道,正式成立了全民所有制性質的專業藝術團體,被命名為安陽縣懷調劇團。
到了1966年,安陽縣懷調劇團和安陽縣豫劇團合併為一家,更名為安陽縣東風文工團,隊伍一下子壯大了許多。改革開放初期,在一些老藝人的呼籲下,安陽縣懷調劇團重新獨立,成為該劇種在全國唯一的專業文藝表演團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