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應[應、鴈、膺,讀音作yīng(ㄧㄥ)],在台灣地區也有讀四聲。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周武王姬發之後,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周武王姬發滅殷商後,將其第四子應叔被封於應(今河南平頂山新華區滍陽鎮),稱應侯,伯爵,建立了應國。
在應侯的後裔子孫中,多以先祖封國名號為姓氏,稱應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應氏正宗。
第二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應樂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應樂史,亦稱應人、應師,就是在王族宮廷樂隊中執掌演奏應鼓,不包括編鐘、編磬等成套大型組樂。隸屬於春官府司管轄。在典籍《周禮·春官·小師》中記載:“擊應鼓。鼙也。”在典籍《周禮·春官·笙師應樂》中也記載:“應長六尺五寸,象柷,有椎連底,左右相擊,以應柷也。”後泛稱小型打擊樂器的演奏樂師,這在典籍《樂書》中,對應樂史給予了更詳細的解釋:“猶鷹之應物,其獲也小,故小鼓小舂謂之應,所以應大也。小鼙曰應鼓。”
在應樂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應師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應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應門史,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應門史,就是專門職掌君王出入之門的官吏。西周時期,君王出入之門為正門,君王是“應天之命”而為人君,因稱天子,天子行走之門就是正門,因此稱應門,負責守衛、管理應門的官員就是應門史,隸屬於天官府司管轄。在史書中記載:“天子之門曰應門。”在《詩·大雅》中有“乃立應門”之語。
在應門史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應門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應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歷史上,有西域人、蒙古族冠漢姓為應氏者。翔實情況,仍需考證。
傳說大禹治水事,曾受應龍的幫助,其後人為紀念,自稱為應氏。
第五個淵源
河北涿鹿縣黃帝城遺址,傳說黃帝令應龍擒殺蚩尤於此地。
應龍氏部落以龍為圖騰
通過姓氏,我們知道自己的血脈傳承。由姓而家庭,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民族。姓氏讓我們知道“我”是誰,從哪裡來。應姓是古老的姓氏群體,源於我市,現有人口60餘萬,約占全國漢族人口的0.023%。按當今人口排序,在全國姓氏中居248位。
應姓起源與古代圖騰崇拜有關
“圖騰”是印第安語“親屬”的意思。遠古圖騰帶給我們太多遐想,而古老的應姓就源起於這種神話與現實的交匯。如果不是走進位於我國北方廣袤的遼河流域,目睹遼西早白堊世義縣組含胚胎的翼龍革質蛋化石,就不會想到千萬年前龍出遼河和一個遠古氏族部落對“龍”的精神崇拜;如果不是走進內蒙古老哈河流域赤峰紅山文化遺址,看到5000年前玉雕龍和夏家店下層文化墓地出土的彩繪夔龍紋陶瓿,就不會想到3000多年前商、周時代青銅器花紋的前身出自這裡和人類早期的播遷及遠古文明的融合;如果不是站在華山腳下品味廟底溝文化遺址帶有玫瑰圖案的彩陶,就不能真正解讀“華山玫瑰燕山龍”,解讀5000年前北方古文化與中原古文化交匯以及華夏民族起源的真正含義。
翻閱《史記·五帝本紀》,最初讓人們對龍的概念有所認識的便是應龍。《辭源》對應龍的解釋是:“有翼的龍。龍五千年為角龍,又千年為應龍。”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結晶,《山海經·大荒北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應龍畜水,遂殺蚩尤。”五帝時期,龍作為半神半人的形象趨於明朗,逐漸開始走出神話。這是人類氏族社會脫離原始部落開始邁向古代文明的標誌。而這個故事發生及應龍的出現地正是五帝時期的燕山以北地區。遠古時期,應龍氏族就是一個生活在我國北方以翼龍為圖騰的部落。他們漁獵、繁衍、徙居於老哈河、大凌河、遼河、桑乾河及黃河、燕山以北的廣大地區,並把部落名稱“應”帶往不同的居住區域。內蒙古克什克騰旗達里諾爾湖草原上的應昌城遺址,桑乾河上游雁門關的山西朔州應縣,青海湖海心山上的應龍城遺址,傳說都曾是應龍氏部落的分支,他們徙居這裡並融合當地其他部族,使這裡有了象徵自己部落的名稱或地名,這便成為應姓以圖騰和地名起源的發端。
夏、商時代已有“應”
傳說應龍氏部落戰敗蚩尤部落後,黃帝最初封應龍氏于山西省長子縣慈林鎮應城。據考證,五帝時期,長子縣是炎黃部落集團的活動區域,是堯帝長子丹朱的封邑。應城地域山清水秀,然而位於城北的鳳凰山地勢險要,阻礙了洪水下泄,每遇洪水,必首沖其城。應龍氏部落便再次南遷至伏牛山下的滍水之陽(今河南平頂山市新城區一帶),與這裡的蚩尤遺族相互融合,他們是平頂山地區的先民。長子應城夏時已有,商時為周部落所據,後為辛甲的封邑。《魏書·地理志》:“應城,辛甲封邑。”辛甲原為商臣,因勸諫紂王不被理睬而棄商奔周,先為周太史,後被周文王封於此邑。1957年,在應城出土了周幽王時期的陶片、陶鬲等文物。另有古城垣、井田制遺蹟,記載著這裡古老的歷史。
殷時已有應國。《汲郡古文》稱:“殷時已有應國,王步於應。”今本《竹書記年》云:“盤庚七年,應侯來朝。”按照殷墟甲骨卜辭“王步於應,應侯來朝”等記載,說明商已有“應”,是商時方國,且與商王朝保持著密切關係,也說明應姓存在著其他脈源。商時應國與西周應國均因地名封國,同屬一地,只不過是武王滅商,商應國隨之而滅,由姬姓應侯取代建立西周應國。
西周封國得姓成為應姓正宗
西周初年,周武王在商朝基礎上建立周朝,封其四子姬達於應地為應侯。姬達是周王室庶子,又稱應叔。周朝嫡長子承襲王位,庶子分封別處,以地名、國名或爵名為姓。庶子受姓支配為藩,失去原姓後,又因是從原姓中派出,仍保持貴族身份,享受很多特權。姬姓應國從第一代應侯起,其子孫以國為氏,但仍是周朝貴族身份。
西周時為鞏固王權,大封同姓諸侯,以藩屏周。“封建”自此開始,姓和氏的區別更趨嚴格。男子為氏,女子為姓,“氏”曾經為貴族所獨有,丟“氏”即是丟掉貴族地位。故“氏所以別貴賤”,貴者有氏,賤者有名無氏。夏、商、周三代以前,有貴族身份的男子只稱氏與名,而不稱姓。只有婦人稱姓,至於庶人當然無氏,故只稱名。因為姓、氏的區別,我們祖先3000年前就規定同姓不通婚,氏重在“別貴賤”,姓則重在“明婚姻”。氏同姓不同,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婚姻不可通。氏可改變,姓則是不可改變的。“姓者,生也”,“因生賜姓”,這是血脈傳承的標誌。“氏者,旁支別屬也。”姓重血統而氏重地域。直到秦滅六國後,將先秦以前世襲的宗法制度打破,使一些受分封的王子王孫和貴族淪為庶民,姓氏才合而為一,或言姓或說氏或兼稱姓氏。正如清代思想家顧炎武在《日知錄》中所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史記》始混而為一。”參天之木,必有其根,環山之水,必有其源。我們的祖先不但創造了血脈傳承的文明法則,也為後人回溯歷史、尋根問祖提供了大大的方便。
西周的大分封,形成中國歷史上真正意義上的萬家姓氏的大裂變。姬姓應國立國350餘年。姬姓應國是應姓人口得姓的最為鼎盛的時期,而源於姬姓的應姓是今天應姓繁衍傳承的主要流派。
西周官位世襲形成應姓分支
西周之初,周公姬旦輔助年幼的周成王姬誦制定了一整套王權禮制。周王為天子,中央政權實行三公六卿制。周天子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分封王族子孫及有功異姓諸侯。嫡長子繼承天子之位,庶子封為諸侯國君。同樣,諸侯國君的嫡長子繼承國君之位,其庶子稱為公子,只能任卿大夫。卿大夫的封地不能叫封國,只能稱封邑,又稱食邑、食采。邑即城。卿大夫的官職也是由嫡長子世襲。西周官位世襲,也產生許多姓氏,如西周設有專為天子及王族樂隊執掌演奏擊應鼓的“應樂史”和專為負責守衛天子行走之正門的“應門史”。在應樂史和應門史的後裔子孫中,他們以先祖官位為貴,省文簡化為單姓應氏,世代傳承,也成為應姓的一個小支脈。
後代有他姓融入改姓為應
山東省金鄉縣西周莊周姓族譜尊后稷周棄為聖元始祖。清乾隆四年族譜記載明代自山西遷入,至明末清初時傳至五世周應舉,因人禍徙于山東菏澤應家樓村避難,匿周姓而名應舉,以應為姓。生應升兄弟二人為應家樓開村始祖,至今應家樓已有應姓2000餘口人,後代亦有遷往各地,這是如今知道的同宗而不同支脈的應姓分支,也說明應姓傳承中亦有他姓融入。
得姓始祖
應姓始祖,為應侯,字伯爵,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1043年間,西周武王姬發封四子姬達(出自雍妃)為應侯,爾後立國為應國(今河南省寶豐以東、魯山東南及平頂山市區、葉縣、郟縣、襄城一帶),並以鷹為族徽,子孫以國為姓。姬達更名為應叔,字儒林,號仁壽諱韓,即應氏太始祖。應叔等先祖們在應國歷經350餘年的治國安邦,創造了西周時期應國的輝煌歷史,為中華民族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貢獻。
遷徙分布
應姓的分布:
“應”姓原主要集中分布在河南省平頂山市及項城市北50里、浙江省東陽市巍山鎮、永康市芝英鎮及台州市仙居縣下各鎮貞東部及山東省蓬萊市鴨灣,其中歷代又有流遷在外者,遍布國內各省。
1.遼寧普蘭店:遼寧省普蘭店市城子坦鎮金山村應屯有應氏家族聚居。
2.吉林東豐:吉林省東豐縣黃河鎮豐源村、東豐鎮有應氏家族散居。
3.河南郾城:河南省郾城縣黑龍潭鎮老應等村應氏家族聚居,古稱潁川,距應國墓地甚近,應氏嫡傳,有"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之傳說。
4.河南南陽:南陽市新野縣上莊鄉樊灣村有應氏家族聚居,族譜或已丟失。
應姓歷史資料發掘地址:
1.滍陽應氏。滍陽,應國故城,在今河南省平頂山市。有西周應國貴族墓,發掘出大量文物。
2.南頓應氏。漢代有南頓應氏。南頓,在今河南省項城縣北50里。
3.大田裡應氏。東晉時,應詹隨晉元帝渡江而南,占籍於婺永。應詹有兩個兒子,應誕留居江西宜黃,應玄隨父至婺,留居永康大田裡,即今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鎮一帶。爾後,析居江南各地。
4.仙居應氏。浙江省台州市仙居縣下各鎮東部(原下各鄉)、雙廟鄉及田市鎮有大量應姓。特別是原下各鄉中心鎮區基本上是應姓的。其都是明朝刑部尚書應大猷(字靜庵)及其兄弟的後代。另外浙江省的永康市及浦江縣也是應姓的聚居地。
5.關東應氏。祖籍山東省蓬萊市鴨灣。清朝初年,一遷至遼寧瓦房店市長興島;二遷至遼寧省普蘭店市城子坦鎮應家村;三遷至吉林省東豐縣黃河鎮豐源村。
6.峽陽應氏。唐僖宗光啟元年(885年),峽陽應氏始祖應世哲從河南光州固始縣隨王審知入閩,定居福建省南平市峽陽鎮,是為峽陽應氏開基之始。歲月滄桑,峽陽應氏繁衍相傳,迄今已至三十二代,子孫人口眾多,其中歷代又有流遷往外,遍布國內各省、市和台灣、香港,及美國、日本、新加坡、加拿大、馬來西亞等國。
7.台州及溫州應氏。在浙江的台州和溫州兩地也有不少應氏居住,其中溫州的蒼南,平陽,洞頭,三縣都有應氏宗族,洞頭應氏於清朝從台州的澤國遷入,至今已經居住八代。
8.福建省建寧縣應氏。自北宋正郎公遷入繁衍相傳,迄今已至39代。建寧應氏主要聚居在建寧縣裡心鎮應家坊,柏樹坑等地。子孫人口眾多,其中歷代又有流遷往外,遍布福建三明,南平等地以及湖南,江西南昌市,新余,萍鄉,撫州,吉安,贛州,上饒和浙江衢州等地。字輩是:昌明益盛道學傳家先緒克紹兆代英華。
9.江西鄱陽應氏。鄱陽縣“九應”指老場、槐樹下、蘆田應家村、店上、中莊、西岸、東岸、石門樓、橫江九個較大的應氏家族聚居村落,鄱陽九應始祖應韜,河南汝南南頓人,西晉黃門侍郎應紹之子。早在東晉就已在鄱陽廣石(今鄱陽蘆田鄉老場村附近)居住,距今近1700年,可以說應姓也是鄱陽比較古老的姓氏。繁衍至今,已至58代。鄱陽九應保存的《汝南應氏宗譜》,1~30代祖先資料只有世系,29世應克中制定子孫字輩排行(約1214),從南宋31世祖寧一公叔進(1241—1301)按其所創字輩載起,到現在的58世,記載的尤為詳細,整部家譜記載時間跨度770年的歷史,在整個鄱陽乃至江西省都實屬罕見。其中蘆田應家村保存的《汝南應氏家譜》最為完整。
應氏是一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四十七位,人口約五十萬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26%左右。
歷史上應姓的分布與遷徙
宋朝時期,應姓大約有5萬8乾人,其時浙江為應姓第一大省,約占全國應姓總人口的一半以上,其次分布於江西、河南、福建等地。明朝時期,應姓大約有11萬8乾人,浙江仍為應姓第一大省,其次分布於江蘇、福建、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當代應姓的分布與圖譜
當代應姓的人口大約有60萬,為第二百四十七位大姓姓氏,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024%。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應姓人口增加率是呈八形的態勢。如今應姓的第一大省仍為浙江,大約占全國應姓人口的一半,其次分布於安徽、江西、上海、江蘇、福建等地。應姓在人群中分布頻率示意圖表明:在浙滬、皖贛閩大部、台灣北部、湖北東端、雲南中部,應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8%以上,中心地區可以達到0.5%以上,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6.8%,居住了大約67%的應姓人群。在台灣大部、福建南端、粵湘鄂大部、江西西部、皖蘇北段、河南東部、山東大部、廣西東端和西段、雲貴川渝大部、黑吉東部、遼寧大部,應姓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大約在0.02%~0.08%之間,以上地區覆蓋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20.9%,居住了大約27%的應姓人群。目前根據鄱陽應根生和浙江應衛強統計數字顯示,應氏聚居村落已900餘個,其中浙江省500餘個,浙江已外省份400餘個。
郡望堂號
郡望
汝南郡:西漢高祖劉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當時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潁河、淮河之間、京廣鐵路西側一線以東、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縣、上蔡縣、平輿縣、項城縣一帶地區,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東漢時期(25—220)移治至平輿(今河南平輿)。
潁川郡:戰國時期秦國滅韓國後,以所得韓地於秦王嬴政十七年(辛未,公元前230年)置潁川郡,治所在陽翟(今河南禹縣),其時轄地在今河南省許昌一帶地區。東魏時期遷治潁陰(後為長社,今河南許昌)。隋、唐兩朝為許州潁川郡。
淮陽郡:西漢漢高祖劉邦十一年(乙巳,公元前196年)置淮陽國,為同姓九國之一,都城在陳州(今河南淮陽),漢惠帝後改為郡,其時仍為國,至漢成帝時轄地在今河南省淮陽市、鹿邑縣、太康縣、柘城縣、扶溝縣一帶地區。東漢朝章和二年乙酉(88年)改為陳國。隋朝大業年間(605—618)及唐天寶、至德年間(742—758)又曾多次改陳州為淮陽郡。
堂號
應祖立有祖訓:“天下應姓是一家,四海兄弟分堂立”!
汝南堂:也叫汝南第,以望立堂。
潁川堂:以望立堂。
淮陽堂:漢初,應曜在淮陽山里隱居。漢高祖派大臣請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為官,應曜堅決不去。後來商山四皓被太子劉盈請去露了一下面。當時的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
擇善堂:浙江省縉雲縣三溪鄉西應村應氏祠堂,堂號為“擇善堂”。語出《論語》。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燕翼堂:福建省南平市峽陽鎮應氏宗祠,堂號為“燕翼堂”。“燕翼”的意思,就是希望散居在各地的子孫們,都能像燕子回巢一樣,回到祠堂,來看看祖先居住的地方。每年結合祭掃活動,都要舉行對年滿16歲青年進行"成人節"教育活動,向青年學生講述前賢典型故事,介紹“燕翼堂”牌匾的來歷,要求青年學生牢記祖訓,不忘故里家鄉。
報本堂:浙江省寧波市古慈城應氏宗祠,堂號為“報本堂”。
徵德堂:浙江省永康市芝英鎮應氏大祠堂,堂號為“徵德堂”,是祭祀芝英地區應氏祖先的場所。
歷史名人
應曜
漢初,在淮陽山里隱居,不願出來做官。漢高祖派大臣,請他和商山四皓一起到朝廷為官,應曜堅決不去。時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
應順
東漢河南尹,字華仲,南頓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無私。侍後母孝。和帝時為河南尹,明達政事。生十子,鹹以才學名。中子疊,江夏太守。疊生郴,武陵太守。郴生奉。
應疊
汝南南頓人,應順中子。江夏太守。
應郴
汝南南頓人,應疊之子,武陵太守。
應奉
(約144年前後在世)字世叔,汝南頓人,應郴之子。生卒年均不詳,約漢順帝末年前後在世。少聰明,讀書五行俱下。記憶力特佳,自幼至長,凡所經歷,無有忘懷。年二十時,嘗詣袁賀,適賀將出行,閉門造車。匠於內開扇出半面視之。後數十年,路逢車匠,知而招呼。梁冀舉為茂才。永興元年(153年)拜武陵太守,有威恩,為蠻夷所服。延熹七年(164年)從車騎將軍馮緄征武陵蠻,以功薦為司隸校尉。黨人事起,乃憤然以疾自退。後諸公多薦舉,會病卒。奉追愍屈原,因以自傷,著《感騷》三十篇,凡數萬言。又嘗刪《史記》《漢書》及《漢記》三百六十餘年事,自漢興至其時,凡十七卷,名曰《漢事》。
應劭
應劭,東漢政治家、軍事家、法學家。任泰山太守時大破黃巾軍三十萬。著有《漢官儀》《風俗通義》《漢書集解音義》《春秋斷獄》等著作。
應珣
字季瑜,司空掾。應劭弟,珣生瑒。
應瑒
應暘字德璉,三國,魏文學家,汝南人,應珣之子。曹操征之為丞相掾,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為"建安七子"之一。著有《應德璉集》。
應璩
(?—252)字休璉,三國時,魏文學家。汝南(今屬河南)人,應瑒之弟。生於漢獻帝初平元年,卒於魏齊王芳嘉平四年,享年六十三。博學好作文,善於書記。文帝、明帝時,歷官散騎常侍。曹芳即位,遷侍中、大將軍長史。當時大將軍曹爽擅權,舉措失當,應璩曾作《百一詩》諷勸。應璩原有集10卷,已散佚。明代張溥輯其詩、文共10餘篇,與應瑒作品合為《應德璉、應休璉集》,入《漢魏六朝百三家集》中。
應貞
(?—269)魏晉時期人。字吉甫,汝南人,應璩之子。生年不詳,卒於晉武帝泰始五年,少年時因才能知名。曾任大將軍參軍。西晉時遷太子中庶子,散騎常侍。與太尉共撰定新禮法。善談論。正始中,夏侯玄名勢甚盛。貞常在玄坐作五言詩,玄大嘉許。舉高第,歷顯位。後為武帝參軍。帝踐阼,遷給事中,累官散騎常侍。又與太尉荀顗撰定新禮,未施行而卒。貞著有文集一卷,(《隋書經籍志》)傳於世。
應詹
應詹(279—331)字思遠,汝南南頓人。生於晉武帝鹹寧五年,卒於成帝鹹和六年,年53歲。幼孤,為祖母所養。十餘歲,祖母又亡,居喪以孝聞。家富於財,乃請族人共居,情若至親。以才藝文章知名當世。仕為太子舍人,累官光祿勛。王敦叛,明帝以詹為都督前鋒軍事。事平,以功封觀陽縣侯,都督江州諸軍事,領江州刺史。卒,贈鎮南大將軍,謚曰烈。詹作有文集三卷,《隋書經籍志》注有鎮南大將軍應瞻集五卷,詹繕作瞻,當為作者誤書;此從《唐書志》傳於世。
應夷節
唐代人。游天台山,棲真道元院,相傳屍解成仙。棲真,保其根本,養其元神。
應垕
應垕(986—1057)江西省宜黃縣神崗人。宋代天文學家。自幼聰穎好學,勤於分析思考,精通經史,卻淡泊功名。畢生精研天文曆法,探索天象奧秘,推算宇宙星體運行變化規律。
著有《天象義府》9卷、《渾天左右全體星圖》等書,書中圖文並茂,內涵豐富,“於象數之外,得精義所在”。宋直學士黃乾,在嘉定元年(1208)任臨川縣令時為之立石。宋、元之際的史學家馬瑞林在《馬氏通考》中,也指出“其書考究精詳,議論新奇”。
應舜臣
宋代婺州人。字仁伯,少卓犖不羈,及長,篤志向學,慶曆年間(1041—1048)進士。官至洪州知府。
應純之
宋代,字純甫。永康可投應人。嘉泰二年(1202年)進士,授洪州新建主簿。歷知楚州,兼京東經略安撫使。見北軍屢捷,謂中原可復,密聞於朝。丞相史彌遠鑒於開禧之事,不欲大舉,但敕立忠義軍,令就節制。已而擢兵部侍郎。金人入侵,力戰而死。
應子和
永康(今屬浙江)人。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進士。官至觀察使掌中軍都督府事。長於詩,嘗有句云:"西岸夕陽紅,燭炬短燒紅,風過花落紅",時人有三紅秀才之稱。事見清光緒《永康縣誌》卷八個《文苑》。
應材
宋代,(?—1180)字伯良。永康岩後人。北宋抗金名臣。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進士,授衢州教授。後長兵部架閣文字,太子春坊,翰林大學士,總管東宮內外庶務。淳熙初,孝宗命其往荊襄參謀。戰守部署得宜,邊境平靜安定。七年,病故軍中,贈安國公。
應象翁
元代判官,字景則,黃岩人。生宋季,嘗隨車若水、黃超然游,時稱聖泉先生。有《聖泉文集》等。
應本仁
元代學者,字本立。以世為宋臣,義不仕元。隱居城南,博學好施。嘗規建義莊,又即其中為義塾。世稱"應家館"。
應良
字原忠,仙居人。正德六年進士。官編修。守仁在吏部,良學焉。親老歸養,講學山中者將十年。嘉靖初,還任,伏闕爭大禮,廷杖。張?總黜翰林為外官,良得山西副使,謝病歸,卒。
應大猷
應大猷(1487—1581)字邦升,號容齋。仙居人。明正德九年進士。曾任南刑部主事,參與平定宸濠之亂。後歷廣東參政、僉都御史、吏部右侍郎、官至刑部尚書。卒年九十五。曾巡撫雲南、四川、山東,所至均有政績。
應典
字天彝,號石門。永康芝英人。性沉篤,刻志學問。正德九年(1514年)甲戌進士,授兵部職方司主事。歷任車駕司主事、承德郎、尚寶司丞。引疾歸,與應良、黃綰切磋學問,又從王守仁受致良知之旨。建書院於壽山,集諸生講學。姚江學派人物。再起車駕司主事,因母病辭不赴。應典為王瓊所器重,委以總攬本部四司政務。居家養母,不希榮利。通籍三十年,在官止一考。
應奎
(1466—1545)字方塘,又字天啟,浙江永康芝英人。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舉人,十四年進士。授南直隸和州學正。任內,辦學制定條例,以身作則,學風改觀,人才輩出八年後,提升湖廣武昌教授。後起用江西廣信教授。又曾主管廣西,廣東鄉試,遵守考場規矩,中試之士甚多。大學士費宏,曾贈送“兩廣文衡”匾額褒揚。
應撝謙
應撝謙(1615—1683)字嗣寅,號潛齋,浙江仁和人。生於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卒於清聖祖康熙二十二年,年六十九歲。明諸生。生而有文在手,曰“八卦”,左耳重輪,右目重瞳年二十餘,與虞分等為玀社。性至孝,授徒養母,三十未娶。歸安沈士毅慕其義,妻以兄女,資使奉養。撝謙終不入私室,母喪服除,始成禮。康熙十七年,李天馥等以博學宏詞薦,以老病不能行辭。撝謙性介特,讀書務窮底蘊。著有潛齋文集十卷、教養全書四十一卷、性理大中二十八卷、古樂書二卷等二十八種,(均清史列傳)並傳於世。
應寶時
(1821—1890)字敏齋。永康人。清道光二十四年舉人。鹹豐初,考授國子監學正。同治四年,任蘇松太道。創建龍門書院,開辦普育善堂。九年,任江蘇按察使,兼署布政使。飭令各府州縣立常平倉,並主持疏浚淞江水道。工詩文,有《射鵰詞》二卷。
應昌期
應昌期祖籍寧波市江北區慈城鎮,台灣金融界、實業界著名人士,應氏圍棋計點制創造人,“應氏杯圍棋賽”被譽為“黑白世界的諾貝爾”。應先生愛國愛鄉,熱心報效桑梓,先後捐資創建慈城昌期幼稚園,重建慈城中城國小和慈湖中學;捐資擴建慈城保黎醫院;捐資助建台北市寧波同鄉會館、市聯誼中心。投資創辦寧波現代建築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利華羊毛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為促進家鄉經濟建設和社會事業發展盡心盡力
應祚智
應祚智應祚智,字若愚,世界畫壇巨匠、我國傑出書畫大師、傑出篆刻家、金石書畫鑑定專家,著名慈善家。1957年生於安徽合肥。現為廣州勞動保障學(協)會名譽會長,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書畫研究院特約書畫家,中山大學藝術顧問,中國藝術研究院創作員,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客座教授,廣州大學客座教授,中國書法美術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國學名譽會長,中國書畫名家研究會理事長,中國書畫學會副主席,宋莊國際書畫院終身院長。應祚智在畫貓、金石、書法及中國水墨畫大寫意方面獨樹一幟,罕有匹者,被譽為“世界貓王”“東方貓王”,其書畫作品被美、英、法、德、澳、日、韓、義大利等多國的藝術館及有識之士收藏。作品《雙貓清趣圖》在美國當代中國名家書畫展中展出;《貓趣圖》等六幅書畫作品被中央文史研究館收藏;《回眸圖》在香港舉辦的第三屆世界華人藝術大會上獲得“世界藝術金獎”(最高藝術獎);《回眸清趣圖》等幾十幅作品在中國美術館展出並獲得國內優秀作者聯展金獎(世界傑出藝術家)。新華出版社連續分別出版《中國著名畫家應祚智畫集》《中國書畫大師應祚智畫選》《中國書畫大師應祚智畫集》等;北京市郵政管理局分別出版發行《中國郵政明信片——中國書畫百傑-應祚智作品選》《中國書畫大師應祚智作品選》明信片;中國郵政局出版《當代國畫名家應祚智作品選》郵票一套;廣州出版社出版個人專著《中國書畫大師應祚智書畫集:國畫卷》《中國書畫大師應祚智書畫集:書法卷》《中國書畫大師應祚智書畫集:評介卷》。2004年2月《中國書畫大師應祚智書畫集》(全集)被中國國家圖書館永久收藏,同時被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收藏。該書是廣州地區2004年出版的2.78億冊圖書中影響巨大,排列前5名的圖書。(來源:廣州地區文化·新聞出版事業概況)。如今,應祚智先後榮獲了“中國書畫傑出大師”“人民功勳藝術家”“最具成就藝術家”榮譽稱號。2010年6月,被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三個單位授予“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軍人物”。
從1985年安徽省合肥市舉辦應祚智首次個人書畫展取得巨大成功起,應祚智的個人書畫展在國內外多次舉辦,均取得了巨大成功。特別是2010年1月,在中國第一僑鄉廣東省江門市舉辦的“全國首創著名書畫大師東方貓王應祚智書畫合金畫巡迴展覽”,更是轟動國際,吸引了30萬多人參觀,被中國媒體和世界媒體大量報導。
世界畫壇巨匠應祚智在畫貓、金石、書法及中國水墨畫大寫意方面獨樹一幟,罕有匹者,被譽為世界畫壇巨匠,“世界貓王”“東方貓王”,應祚智在山水畫、工筆人物畫、動物畫等方面都獨樹一幟,尤以畫貓傳神,人稱“世界貓王”“東方貓王”。著名書法大師趙朴初在欣賞完他早年創作的《百貓鐵骨英姿圖》後,曾欣然作詩讚曰:君師散之翁,象外得其趣。應憐蝶戀花,好遣狸如去。應祚智國畫被澳大利亞註冊為紅酒商標。澳大利亞商標局批准了“貓王”(King Cat)紅酒商標。該商標採用應祚智教授創作《回眸圖》等多幅國畫。世界畫壇巨匠應祚智教授在從事藝術專業的同時,還熱心於促進社會保險事業發展和慈善事業的開拓和發揚,儘自己所長為百姓、國家繼續做貢獻。
應益都
(1903—1937),上栗縣楊岐鄉關上村人,父輩為清末秀才。第一批加入共產主義先鋒隊,中共共產黨員,隨毛澤東同志參加過秋收起義暴動,曾任游擊隊隊長、新四軍新編團團長。1937年從事秘密工作不幸被害身亡。現予以撫恤。
應崇福
應崇福(1918—2011),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著名物理學家、超聲學研究奠基人、聲學領域著名教育家,中國聲學學會第一屆理事長,中國科學院聲學研究所創建者之一,1940年畢業於華中大學物理系,獲理學士學位。1944年在清華大學物理系獲碩士學位,1952年在(美國)布朗大學物理系獲博士學位.
應明典
男,河南省郾城縣人,高級政工師資格,任漯河市第一印刷廠黨總支書記。1958年在漯河技工學校任團支部書記,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4年在漯河市委組織部工作,1983年在漯河市第一印刷廠任黨總支書記。曾多次被評為先進工作者和優秀黨員。
應錫璋
男,1946年8月出生,副研究員。兼一級教授。1986年至1993年,在上海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人工心臟研究室工作。1994年至1998年在測試中心工作。1999年至今,在數學教研室工作。自2000年3月起兼國際衛生醫學研究院(加拿大)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應宗奎
男,1933年1月生。筆名:運生。四川省瀘州市人。中共黨員。1956年畢業於西南師範學院中文系。歷任青海教育學院中文系副主任、副教授。圖書館長、學報編輯部主任、主編。中國寫作學會二、三屆理事、常務理事。青海寫作學會會長、名譽會長。青海作家協會會員。現已退休。1987年參加《普通寫作學》《套用寫作學》的編寫工作。1989年參加《普通寫作學教程》的編寫工作,擔任編委。1989年參加編寫《中國寫作學大辭典》
應夢卿
應夢卿,奉化蓴湖東謝村人,同盟會骨幹,辛亥革命革命志士。留學日本時加入了同盟會,曾為滬軍都督陳其美手下監印員,和蔣介石、陳立夫等都相識。1920年在臨安創辦安北造林場,次年在虹橋增設安北第二林場。1925年以前,在上海做交易所投機買賣,為滬海交易所4號經紀人1925年春季離滬投奔蔣介石。1926年冬,隨白崇禧的東路軍出發北伐。
應雲衛
應雲衛(1904.9.17—1967.1.16),祖籍浙江慈谿,出生於上海。字雨辰,號揚震,我國早期著名電影導演和戲劇活動家。16歲因家貧輟學,進洋行當學徒,1921年冬參與組織上海戲劇協社,為負責人之一。1930年8月加入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在上海從事左翼戲劇電影運動,1933年導演話劇《怒吼吧!中國》。1934年辭去洋行職務,加入電通影業公司,導演《桃李劫》《梅蘿香》等影片。
應寧
男,著名相聲演員、主持人,中國曲藝家協會會員,北京曲藝家協會理事。相聲代表作有《八大吉祥》《語言的藝術》《笑的探討》《換包裝》《群星燦爛》《愛之劫》《抖機靈》《北京地名對》《歪批清史》《一肚子三國》《如此廣告》等。曾主持北京電視台《食全食美》《我愛我車》《精彩樂翻天》等欄目,主持、編輯北京人民廣播電台文藝台金牌欄目《空中笑林》;曾在中央電視台《第一線》《周末喜相逢》《笑星大聯盟》《挑戰800》,北京電視台《星夜故事秀》《法制進行時》《警法目錄》《笑動2008》《動感秀場》等節目中擔任嘉賓主持。現主持北京電視台《快樂生活一點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AM747、北京人民廣播電台《娛樂72變》等欄目。
應宇琦
男,生於地靈人傑的鄱陽蘆田鄉應家村。江西省樂平市第三中學的著名校友,國內著名評論家。為人低調且性格多元化,在校時深受各科老師喜愛,於同學間裡也左右逢源。善作詩賦詞,才高八斗。人素稱之“應叛逆”。
家譜文獻
宋理宗賜封寧波蜜岩顯爵應氏宗譜十卷,著者待考,始修於1249年,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精修鉛印本六冊。浙江省寧波市蜜岩村。
浙江顯爵應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清)應榮富主修,應全堂編纂,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清鹹豐五年(1855年)中和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慈谿市環城南路108號勵雙傑處。
浙江鄞縣萬齡應氏宗譜,始修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清)王琳、應世美編纂,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忠義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永康可投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永康可投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嘉慶八年(180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永康可投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永康應氏先型錄,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永康芝英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永康芝英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嘉慶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永康芝英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永康芝英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浙江省圖書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永康芝英應氏義莊田冊,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永康芝英應敬常田冊,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永康黃川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永康屏岩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同治五年(1866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永康屏岩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永康屏岩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永康芝英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永康芝英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江山慈谿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浦江浦陽人峰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浦江浦陽人峰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同治十年(1871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鄞縣甬東湖下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二年(1923年)敘倫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
浙江鄞縣甬東湖下應氏宗譜一百二十二卷,(民國)應全衡、應舜水編纂,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館、浙江省寧波市天一閣文物管理所。
浙江鄞縣續應氏宗譜,著者待考,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敘倫堂木刻活字印本。現被收藏在上海市圖書永錫”
字輩排行
字輩常用於表示家族的輩分。各地應氏字輩差異很大,而且較難考證,據《姓氏略考》收集,有以下字輩:
四川成都郫縣花園鎮應氏字輩:“洪堂福壽喜,清傑傳家幫”。
四川宜賓應氏字輩:“良朝尚思鴻,國紹辰文光,啟再永興隆,榮華富貴清”。
四川簡陽應氏字輩:“汝榮熙培鎮泰業烈堪銘清楨煇在鑒涵朴煥堂鈞溥植照階鉅澤樂燿型鉦浩模燮坦鈺源本燦基鉎”。
四川遂寧應氏字輩:“國正天心順家安世澤長光宗耀祖德必定顯文章”。
安徽淮南應氏字輩:“金長同家治永久多剛強”。
安徽鳳台應氏字輩:“文學立海克正國傳天夏”。
安徽懷寧應氏字輩:“學宗孔乙大字繼先知仁世澤承光永開強顯聖明”。
安徽全椒應氏字輩:“元會紹周,弈業銘績,育祚純傳,儀載永錫”
廣東始興應氏字輩:“修善良家豐鹹世美”。
雲南宣威應氏字輩:
原派:“文清仕選國大周天其廷發如賢希美衛德兆禎祥
續派:“祖慧旭煥昭世澤吉昌浩宗守宏懷安崇敬禮尚高智宇啟培紹恆貴承傳超維學謙永益興邦立榮耀。
湖北黃陂應氏字輩:“萬福崇文有必念永明時一尚升朝天宏開先世基克承繼述志榮位再襲之乾坤詩書廣道德振家聲”。
湖北石首應氏字輩:“正大光明思書顯榮傳先啟後福佑天成”。
浙江縉雲應氏字輩:“勝瓊聰明慈祥愷悌孝友睦姻任恤禮樂射御書數振興中華”。
浙江義烏應氏字輩:“萬尚元仁志孟堅正謙禮文端茂盛月泰道隆益熹惟願好子孫光昱宗門第常存忠孝心時效聖賢事”。
浙江蘭溪路塘應氏字輩:“文聖忠和榮華富貴福壽禎祥良賢禮智仁中禾正道學士明克承先業耀祖輝光萬昌奕世永遠流芳洪謨訓活繼述憲章”。
浙江寧海應氏字輩:“仲真孝教文原佳永良乾仁德正期明春繼述昌隆端可必才華貴盛宜光新克復至道本自汝天章耀顯振世倫”。
浙江永康應氏字輩:“沃乾百千萬宗承孟和睦聚會欽崇敦信亮惠徽熙恭讓廉敏玄獻繼章道孚彝鼎懋泰康頤淳賢振永清高通諧明良融順聰哲英奇仁孝嘉□忠勇友愛平直方正才酋華美頌揚昌盛彬雅馨嘗邃精炯省蘭玉貢珍芝寶寵聖豐彩煥發益佑隆競宣瑞賜祥繁祚衍慶蔚起書聲景開文運”。
浙江鄞縣應氏字輩:“尚志繼宗嗣大德延來世性能仁道義家齊爾國治孝友本天成賢良維學致”。
浙江蕭山應氏字輩:“□□助海浩深源權槐煒堂錡潤柏美堅鎮清松坦”。
浙江縉雲冠陽應氏字輩:
原派:“祿康成百千萬曾亨太安寧昌宏洪廣進慈惠”;
續派:“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發強剛毅齋莊中正”;
新派:“桂子騰芳,蘭孫競秀,根深葉茂,文韜武略”。
遼寧瓦房店、普蘭店,吉林東豐應氏字輩:
原派:“□□守天啟選連時學希德長興玉世文義萬兆春”;
續派:官卓居京府,政明奉昊坤,金純宜東嶽,宗和秉佳昕”。
河南奉川應氏字輩:“雲仍保遐裔昭弘祖成憲欽秉上養真碩德其源遠嘉樂自天申為善由心勸山中景可怡水盛文思泮日月有光華星斗相連貫登高望益廣慶祥求乃眷奕世永延長知得千與萬念言君子人泰古靜如見美哉金玉音時久必榮煥”。
重慶酉陽應氏字輩:“友朝知仕德文章洪輪坤國政啟瑜炳衛光照祖先”。
山西山陰應氏字輩:“高升大文士廷世學春隆祥茂和啟明肇秀福永顯振”。
應氏一支字輩:“促文英燮材千曾端均齊良高恭敬浩久貴鳳堯仁鎬清枚煜堅惠澄振享培鈺倫常克守德澤系長靈”。
江西省萍鄉汝南應氏字輩:昌、明、益、盛、道、學、傳、佳(現用,後面的有待補充。)
福建建寧縣應氏字派是:昌。明。益。盛。道。學。傳。家。先。緒。克。紹。兆。代。英。華。興。茂。思。賢。福。澤。永。輝。
江西鄱陽應氏排行:“寧東怡悅性,愷征系倫俊,譜詔巨美尊,高士登台翰,忠臣贊治良,韶華超世彥,貴達仰隆光,文章伊古重,乾坤會浩揚,萬國宗堯舜,群方賀禹湯,聖賢崇孔孟,德化樂周唐,韓耀家省復,獻策上金鑾,御璽宣魁偉,玉印選琅鋣,豪傑新興鼎,義禮定綱常,爵祿為卿相,才能朝帝鄉
此排行表總共105個字,從31世祖寧一公始起,至今已經到29個字,表示已經繁衍至29代了。此排行表是宋朝嘉定年鄱陽應克中和鷹潭貴溪應夢武俱中進士,通信定稿的。距今有800年歷史,兩宗從此統一排行。”
山東青島應氏字輩:敦宗睦孝義,詩書繼世長,元興本光大
通用聯
四言通用聯
四字奇手;
三紅秀才。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後周書法家套用,江南人。善寫細字,微如毛髮,嘗於一錢上寫《心經》;又於一粒芝麻上寫《國泰民安》四字。下聯典指宋代詩人應子和,嘗有句云:"西岸夕陽紅,燭炬短燒紅,風過落花紅",時人謂為"三紅"秀才。後登淳熙進士。
聖泉攬勝;
義莊勒名。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元代判官應象翁,字景則,黃岩人。生宋季,嘗隨車若水、黃超然游,時稱聖泉先生。延佑間歷官昌國州判官,致仕。有《聖泉文集》等。下聯典指元代學者應本仁,字本立,鄞人。以世為宋臣,義不仕元。隱居城南,博學好施。嘗規建義莊,又即其中為義塾。黃汲為紀其事於石,世稱"應家館"。
漢官定禮;
道院棲真。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汝南南頓人應劭,字仲遠,少年時勤學博覽,舉孝廉,獻帝時任泰心太守。獻帝遷許,召他人京為袁紹軍謀校尉,著《漢宮儀》十卷、《風俗通義》三十卷及《漢書集解音義》等。下聯說唐代人應夷節,游天台山,棲居於道元院,相傳屍解而成仙。
淮陽遺老
鄴下奇才。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西漢人應曜,隱居在淮陽山中,高帝時與商山四皓(秦末東園公、由里先生、倚里季、夏黃公)同時被徵召,只有應曜不到。當時人說:"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下聯典指漢末文學家應瑒,字德璉,應劭的侄子,與弟弟應璩(字休璉)、侄子應貞(應璩的兒子,字吉甫)都以文章著名,與孔融、陳琳齊名,同列"建安七子"。曹操曾徵召他為丞相掾屬,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鄴",曹操封魏公時所定的都城,在今河北省臨漳西南。
才名並美;
卓犖不群。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三國魏·應瑒以文學名,識治體,為"建安七子"之一。下聯典指宋·應舜臣,少卓犖不羈,及長篤志向學。
千支共榮;
一脈相承。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關山分隔;
血脈相通。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五言通用聯
居家稱厚德;
為政有能聲。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全聯典指明代判官應振黼,字鄉夫,性資敏慧,由歲貢任泗州判官,有能聲;居家以厚德稱。著有《紀年錄》。
析居分異地;
溯源本同根。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宗祖規模遠;
兒孫紹述長。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福田宗祖種;
心地子孫耕。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祖功垂福澤;
宗德衍家聲。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七言通用聯
淮陽一老勝四皓;
建安五官列七才。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漢代隱士應曜,隱於淮陽山中。高帝時,與四皓俱被征命。曜獨不至。時人語曰:"商山四皓,不如淮陽一老。"下聯典指三國魏文學家應袁,了德璉,汝南人。曹操征呂為丞相掾屬,後為五官中郎將文學。曹丕稱其才學足以著書,為"建安七子"之一。明人集有《應德璉集》。
世叔五行收齊下;
華仲十子名俱揚。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司隸校尉應奉,字世叔,南頓人。少聰明,讀書五行俱下。凡所經履,莫不暗記。累官武陵太守,有威恩。官至司隸校尉。下聯典指東漢河南尹應順,字華仲,南頓人。累官冀州刺史,廉直無私。事後母孝。和帝時為河南尹,明達政事。生十子,鹹以才學名。
儼若思孝孫有慶;
譜如在照德維馨。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序昭穆千秋龜鑑,
別源流萬古鴻圖。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剞劂成一家信史;
流源創合族傳書。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八言通用聯
祖德宗功百世不遷;
子孝孫賢萬代如見。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鑄史熔經光耀前烈;
孝親敬長無玷家聲。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譜牒赫赫千載蕃昌;
家乘燦燦萬世輝煌。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昭假列祖春秋匪懈;
估啟後人繼序不忘。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著述辨禮儀風俗物類;
聰明瘉杯弓蛇影猜疑。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東漢泰山太守應劭,字仲遠,舉孝廉。撰《風俗通》,以辨物類名號。下聯典指漢代名人應彬的事典。
九言通用聯
凡今之人,不如我同姓;
聿修厥德,無忝爾所生。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跡基仙居、廈閣淵源遠;
派衍冠陽、龍溪譜牒詳。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列累朝簪纓,依依如昨;
編歷代俊仕,隱隱若現。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喬木發千枝,豈非一本,
長江流萬派,總是同源。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十言及以上通用聯
祖宗善厚留遺,由來遠矣;
歲時蒸嘗祭享,可不敬乎。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有為協萬事之宜,自昭正氣;
壽世垂百年而遠,共仰芳型。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要好兒孫,須從崇祖敬宗起,
欲光門第,還是讀書積善來。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尊祖敬宗,遵萬古聖賢禮樂;
修譜編志,序一家世代源流。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族勢尊嚴,昭奕代祖功宗德;
孫枝繁衍,乘千年舊譜新志。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祖德昭昭億萬年,長傳宇內,
譜牒燦燦千百世,猶在人間。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頌揚於正人君子,聯親親族誼,
讚美乎淑媛孀節,敦長長宗風。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春露秋霜,正薀藻流,芳苹繁煥彩;
左昭右穆,喜宗枝繁,衍靈爽憑依。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序昭序穆,纂載祖績,宗功光譜牒;
專心專意,祈庇瓜綿,瓞衍振我族。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垂訓一無欺,能安分即是敬宗尊祖;
守身三自省,有正氣便為孝子賢孫。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觀舊譜山川人物之偉麗,瞭然在目;
看新志道德文章所伏隆,明如指掌。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由廈閣徙龍溪近一千年,喜見奕奕孫枝序昭穆;
自南宋至共和曆三十世,笑看巋巋甲第繼祖宗。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富貴顯然,必忠孝節廉自任幾端,方可無愧宗祖;
讀書美矣,但士農工商各專一業,便非不肖子孫。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繼遺風尊賢敬老、和宗睦族,本是龍溪應裔美德;
編新志教孝勸善、鑄史鎔經,誠屬冠陽子孫義舉。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追木本水源龍溪,我族支分廈閣,由寧海傳自錢塘;
溯祖德宗功應裔,先輩郡賜冠陽,繼汝南始於周武。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繼舊諜、敘世系、別親疏,立行第序長幼,儼然不負眾望;
創新志、載詩賦、紀名勝,撰文贊褒懿行,確實無愧大雅。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世以人傳、人以譜傳,上承祖、下啟孫,繼繼繩繩長留史冊;
父憑子壽、子憑孫壽,前千年、後萬古,原原本本永駐人間。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記載應姓祠堂用聯
歷宋元明清民及共和,合六大朝代,閱世生人閱人成世,子子孫孫同登譜牒;
自祿康成百千至剛毅,已三十二世,由本及末由末溯本,老老幼幼並載史冊。
——佚名撰應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應氏宗祠宗譜新記載應姓祠堂用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