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濟東宮

慈濟東宮

廈門慈濟東宮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廈門市青礁村院前社(古屬漳州府海澄縣),內祀宋代民間名醫、保生大帝(俗稱大道公)吳夲(音滔)開基神像,是閩台一帶最有影響的民間信仰之一。當年鄭成功收復台灣後,移居台灣的漳州人仿白礁慈濟宮式樣,先後在台灣建成200多座慈濟宮,白礁宮遂成為祖宮,每年的三月十五日保生大帝誕辰日前後,即三月十一日至十七日,台灣漳籍人都要遙拜大陸祖宮,或渡海到祖宮舉行“上白礁”謁祖祭典,儀式隆重,場面壯觀。白礁慈濟宮始建於紹興二十年(1150年),是宋高宗頒詔賜建的三進宮殿式廟宇,總面積1300平方公尺。整座殿宇依山遞高,飛檐交錯,富麗堂皇,雄偉壯觀。殿內的盤龍石柱、斗拱朱漆、彩繪描金,集宋、元、明、清的建築、繪畫、雕塑、書法等藝術於一爐,有“閩南故宮”之稱,該景區距漳州市區40多公里。

閩南的宗教文化的重要性決不只體現在五一的熱鬧場面.而更重要的體現在它的人文價值、政治價值、經濟價值。

廈門慈濟東宮(1張)
青礁慈濟東宮供奉的是保生大帝,即大道公。保生大帝原為宋代名醫,叫吳夲,生於公元979年,卒於1036年。他出身貧苦農家,自幼跟父親下海捕魚,後來父親身患惡疾,無錢醫治而喪生;母親憂勞過度,不久也病亡,從此吳夲立志學醫,遍游名山古剎求師研學醫術。有志者事竟成,他17歲時已精通醫理藥學,於是回到家鄉東鳴嶺龍湫坑,鑿井取水采草煉丹,保民健康普救眾生,給貧苦百姓治病則分文不收。後來,他治好了當朝皇帝宋仁宗母親的頑症,醫德醫術名滿天下。他死後,宋仁宗於天聖三年(1025年)追封他為御史太醫.

保生大帝(1張)
妙道真人濟東宮是海峽兩岸同胞同屬膜拜之保生大帝的祖宮,因而越發顯示出她的特別的地位。解放前曾遭受過相當長一段時間的冷落,破敗凋零,風雨飄搖。現經過政府的修葺一新,越發顯示出她的巍峨挺拔來。十九米多高的保生大帝之雕像矗立在山頂上,俯瞰下面的眾生。彰顯出其懸壺濟世,普渡眾生的博大氣概。更像是在召喚淺淺海峽對岸的一脈相連的台灣同胞,一腔慈悲,萬千感慨。祖宮始建於宋景佑3年(1036年),原名“龍湫庵”,宋高宗紹興21(1151年)擴建成五大殿的“龍湫廟”,1941年易名“慈濟宮”。如今,慈濟東宮由前、中、後三大殿構成,建築面積1306平方米。大殿有10根巨大的石柱,其中6根盤龍大柱被專家譽為“福建省古宮殿石雕柱之冠”;二根花矸柱和20多根八角對聯石柱上,雕刻著東宮史實和吳真人的偉績,留下了古代書法家的珍貴書藝;樑上、鐘樓及屋頂,都閃現著精彩的工藝,構成渾然一體的寺廟文化瑰寶。
閩南大地許多地方有慈濟宮,台灣更有元保宮.信眾甚多,香火甚旺。台灣同胞的親人遠在大陸,日夜思念回鄉省親。而從祖宮請過去的保生大帝也同樣念想自己的家鄉,故而每年回祖宮拜謁的信眾香客不斷增多,場面之隆重,聲勢之浩大更是一年勝過一年。由於近年來兩岸經貿文化交流的日漸增多,而宗教文化成為聯繫兩岸血脈的一根紐帶。因而慈濟東宮的修葺擴建受到了廈門市市區政府的高度重視。而民間商賈商會紛紛解囊,使工程得以順利高效的完成。
慈濟宮的建成,已成為廈門市的一處旅遊景點,為廈門的文化旅遊添上絢麗的一筆。而文化節的舉辦也將大大拓寬廈門市文化游的思路,帶來很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但願美麗的花園城市在保生大帝的護佑下發展得更好,他腳下的眾生的生活更安謐吉祥,兩岸同胞血濃於水的親情萬代傳承,共襄世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