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始建情況1965年,慶雲縣氣象服務站開始籌建,1966年1月1日投入使用,位於慶雲縣城西南鄉村,屬一般氣象站,區站號54728,觀測場位於東經117°24′北緯37°51′,海拔
高度9.8m。1974年1月1日,遷至慶雲縣畜牧廠西,觀測場位於東經117°23′北緯37°46′,海拔高度9.7m。1977年1月1日,遷至慶雲縣信家東南,觀測場位於東經117°23′北緯37°46′,海拔高度8.4m。1973年6月,更名為慶雲縣氣象站。1981年1月,更名為慶雲縣氣象局。1990年1月1日,由一般站調整為輔助站。1999年1月1日,調整為一般站。2007年1月1日,改為慶雲國家氣象觀測站二級站。建制情況
領導體制 1966年1月,山東省氣象局建制,由上級氣象部門領導。1970年5月由慶雲縣人民武裝部領導。1972年7月由慶雲縣生產指揮部領導。1973年6月改為同級政府領導,由慶雲縣農林局負責。1977年7月由慶雲縣革委會領導。1981年1月至2008年12月,實行德州市氣象局與慶雲縣人民政府雙重領導、以德州市氣象局領導為主的管理體制。
人員狀況
1966年1月,有2名人員,中專學歷。1978年12月,有7名人員,5名黨員2名團員,大專以上學歷1人,高中學歷2人,中專學歷2人,國中學歷2人。截止2008年12月,有5名人員,本科學歷1人,大專學歷3人,高中學歷1人。助理工程師1人,技術員2人。
氣象業務與服務
氣象業務地面觀測 1966年1月,每天08時、14時、20時(採用北京時)3次定時觀測,夜間不守班。觀測項目有雲、能見度、天氣現象、空氣溫度與濕度、地面溫度、淺層地溫、風向風速、降水、日照、蒸發、雪深、積雪密度、凍土、氣壓。1970年6月1日,改為每天4次定時觀測(北京時2時、8時、14時、20時)。1981年1月1日,改為每日3次定時觀測(北京時08時、14時、20時)。2003年12月大氣探測自動觀測站建成,2004年1月投入使用。2005年7月-2006年7月,陸續在4個鄉鎮建成區域自動站。
觀測儀器變更 建站初期,氣象儀器有各類觀測的溫度表、雨量筒、氣壓表、蒸發皿、凍土器、日照計等。1968年8月增加使用溫度計。1968年9月增加毛髮濕度計。1970年5月增加雨量計。1972年7月增加電接風向風速計。1990年1月取消壓、溫、濕、雨量自計儀器,因服務需要,1993年12月又恢復使用壓、溫、濕自計。2004年1月1日,溫度、濕度、氣壓、雨量、風向風速、地溫和淺層地溫採用感測器進行自動觀測。
氣象信息網路 1966年1月至1989年9月,用“搖把子”電話把報文傳至慶雲縣郵電局報房,由報房再轉發。1985年5月年CZ-80傳真機,接收北京、日本的短、中、長期傳真天氣圖。1987年7月利用高頻電話與德州市氣象局進行發報、天氣會商。1995年9月配備了“486”微機,通過無線通信接收天氣圖和雲圖。2000年3月,建成分組交換網,以異步方式傳輸氣象資料及辦公檔案,同年10月,建成PCVSAT接收小站。2001年1月1日,報表編制由原來的人工編制、抄錄改為計算機編制、列印,同時報表數據檔案通過網路上行傳輸。2004年7月2M的SDH光纖投入使用,辦公實現數位化,人工影響天氣指揮實現可視化。
氣象預報 1966年1月至1982年5月,採用收音機收聽抄收山東省、河北省氣象台發布的天氣實況、高空及氣象預報資料,人工繪製成天氣圖,分析慶雲縣氣象站基本氣象資料,做出短、中、長期預報。1985年5月年改用CZ-80傳真機,接收北京、日本的短、中、長期傳真天氣圖,結束了人工繪製天氣圖。2000年10月,增加綜合氣象信息分析處理系統(Micaps預報系統),在德州市氣象台預報的基礎上,每天訂正製作短期天氣預報。2004年7月,開始使用等效都卜勒雷達資料,製作短時臨近天氣預報服務。
農業氣象 主要業務是土壤墒情觀測,每月8日、18日、28日對固定地段測墒並編髮墒情報,春田測10、20cm(春播期間5、10cm),麥田測10、20、40cm,26-28日進行全縣普查測墒。2008年1月開始,固定地段改測10-50cm,增加地下水位、農作物發育期觀測。
服務方式 建站初至1989年4月,以電話、紙質報送、當面匯報等方式向黨政領導機關及相關部門提供決策氣象服務,慶雲縣廣播站每天早晚兩次向各村各戶播報天氣預報。1989年4月至1997年底,利用在慶雲縣各鄉鎮和大部分村莊安裝的天氣警報機,發布氣象預報、農業病蟲害防治、作物發育期生產建議等信息,這也是慶雲縣氣象局首次推行氣象有償專業服務。1998年10月,慶雲縣電視天氣預報節目開播,每天晚上20時05分在慶雲縣電視台綜合頻道播出,內容為72小時的天氣預報及前一天氣象實況。1999年6月購買了“121”自動氣象答詢系統,隨時為社會公眾提供氣象信息答詢,2006年3月,該工作由德州市氣象局統一管理。2007年6月,與慶雲移動公司聯合建立了氣象預警信息平台,不定時發布各種氣象預警信息,服務範圍涵蓋了縣委、縣政府主要領導、縣直主要單位和重點企業的負責人及各鄉(鎮)、村的負責人。2008年5月9日,在慶雲縣政府安裝了電子顯示屏,提供氣象信息服務。
服務效益 氣象服務在慶雲縣經濟發展和氣象防災減災中發揮了重大作用。1996年7月下旬,慶雲縣出現了幾次較大降水過程,8月7日,上游有大量的泄洪水流入慶雲縣境內的漳衛新河,未來幾天預報有強降水過程,漳衛新河的防汛形勢變得十分嚴峻,慶雲縣政府計畫進行泄洪。慶雲縣氣象局對各方面形勢進行綜合的詳細分析後,向慶雲縣政府提出了建議:“現已處於汛期後期,以後大的降水過程將明顯減少,建議藉此機會進行蓄水,保證秋種(慶雲縣秋季常出現乾旱)。”慶雲縣政府經過充分論證,採納了慶雲縣氣象局的意見,從而保證了秋種的順利進行。2004年7月初,慶雲縣引進了鑫合化工企業,7月19日,慶雲縣氣象局向慶雲縣政府提交了年及四季的風玫瑰圖,指出年最多風向為西南風,應建在縣城東北方向,最終慶雲縣政府讓該企業建在了縣城的東北方,保護了縣城自然環境。因氣象服務成績突出,被慶雲縣委、縣政府聯合評為“抗洪搶險先進集體”,被山東省氣象局、國家氣象局評為“氣象服務先進集體”。
人工影響天氣 1989年3月16日,慶雲縣人工防雹增雨領導小組成立,由人民武裝部負責管理,下設慶雲鎮、東辛店鄉、嚴務鄉、常家鎮4個炮點,後來增加了徐園子鄉和尚堂鎮2個炮點,利用“三七高炮”開展人工防雹作業。1996年4月,由慶雲縣農業委員會負責管理。2004年4月,人工影響天氣業務歸屬慶雲縣氣象局管理,名稱更換為慶雲縣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2007年4月24日,慶雲縣人工影響天氣管理工作由慶雲縣氣象局全面負責,同年1月,按照《德州市人工影響天氣作業站點標準化建設方案》要求,進行炮點標準化建設,截止2008年12月,全部達標。
人工影響天氣工作開展以來,在慶雲縣農業生產中充分發揮了防災減災作用,冰雹災害呈現出減少趨勢,特別是2004年7月使用都卜勒雷達圖指揮作業以來,成效極為顯著。2006年6月16日傍晚至夜間,共有5個雷暴系統進入慶雲縣境內並加強,因為有雷達圖的監測,指揮員及時發現,指揮所有炮點進行適時作業,整個過程,共發射炮彈1200發,全縣沒有形成冰雹災害。
防雷 1998年7月成立了慶雲縣防雷裝置檢測中心,與慶雲縣消防大隊聯合對全縣煙花爆竹廠、煉油廠、加油站等危險行業展開防雷檢測工作。隨著《防雷減災管理辦法》及地方相關法規的制定,防雷檢測工作逐漸規範。截止2008年12月,慶雲縣危險行業的檢測覆蓋率達98%,實現了年檢測2次,由過去的被動接受檢測轉變成主動申請檢測,檢測範圍也擴展到衛生、教育、金融、電力、通信等行業。
科普宣傳 2006年以來,重視氣象宣傳工作,以“3.23”世界氣象日為契機,在慶雲縣文化商貿廣場中進行不定時宣傳氣象科普知識、氣象防災減災知識、氣象法律法規等,定期組織送科技下鄉,氣象宣傳進校區活動。建立了宣傳欄,宣傳國家氣象方針政策、氣象理念及氣象科普知識等。
法規建設與管理
為了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賦予的管理職能,慶雲縣政府及安全管理部門下發了一系列檔案,為落實《氣象法》提供了政策支持。2001年10月7日,慶雲縣政府下發了《關於加強建(構)築物防雷檢測設計及防雷施工質量管理的通知》(慶政發[2001]49號)。2004年4月19日,慶雲縣政府辦公室下發了《關於依法保護氣象探測環境的通知》(慶政辦發[2004]14號)。2006年7月10日,慶雲縣安全生產委員會下發了《關於印發慶雲縣防雷安全專項整治方案的通知》(慶安發[2006]8號)。2006年開始,與慶雲縣安監局每年聯合下發加強防雷檢測工作檔案。2007年5月18日,進駐慶雲縣行政服務中心,開展防雷裝置設計審核及竣工驗收和施放氣球等項目的審批工作。
2002年12月,成立了三人氣象執法隊伍,2003年10月實行了執法上崗證制度。截止2008年12月,共有5人取得了上崗證,執法隊伍得到加強。2006年5月,值班員發現觀測場西邊,有挖土機進行作業,立即向局領導進行了匯報。經了解,是鄰村準備建設村祠堂,可能影響氣象探測環境,局領導通過慶雲縣渤海街道辦書記與該村書記進行了協調,說明了探測環境要求及法律法規的規定,並根據祠堂規劃與觀測場進行了詳細測量,證實確實影響了探測環境,最後,該村停止了祠堂建設,保護了氣象探測環境。
為了增加氣象社會管理職能的透明度,2005年,與慶雲縣物價局聯合製作了《山東省氣象部門服務經營性項目收費標準》,在慶雲縣氣象局室內外進行了公示公開。2006年開始,每年按照慶雲縣政府的統一安排,在慶雲電視台上就氣象信息發布、氣象服務、科技服務、行政審批、法律法規及監督電話等內容進行公開承諾。
黨建與氣象文化建設
黨建工作 1989年10月,慶雲縣氣象局黨支部成立,王桂蘭任支部書記,之前,黨建工作先後由慶雲縣人民武裝部、農林局、體育委員會黨支部管理。1998年3月,薛建河任支部書記。2001年7月高炳雲任支部書記,截止2008年12月,黨員3人。認真落實黨風廉政建設目標責任制,積極開展廉政教育和警示教育,2003年起每年與德州市氣象局簽訂黨風廉政建設責任書,黨風廉政建設不斷加強。2008年5月,配備了監察員,成立了三人決策領導小組,對重大事項進決策,大額開支實行三人聯簽制度,通過會議、公開欄等方式向全局人員進行公開。2008年獲得“先進黨支部”的稱號。
精神文明建設 歷屆領導班子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帶領全局幹部職工,發揮艱苦創業精神,內抓業務,外樹形象,以制度抓管理,以機制抓考核,優獎劣罰,充分調動了幹部職工的積極性,增強了單位凝聚力。同時,大力實施人才戰略,加快人才培養,支持在職員工參加山東省氣象局、德州市氣象局等組織的各項專業技能培訓,不斷提高幹部職工的技術水平。開展文明創建規範化建設,裝修辦公樓,統一製作局務公開、學習園地、法律法規宣傳、氣象科普等專欄,修建室外健身娛樂場所,配備了健身器材,豐富了職工文體生活。1990年度,被評為“縣級文明單位”,2004年度被評為“市級文明單位”,2008年度,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
機構榮譽
1966-2008年,慶雲縣氣象局共獲集體榮譽15項。因氣象服務表現突出,被中共慶雲縣委、慶雲縣政府聯合表彰一次,被山東省氣象局表彰兩次,被國家氣象局表彰兩次。在五星級台站建設、綜合目標管理、業務管理等方面,共受到德州市氣象局表彰8次。慶雲縣氣象局共獲得各級個人獎項22人次。
台站建設
1966年1月,占地0.53公頃,平房11間,其中辦公室3間,職工住房5間,其他用房3間。
1977年1月1日,新建3棟17間平房,建築面積312平方米。辦公面積53平方米,職工住房面積172平方米,其他用房面積30平方米。1985年9月,在慶雲縣氣象局西邊新征土地0.11公頃。1997年3月,因慶雲縣城迎賓路規劃建設,慶雲縣氣象局大部分辦公住宅平房被拆,自來水中斷,工作生活開始使用地下苦水。
為了改變落後局面,領導班子不斷努力,2002年5月,以爭取上級氣象部門和地方政府撥款、職工集資及貸款方式,籌集資金100餘萬元開始建設辦公、住宅綜合樓,2003年5月份投入使用。2003-2005年,對觀測場、業務大平面進行了改造,陸續新建了車庫、倉庫等附屬設施,對院內進行了綠化。2007年9月至12月,在綜合樓南側投資近20萬元新建了門廳和會議室。2008年10月,投資10餘萬元,對綜合樓外牆和辦公樓內牆進行了重新粉刷和裝修,投資10餘萬元把庭院的鐵絲圍欄換成了高質量的熱鍍不鏽鋼護欄,投資4萬餘元對庭院路面進行了重新硬化、綠化,投資2萬餘元安裝了自來水,解決了工作生活的用水問題,截止2008年12月,辦公面積達563.68平方米,住宅面積1209.62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