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
滄桑古寺山中藏
慶安禪寺位於嵩縣大坪鄉棗園村的慶安禪寺坐北朝南,寺門正對九頂蓮花山主峰,流澗河從寺前流淌而過。從寺外看,慶安禪寺並不起眼。寺門矮小,只有門口立的一座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碑,提醒世人這座寺廟大有來頭 。
提到慶安禪寺名字的來歷,當地老百姓中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據傳武周聖曆元年(公元698年),女皇武則天游此地,目睹寺容,耳聽鐘鼓誦經之聲,煩躁之意頓消,一覺睡到日上三竿。武則天醒後,龍心大悅,遂提筆寫下“慶安禪寺”四個大字,並命人將御筆聖書製成橫匾懸掛於寺門上方,從此慶安禪寺名揚天下 。
歷史
慶安禪寺大雄寶殿前明代所立的《重修慶安禪寺碑記》關於建寺年月有具體記載,說慶安禪寺建於元代至元年間(公元1264年至公元1294年)。這也是關於慶安禪寺始建年月流傳最廣的說法 。
如果按照《重修慶安禪寺碑記》記載,慶安禪寺至少有700多年的歷史了。若按照老百姓的傳說,慶安禪寺年歲更久,它歷經滄桑,保存至今,異常珍貴 。
結構
結構精巧曾輝煌
慶安禪寺目前占地一千五百平方米。推開寺院封閉、略顯破敗的大門,慶安禪寺的面貌一點點清晰起來。
該寺山門為青磚瓦門樓,門上的油漆早已斑駁脫落,木板也略顯老舊。走進寺院,東西兩側為鐘樓、鼓樓舊址,迎門為三間天王殿(又叫關爺殿)。關爺殿進深六米,寬約十餘米,小小的殿堂里供奉著關公、關平、周倉的塑像。三座塑像均為泥雕彩塑,造型古樸端莊 。
繞過關爺殿,只見大雄寶殿、地藏殿、觀音殿分列正中間和左右兩側 。
大雄寶殿共三間,進深八米,闊十二米。和慶安禪寺其他殿一樣,大雄寶殿規模並不大。大殿採用磚木結構,結構精巧,東山牆壁畫模糊不清,西山牆壁畫已被覆蓋。關於大雄寶殿的壁畫還有一段傳說。據傳,西大梁下方的畫龍經常到門前流澗河飲水,一日天將降雨,烏雲密布,電閃雷鳴,畫龍藉機騰空而起,從此不見蹤影。人們忙把東大梁下方的彩龍用一顆鐵釘釘住,以防此龍效法同伴,乘機而逃,至今鐵釘仍在。大雄寶殿殿中佛台高一米,釋迦牟尼像高三米,坐於金剛蓮花座上。另外,大雄寶殿東側有觀音殿三間,西側有地藏殿三間 。
景觀
慶安禪寺曾非常輝煌。據傳,慶安禪寺最輝煌時建築面積達七千餘平方米,建有殿堂、鐘樓、鼓樓、禪房、塔林等八十餘間,有廟地三百餘畝。數百里之內善男信女前來拜佛祈禱,香火鼎盛,遐邇聞名 。
當地老百姓說,慶安禪寺原有鐘樓、鼓樓各一座,新中國成立時僅存鐘樓一座。樓內有一口大鐘,重2000餘斤,每逢初一、十五,寺院師傅撞起鍾來,方圓十里均可聽到。人們把鐘聲譽為“和諧福音”,可惜該鐘在1953年被毀,如今已不可尋了 。
佛音禪韻永流傳
雖然現在的慶安禪寺寺院較小,但收拾得乾淨、利落,很安靜,讓人不禁想起一首詩,用它來形容慶安禪寺,最是恰當不過。“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惟聞鐘磬音。”
寺院中如今仍有一棵古樹,一直忠誠地守候著慶安禪寺。樹名叫古娑羅,俗稱七葉樹,樹高三十餘米,樹幹直徑一米,須二人合抱,枝葉覆蓋大半個寺院,樹齡已有750餘年,為我省最古老的珍稀樹種。
如今慶安禪寺定期舉辦佛教活動,香客從四面八方趕來,很是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