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詳情
叢書名稱:中華傳統美德叢書《慈善卷》簡介
倫理道德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其中那些體現民族智慧、反映人民利益、符合進步潮流的部分,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積澱、升華,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精神核心,是中國人世世代代生存、發展的基本準則,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寶貴思想支撐。編輯推薦
《諸葛亮惜赦》、《謝安釋老》、《簡文帝訓下》、《劉晏濟民》、《李珏慈商》、《范仲淹捐學》、《劉宰恤民》、《劉渙買牛》、《宗澤抑價》、《晏氏救寨》、《呂瑞止怒》……本書為《中華傳統美德叢書》之《慈善卷》,收錄了以上慈善故事,全書分“概論”“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概論部分對該卷的內涵、歷史演變和當代意義作較為系統的論述;故事部分用語體文譯編經典或轉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選歷代名言,均註明出處,便於讀者備查。<中華傳統美德叢書>參照“八榮八恥”的敘述,分為“愛國”、“民本”、“勤儉”、“仁愛”、“慈善”、“誠信”、“修身”、“氣節”、“忠孝”、“榮辱”共十卷。每卷分“概論”“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要求書稿集理論性、資料性、可讀性於一體。概論部分對該卷的內涵、歷史演變和當代意義作較為系統的論述;故事部分用語體文譯編經典或轉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選歷代名言,均註明出處,便於讀者備查。本書為其中之一的《慈善卷》分冊。
出版背景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團結奮進的不竭動力,要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中華傳統美德叢書》(十卷本)的編纂出版,正是江蘇學界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建設共有精神家園的有益嘗試。倫理道德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內容十分豐富,其中那些體現民族智慧、反映人民利益、符合進步潮流的部分,在歷史進程中不斷積澱、升華,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最富生命力的精神核心,是中國人世世代代生存、發展的基本準則,也是中華民族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寶貴思想支撐。當今中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新時期新階段,文化的“軟實力"價值日益凸顯。大力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建設全面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我們要不斷發掘和認知中華傳統美德的意義和價值,並不斷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以此給人們以思想啟迪、精神鼓舞,推動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2008年7月圖書說明
《中華傳統美德叢書》與讀者見面了。這套叢書由江蘇省炎黃文化研究會與江蘇省社會科學院聯合編著。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優良的道德傳統。梳理、弘揚這一份寶貴的精神遺產,對於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無疑將會產生積極的作用。因此,編著這套叢書的倡議,得到了社會各方面的關注和支持。研究會名譽會長向守志、韓培信、許仲林等老領導,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新力、省政協副主席陳寶田均給予了具體指導;省研究會兩任會長張耀華、沙人麟等親自策劃,草擬編寫體例;宋林飛院長召集叢書作者研究具體的編寫方案和要求,並將叢書列入省社科院2007年工作計畫,出任主編;南京大學出版社領導重視這套叢書的出版;省財政廳在經費上給予了支持。正是由於各方面的關注和支持,這套叢書的編著出版工作才得以順利進行。全書參照“八榮八恥”的敘述,分為“愛國”、“民本”、“勤儉”、“仁愛”、“慈善”、“誠信”、“修身”、“氣節”、“忠孝”、“榮辱”共十卷。每卷分“概論”“故事”“名言”上、中、下三篇。要求書稿集理論性、資料性、可讀性於一體。概論部分對該卷的內涵、歷史演變和當代意義作較為系統的論述;故事部分用語體文譯編經典或轉引他人著述;名言部分精選歷代名言,均註明出處,便於讀者備查。考慮到書稿各卷均有聯繫,並獨自成冊,允許在譯編故事和引用名言方面存有少量重複或敘述方式的差別。為提高叢書質量,編委會特邀十位知名專家教授,分別審讀各卷書稿。他們是:董健審讀“愛國卷”,蔣廣學審讀“民本卷”,劉鈺審讀“勤儉卷”,閻韜審讀“仁愛卷”,薛金鰲審讀“慈善卷”,卞孝萱審讀“誠信卷”,顧介康審讀“修身卷”,陳得芝審讀“氣節卷”,黃玉生審讀“忠孝卷”,吳鎔審讀“榮辱卷”。最後由主編、副主編及部分編委集中對叢書進行統稿。特別讓我們高興的是,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為本叢書撰寫序言,這不僅是對叢書編著者的鼓勵,更重要的是表明省委對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視和積極倡導。我們希望全社會都來重視對中華傳統美德的宣傳教育工作,這是長期的、細緻的、艱巨的、系統的社會工程,必須常抓不懈。從事精神道德的再教育,大力弘揚既具有傳統性、民族性又具有時代特徵的中華民族美德,為發展經濟、改善民生、構建和諧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服務,這是時代賦予我們的歷史使命。希望這套叢書的出版,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起到積極作用,對讀者有所啟迪。編委會2008年8月8日精彩片段
慈善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美德。它既是一種個人德性意識,又是一種社會文化行為。它既發之於情愫,又行之於禮度。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慈善一直與社會進步相伴,也一直與人類和諧相伴。編寫這本小冊子,旨在對中華慈善美德的內涵、事例以及近期國內的研究成果作一番收集與梳理,提煉其精神,體會其境界,整理其信條,提供其資料,推廣其效用。所謂美德,首先是一個社會倫理學的範疇,然後才是一個心理學和心性論的範疇。也就是說,我們在這裡所談論的中華傳統美德,絕不是一種為了孤芳自賞的心靈滿足。所謂美,就是被社會廣泛認同、嘉許乃至推崇。德就是被社會廣泛接受,監督與遵守的道德公約。如果分開來說,道德偏於自律,公德則偏於他律。道德是公德的基礎,公德是道德的體現。中國文化之根在於一個“道”字。按照老子《道德經》的說法,在本質上,道為一、為本、為幽、為自律,所以,道德總是發於內。相比較而言,公德源於道德而行於外、發於內——為公約、為社會契約,目的在於約束或規範人與人的關係。
誠然,道德發於內卻不一定行於外,公德則必歸於內而行於外。我們在這裡所談論的慈善就是這樣一種公德與道德的複合體,這種道德與公德的複合體具有一個鮮明而獨特的特徵,這就是,當道德與公德複合後,它們的旨趣都將歸於倫理,即一種“理得然後心安”的內心倫理,加上一種“安心然後得理”的社會認同,這也就是中國傳統慈善的最高境界,也是它的最終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