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憍薩羅國,是梵文:कोसल(拉丁注音Kauśala)的音譯,英文:Kosala,為印度列國時代的十六強國之一,存續期約為公元前6-4世紀,疆域包括現在的印度國北方邦和尼泊爾國部分地區,此時該國經濟發達,為沙門思潮興起時期的96種部派的發展提供了溫床,而佛教在此地異軍突起,佛祖釋迦牟尼在都城“舍衛”共經歷了25年/次夏安居,與該國國王的對話收集在《憍薩羅經》中。該國不僅存有佛教聖跡,而且也是印度教、耆那教等的重地。據佛經記載,該國在佛祖在世時即被摩揭陀國所滅。
右圖為在舍衛城舊址考古出土的佛祖石刻雕像,背面刻有“舍衛”字跡,製作年代為公元100-200年間。
漢語典籍對該國名稱的翻譯非常龐雜,大致可梳理為,(1)音譯,除憍薩羅國外,還有其它寫法:拘薩羅國、拘舍羅國、俱娑羅國、居薩羅國等;(2)意譯的名稱有:無鬥戰國、工巧國、巧善國等;(3)按都城位置在阿逾陀(Ayodhya)城,譯為:阿逾陀國等;(4)按都城位置在舍衛(Shravasti)城,譯為:舍衛國、室羅伐悉底國、室羅筏國等;(5)按都城位置在娑枳多(Saketa)城,譯為:沙祇大國等,不一而足,需根據所記之事加以辨識。
時代背景
印度的列國時代,梵語:महाजनपद;注音:Mahājanapada,年代劃分約在公元前700-前322年間,最終由摩揭陀國統一了印度,並進入孔雀王朝時代。此時期相當於中國的春秋戰國(前770-前221年)至秦王朝建立的時期。
此時期,在印度半島,以婆羅門為代表的正統思想,與新興的沙門世俗思想,展開了激烈地交鋒,在此時代大背景下,佛祖釋迦牟尼(生卒年約為公元前566-前486年)創立了佛教並影響了世界,因此亦稱佛陀時代。
北憍薩羅(梵文:Uttara-Kośalā)國和南憍薩羅(Daksina-Kośalā)國
並非同一時期的國家。南憍薩羅國(梵Daksiza-Kosala),是中世紀印度次大陸的國家名,是佛教大乘派中觀宗的創始人——龍樹的故居,其弟子提婆,則是到此地投其門下,他們被認為是大乘佛教的創始人。該國的實際名稱是維達跋國(梵Vākāṭaka,又作Vidarbhas),都城憍薩羅(Kosala)。在古代,城名國名混用是通例,但因在佛陀時代(公元前6世紀-前4世紀),已有一個名為憍薩羅(Kosala)的國家,都城先後在阿逾陀城、舍衛城和娑枳多城,為了加以區分,後者被稱為北憍薩羅國(梵Uttara-Kosala)國,同時如果不特別指明,一般典籍所稱的憍薩羅國,均指北憍薩羅國。法顯《佛國記》作達嚫國,是梵文Daksiza的音譯,意譯即為南方,即南憍薩羅國的梵文縮略稱謂。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所記憍薩羅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訂正為南憍薩羅國。
國名與都城的關係
據史籍和近代考古的證據,憍薩羅國的都城先後有三個,即:阿逾陀(Ayodhya)城、舍衛(Shravasti)城和娑枳多(Saketa)城。
阿逾陀城是該國最早的都城,現位於印度北方邦法扎巴德縣(Faizabad)阿約提亞城(Ayodhya),戈格拉河(Gogra)南岸邊。玄奘《大唐西域記》卷五所記阿逾陀國,經推定在現今印度北方邦法塔赫布爾(Fatehpu) 縣一帶,在阿約提亞城西南方向100餘公里處,恆河南岸邊,玄奘此記的依據待考,但確實在憍薩羅國境內。
此後,國都遷移到舍衛城,因其位在阿逾陀城北約50餘公里處,因此該國此時期又稱北憍薩羅國,佛祖主要生活地是舍衛城。舍衛城現在印度北方邦奧德縣(Oudh)與伯爾拉姆布爾縣(Balrampur)二縣交界處,此地現建有祇洹精舍遺址園(地名:Shravasti,坐標:東經:82.030202°,北緯:27.517083°),古代時的舍衛城在此遺址公園的北面約2公里處,拉普提(Rapti)河南岸。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六記有“室羅伐悉底國”,係為梵文Śrāvastī(舍衛)的音譯,即將都城名記為國名。而眾多漢典中的“舍衛國”,均是將都城名代指國名而來。
右圖為舍衛城內名臣給孤獨者的舊居,為紀念其為佛祖修建祗洹精舍,後人在此修建紀念塔,現遺存有塔基。
當國都再次遷移到戈格拉河南岸邊的娑枳多城時,因與阿逾陀城相連且位在南方,所以又稱南憍薩羅國。法顯在《佛國記》中所錄“沙祇大”國,是為梵文Sāketa的音譯,為“娑枳多”的另外一種漢譯,即將南憍薩羅國的都城名稱記為國名。玄奘《大唐西域記》卷十記有憍薩羅國,《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將其訂正為南憍薩羅國。
(註:以上現代地名,已經根據GOOGLE地圖查證。)
憍薩羅國簡史
據史籍記載,憍薩羅國的首位國王為拉瑪王(Lord Rama),他開創了Raghuvansha-Ikshvakuvansha王朝,其後由Prithu王、Harishchandra王、Dilip王(也有記載為 Puranas、Ramayan 和 Mahabharat)承繼。
波斯匿王 (Prasenajit,為梵文音譯,《大唐西域記》卷六音譯為:缽遲犀那恃多王,意譯則為:勝軍王、勝光王、和悅王、月光王等。)統治憍薩羅國時期,遷都舍衛城,通過發展商業,與它國聯姻等策略,國力猛增,成為16強國中與摩揭陀國並舉的雙雄。
其子毗琉璃王(Vidudabha,按傳說定名,《大唐西域記》卷六音譯為:毗盧擇迦王,對此王其它的音譯還有:毗盧宅迦王、毗盧釋迦王、毗杜達婆王、維樓黎王等;意譯的有:琉璃王、毗流離王、增長王、惡生王等),他篡位後不聽佛祖苦勸,屠滅釋迦國,後在河中嬉遊時淹死。
其後,憍薩羅國被摩竭陀國的阿闍世王輕易兼併。
漢典對憍薩羅國情的記述
1、《大唐西域記》(成書於公元646年)
玄奘共分3處記述了與憍薩羅國的情況,並指明均為中印度國家,經考證此3處所指國家均在憍薩羅國的屬地範圍內(見本文“國名與都城的關係”章節),現將《大唐西域記》中與該國國情有關的內容摘錄如下:
卷五:“阿逾陁國周五千餘里。國大都城周二十餘里。谷稼豐盛,花果繁茂。氣序和暢,風俗善順,好營福,勤學藝。伽藍百有餘所,僧徒三千餘人,大乘小乘,兼功習學。天祠十所,異道寡少。”“城北四五里,臨殑伽河岸大伽藍中,有窣堵波,高二百餘尺,無憂王之所建也。”
卷六:“室羅伐悉底國周六千餘里。都城荒頹,疆埸無紀。宮城故基周二十餘里,雖多荒圮,尚有居人。谷稼豐,氣序和。風俗淳質,篤學好福。伽藍數百,圮壞良多,僧徒寡少,學正量部。天祠百所,外道甚多。” “城南五六里有逝多林,(唐言勝林。舊曰祇陁,訛也。)是給孤獨園。勝軍王大臣善施為佛建精舍。昔為伽藍,今已荒廢。東門左右各建石柱,高七十餘尺,左柱鏤輪相於其端,右柱刻牛形於其上,並無憂王之所建也。室宇傾圮,唯余故基,獨一磚室巋然獨在,中有佛像。昔者如來升三十三天,為母說法之後,勝軍王聞出愛王刻檀佛像,乃造此像。”
卷十:“憍薩羅國周六千餘里,山嶺周境,林藪連線。國大都城周四十餘里。土壤膏腴,地利滋盛。邑里相望,人戶殷實。其形偉,其色黑。風俗剛猛,人性勇烈,邪正兼信,學藝高明。王,剎帝利也,崇敬佛教,仁慈深遠。伽藍百餘所,僧徒減萬人,並皆習學大乘法教。天祠七十餘所,異道雜居。”
2、《佛國記》(成書於公元416年)
法顯比玄奘早200多年到達印度,在《佛國記》中,從其對舍衛城的記述看,當時該城雖已破敗,但是城外以祗洹精舍為代表的97所佛寺還在,且只有1所無僧侶居住,與《大唐西域記》對照閱讀,足見其對研究印度歷史的寶貴。現將有關憍薩羅國情況的內容摘錄如下:
“拘薩羅國舍衛城。城內人民稀曠,都有二百餘家。即波斯匿王所治城也。”“出城南門千二百步,道西,長者須達起精舍。精舍東向開門戶,兩廂有二石柱,左柱上作輪形,右柱上作牛形。池流清淨,林木尚茂,眾華異色,蔚然可觀,即所謂祗洹精舍也。”“祗洹精舍本有七層,諸國王、人民競興供養,懸繒幡蓋,散華燒香,然燈續明,日日不絕。”“法顯、道整初到祗洹精舍,念昔世尊住此二十五年,自傷生在邊地,共諸同志遊歷諸國,而或有還者,或有無常者,今日乃見佛空處,愴然心悲。”“繞祗洹精舍有九十八僧伽藍,盡有僧住處,唯一處空。此中國有九十六種外道,皆知今世,各有徒眾,亦皆乞食,但不持缽。”
右圖為祗洹精舍遺址
傳說
憍薩羅國的歷朝國王,出身於名為摩登伽的下等種姓。因此當波斯匿王向釋迦國王(佛祖的父親)求婚時,國王認為憍薩羅王族低賤,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很不恰當,但又攝於其考威勢,不接受求婚也不可能,因此將奴隸女瓦娑婆羅華蒂耶(Vasabharavattiya,意譯為茉利)當作公主出嫁。
婚後,茉利夫人深受國王喜愛,被冊封為正宮王后,並生育王子毗琉璃,因“產育之初與琉璃寶俱,因以為號。”王子長到16歲時,受父王派遣回外公家學習射術,釋迦族的同學因他為婢女所生而給予羞辱,王子才知自己的真實身世,並立誓要報此仇。
毗琉璃長大成人後,一天趁著龍鍾老父出城會見佛祖之機,勾結重臣宣布自立為王。隨後波斯匿王化裝逃走,去投奔自己的外甥摩竭陀國王阿闍世避難。但是,由於途中受到許多折磨,病死在王舍城外的一個寺廟裡。
毗琉璃王在其政權鞏固後,便發兵討伐釋迦國。佛陀聞聽之後,兩次在路途中阻攔,並成功勸說其收兵。但在此危急時刻,釋迦國人依然不思化解辦法,繼續激化矛盾,引發毗琉璃王的第三次征討。其時,佛陀對報信的弟子目犍連說,這是天要滅釋迦族,再去阻攔也沒有用了。然而,毗琉璃王在打敗釋迦國後,卻對釋迦族人實施了滅絕性的屠殺。佛陀聞聽這種惡行後,率諸比丘至釋迦國都迦毗羅衛城,為釋族人說法超度。佛祖返回舍衛城後,又知道了毗琉璃王誅殺其兄長,而逝多太子正是贈送園地贊助給孤獨者修建祗洹精舍的人,因此佛祖顯神通力,咒言毗琉璃王在七日內滅亡。
至第七日,毗琉璃王領諸兵眾及諸婇女往拉普提河娛樂,夜半驟起狂風暴雨,悉為大水淹沒。王死,墜入阿鼻地獄,其宮殿亦為天火所燒毀。
以上傳說內容,各章本有異,難於考證是非,只能大致歸整為故事脈絡如此。從中可以看出憍薩羅國、釋迦國的社會政治形態及消亡原因。
評論
毗杜達婆的故事很清楚說明這點︰像摩揭國那樣,憍薩羅國存在著堅強的獨裁政體。毗杜達婆篡奪了自己的臣民愛戴的父親的王位,憍薩羅國人竟不敢說一句反對他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