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激與健康

1.樹立應激社會的觀念,認識應激是客觀存在、不可避免的,人類正是在不斷地克服應激,戰勝應激中得到發展的要爭取為自已所用,在危機中找機遇。 3.善於自我調節,減輕負擔、有張有馳、緩衝應激對健康的危害。 如反應性精神障礙、神經症、心身疾病等,其治療方法為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及對症治療。

隨著醫學模式由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換,應激與健康的關係更為重要。
應激(stress)通常指緊張、壓力而言。當機體處於應激狀態時,通過一系列神經系統、神經生化、神經內分泌及免疫系統等變化影響機體內環境平衡,出現器質功能障礙,進而產生結構上的改變。其對健康有雙重作用。有利方面:可動員機體非特異性適應系統,產生對疾病的抵抗,增強體質和適應能力。不利方面:適應機制失效會導致不同程度的心理、行為及身體障礙,使產生焦慮、恐懼、抑鬱等情緒使情緒易波動、易激怒、易疲勞,進而注意力分散、記憶力下降、工作效率低等,與某些精神疾病的發生密切相關,如神經症、心因性精神障礙、心身疾病,與文化密切相關的精神障礙等,因此,應正確應對應激,減少或免除不良應激因素對健康的影響。怎樣應對待應激呢?
1.樹立應激社會的觀念,認識應激是客觀存在、不可避免的,人類正是在不斷地克服應激,戰勝應激中得到發展的要爭取為自已所用,在危機中找機遇。對應激處境應抱積極地適應與干預的態度。
2.主動參加社會實踐鍛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顧全大局,不斷提高自已適應應激的閾值水平,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3.善於自我調節,減輕負擔、有張有馳、緩衝應激對健康的危害。
4.充分發揮家庭社會支持系統的調節作用,包括情感支持、物質支持、道義支持等,以對應激處境起到“減壓”或緩衝調節作用,減少身體與精神上的應激反應,減少或免除疾病的發生髮展。
5.積極求醫,進行心理諮詢、心理治療或藥物治療。應激因素與功能性精神疾病的發病關係密切,有些病是由應激因素直接引起,而有些病則是誘發了症狀,加重病情或加速病程的發展。如反應性精神障礙、神經症、心身疾病等,其治療方法為心理治療、藥物治療及對症治療。就反應性精神障礙為例,其治療方法如下:
(1)心理治療:反應性精神障礙皆由明顯而強烈的心理社會應激而引起,多為急性或亞急性起病,因而心理治療有重要意義,以支持性心理治療為主,首先建立良好的醫患關係,這基於病人能以接受的情況下,同病人分析發病經過,指導病人如何對待及應付有關刺激,給予有力的社會支持,調動病人的主觀能動性,儘快向康複方面轉化。
(2)嚴正聲明治療:如思弱不良刺激的作用,儘可能調整環境,使其振奮情緒、消除創傷性體驗,加速症狀緩解,並對病人今後生活和工作給予指導和幫助,重新安排患者的生活規律,進行有計畫的社會康復治療。
(3)藥物治療及其他治療:根據病情、症狀不同進行對症狀治療。對焦慮、心煩不安者可套用抗焦慮藥,如佳靜安定、舒心安定等;對精神運動性興奮者可用抗精神病藥氯丙嗪、氟哌啶醇、氯氮平、奮乃靜等;對抑鬱狀態者可用抗抑鬱藥,如氟西汀、阿米替林、馬普替林、丙咪嗪等;對不能主動進食或欲食量過少者,還要給予支持療法輸液等。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的加快,市場的競爭,給現代人心理狀態帶來了種種影響。“健康”已不僅僅是身體設有疾病和缺陷,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和社會適應能力,因此,全社會應重視心理衛生,培養健全人格,預防心理疾病,以提高人民的心理素質,預防疾病。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