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倫雞歷史
壽光大雞為我國優良品種之一,原產於壽光市稻田鎮慈家、倫家一帶,故又名慈倫雞。壽光大雞,個體重大,紅冠巨爪,全身黑羽,腿高,骨骼結實。耐粗飼, 抗瘟疫,適應性強,生長發育快。大型公雞平均體重3.8公斤,母雞平均體重3.1公斤,蛋重70~75克。中型公雞平均體重3.6公斤,母雞平均體重2.5公斤,蛋重65~70克。蛋殼較厚而紅艷,便於運輸。蛋質濃稠,蛋黃色深,特別是蛋質濃稠這一點,在國際市場上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突出優點。雞的屠宰率也比較高,肌肉豐滿,皮薄肉嫩,味道鮮美。2000年,市慈倫種雞場保種2000套。
2007年央視“春晚”,趙本山、宋丹丹、牛群表演的《策劃》,講述了一個公雞下蛋的荒誕故事,諷刺了借“名雞”炒作的現象。而現實中,還真有“名雞”存在,比如壽光雞。
“壽光雞,過去比壽光菜有名,它與廣東三黃雞、上海浦東雞、安徽固始雞並稱四大種雞,曾寫入中學生物教科書。”壽光市慈倫大雞有限公司原副總經理、52歲的吳國桐對我們說。
著名哲學家金岳霖先生以養雞出名。我們在《金岳霖回憶錄》中也看到他這樣寫:“中國的大種雞非常之多。東北和山東有壽光雞,江北有狼山雞(即北京從前的‘九斤黑’),上海有浦東雞,也有養了多年而成為中國種的波羅門雞,湖南有桃源雞。” 壽光雞,原產於壽光市稻田鎮一帶,以南慈、北慈、大倫村飼養的雞最好,所以又稱慈倫雞,2010年獲得國家地理標誌產品稱號。
2013年12月21日,記者來到壽光市稻田鎮,聽村民講述壽光慈倫大雞的古今故事。
鳳凰化雞傳說
在慈倫一帶,至今流傳“鳳凰化雞”傳說。
古時候,有隻美麗的鳳凰飛經慈倫,發現此地有兩條汩汩涌動的靈脈,在慈倫正北合二為一,上連天罡,下匯北海,閃爍著金色光芒。鳳凰遂動了凡心,化成兩隻碩大美麗的雞,飛入一倫姓人家繁衍生息。
“鳳凰落在咱這裡,那是有原因的。東邊有一條白楊溝,西邊下去公路是桂河,在大倫村後邊交匯,南邊和周圍的水都淌過來,這裡就是澇窪地,以前還叫慈倫窪。”在吳國桐的介紹中,正是這片澇窪地,吸引了鳳凰落地。“小魚小蝦貝殼多,雞最喜好吃這些。魚蝦貝類含鈣高,利於骨骼發育,正是慈倫雞格外高大的原因。”
“母雞好好一窩,公雞好好一坡。”在慈倫人眼中,種雞是傳家寶物,傳男不傳女。從事壽光雞育種、養殖三十多年的倫九明說:“在以前,我們當地有一個習俗,種雞實行封閉式飼養,姑娘走婆家、媳婦回娘家,進出都由族人嚴格查驗,以防帶出。所以,壽光雞原種很少外流他鄉。”
倫九明還講述了一個故事。慈倫一戶人家女兒出嫁後,生了孩子,娘家人備米、面去“送粥米”。女兒一看,竟然還有皮紅蛋大的壽光大雞蛋,心想父母終於給了自己種雞蛋。滿心歡喜之下,趕緊拿蛋去孵化,多少天過去了,雞蛋沒有任何動靜。女兒後來才知道,原來娘家送來的,是煮熟的雞蛋。
歷史發展記載
壽光雞存在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以齊國鄒衍為首的新興學派所著《周禮》中曾記載:“乃辨九州之國……正東曰青州……其畜宜雞狗,其谷宜稻麥。”那時候的青州,將現壽光雞產區包括在內,可見壽光地區養禽業在當時已占重要地位。
北魏時期,賈思勰撰寫《齊民要術》一書中,記載了壽光雞選育、飼養管理經驗,著重記敘有“形大形小”兩種,並描述“大形雞不抱”等特點,還在“谷產雞子法”一篇中,具體提到“一雞生百餘卵”,是我國古代有關雞種文字記載最詳盡可靠的資料。
清代《壽光縣誌》中記載:“雞比戶皆畜,雞卵甲他縣,皮有紅白之殊,雄雞大者高尺許,長冠巨爪,為一邑特產。”
“歷史上,壽光地區盛行鬥雞,古城等地還設有鬥雞台,專供民間鬥雞娛樂。”據倫九明介紹,雖然壽光雞早有名氣,雞場歷史沿革卻頗為複雜。
戰火紛飛的年代,人民迫於生計,留選優良種雞的傳統難以為繼。建國初,大倫村有一位叫倫秀山的人,家中存養壽光雞原種300隻,可謂當時規模化養殖壽光雞第一人。
1954年,利用倫秀山這300隻壽光雞為核心群,成立了壽光商業養殖場,開始圈欄飼養。1958年,經農業部批准,成立國營山東省壽光慈倫種雞場,隸屬山東省農業廳管理。1974年體制下放,劃歸壽光市人民政府管理,易名為國營山東省壽光縣慈倫種雞場。2006年6月,改制為山東壽光慈倫大雞有限公司。
1999年,中國科學院院士吳常信,到慈倫種雞場考察指導。倫九明對那一幕記憶猶新:“吳教授說了‘三個沒想到’,沒想到壽光雞還有純原種,沒想到壽光雞保存這么好,沒想到壽光雞生存條件這么好!”
歷史情感
“2000年,我收到了一封從南通寄到雞場的信,署名是施馥壽。寫信來說,十分懷念壽光大雞,想要再聽一聽壽光大雞的鳴叫。”幼年的吳國桐,曾在父親工作的雞場見過施馥壽。
“他搞了一輩子壽光雞的研究,我父母都認識他,他是從上邊派來的,大家都很敬重他。”吳國桐趕忙錄下雞鳴聲,將磁帶寄了過去。
在學術網站檢索壽光雞,我們欣喜發現,竟然有施馥壽所寫《壽光雞隨我南遷記》,載於1983年第2期《山東養禽》,講述他自1976年因病退休後,帶二公三母回南通繼續研究的成果。
“1977年,三隻母雞全年平均產蛋161.75枚,高於同年北方原場大群平均產量。”面對這一發現,施馥壽進行了大膽猜測:“是南方氣候助長了壽光雞生產潛力的發揮?還是在飼養管理上還存在著不明因素?”
養了三十年的壽光雞,施馥壽堅信傳統的選育方式,“實踐證明,按傳統選育辦法,能有效提高雞種質量,只要科學的統一標準,堅持嚴格選育,可以提高種雞的整齊度,可以預期在不久的將來,就能趕超國際良種水平。”
“壽光雞特有的耐粗飼,耐寒耐濕、抗病等適應性,和蛋大、不抱、肉味鮮嫩、蛋白濃稠、殼質緻密抗震等優點,將遠非外來品種所能比美。”壽光雞的優點,施馥壽最為清楚,他堅信壽光雞作為中國本土優良物種,有著外來品種無法比擬的特性。
文章發出後,刊物又特派專人訪問,並發編後記。“施馥壽同志是1951年3月由華東農科院種雞場聘請來山東……在山東工作的26年間,除先後主持濟南、昌樂、壽光三個種雞場的技術指導工作外,並對壽光雞的普查、選育、提純復壯作了大量研究。”
骨骼高大的壽光雞,打起鳴來氣勢磅礴,有一種厚重的金屬磁質聲。走遍壽光千家萬戶,聽了半輩子雞鳴的施馥壽,對壽光雞的情感是深切的。從南通到壽光,在那個物質匱乏、交通閉塞的年代,他在壽光一待就是26年,惟有高亢嘹亮的雞鳴聲為伴。
慈倫雞優點
應重視保護本土物種
“壽光雞屬於中國傳統的土雞,生長周期長,所需要飼料多,成熟緩慢,出肉少,在物質並不富裕的年代,肉食雞更受重視。”倫九明說,“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厭倦了肉食雞的‘飼料味’。壽光雞,黑羽、黑爪、黑嘴,是典型的黑色食品,具有獨特風味和營養價值,已重新被市場青睞。壽光雞脂肪多,風味濃郁,適用於煲湯、紅燒、白切等傳統飲食習慣。”
紅皮大蛋,是壽光雞產蛋的一大特點;肉質鮮美,更使它成為濰坊餄餎的正宗原料。濰坊餄餎,是濰坊三大名吃之一,用獨特工藝壓出麵條,並澆上鮮雞湯。做餄餎,最正宗的雞湯,就是由壽光雞熬制而成。
一個優質本土物種的形成,是千萬年來優勝劣汰的結果。在生物全球化進程中,地方物種的突圍和保存非常重要。據山東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辛益群介紹:“瀕臨滅絕的本土物種,在全國各地都有很多。很多優質本土物種,由於生長周期長,經濟效益低,很容易被忽視。一個物種一旦滅絕,短時間內無法恢復。搶救性地保護純種,是首先要做的。”而作為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壽光雞是壽光特色,更是山東特色。保護本土物種,不僅關乎生物生態,而且關乎文化生態。
趙本山的搞笑策劃是藝術作品。對於壽光雞這種名優特產,確實需要積極推介和健康策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