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遇·其一

感遇·其一

本詩採用比興的手法歌頌春蘭、秋桂,從而抒發詩人的情懷。詩人在開篇用整齊的對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茂盛芬披的春蘭,皎明潔淨的秋桂,然後生動地寫出它們的勃勃生機,轉而寫到人們對它們的態度,最後引出全詩主旨:春蘭、秋桂的美好,完全出於自然本性,而並非為了求得人們的賞識。詩人以此比喻潔身自好的君子。本詩雖短小,但用盡全力,結構嚴謹,詩境意盡沒有落空。詩意溫和,不知不覺中,在詠物的背後,講出了高雅的生活哲理。

基本內容

【名稱】感遇·其一

【年代】唐朝

【作者】張九齡

【體裁】詩

作品原文

感遇·其一

蘭葉春葳蕤⑴,桂華秋皎潔⑵。欣欣此生意⑶,自爾為佳節⑷。

感遇·其一感遇·其一

誰知林棲者⑸,聞風坐相悅⑹。

草木有本心⑺,何求美人折⑻?

詩文解釋

蘭葉春葳蕤⑴,桂華秋皎潔⑵。

蘭草到了春天長得分外繁盛,桂花到了秋天開得十分皎潔。

欣欣此生意⑶,自爾為佳節⑷。

一派欣欣向榮的蓬勃生機,自然成為美好的季節。

誰知林棲者⑸,聞風坐相悅⑹。

這誰知道那居住在山林中的隱士,聞到了芬芳更加喜悅。

草木有本心⑺,何求美人折⑻?

草木自有本性,何求美人賞識采折呢?

詩文賞析

本詩採用比興的手法歌頌春蘭、秋桂,從而抒發詩人的情懷。

詩人在開篇用整齊的對偶句突出了兩種高雅的植物--茂盛芬披的春蘭,皎明潔淨的秋桂,然後生動地寫出它們的勃勃生機,轉而寫到人們對它們的態度,最後引出全詩主旨:春蘭、秋桂的美好,完全出於自然本性,而並非為了求得人們的賞識。詩人以此比喻潔身自好的君子。

本詩雖短小,但用盡全力,結構嚴謹,詩境意盡沒有落空。詩意溫和,不知不覺中,在詠物的背後,講出了高雅的生活哲理。

作品注釋

⑴蘭:此指蘭草。 葳蕤:枝葉茂盛而紛披

⑵桂華:桂花,“華”同“花”。

⑶生意:生機勃勃

⑷自爾:自然地 。佳節:美好的季節

⑸林棲者:山中隱士

⑹ 坐:因而

⑺本心:天性

⑻美人:指林棲者山林高士、隱士

⑨聞風:聞到芳香。

⑩坐:因為。

⑾葳(wei)蕤(rui):枝葉茂盛而紛披。

作品譯文

春天裡的幽蘭翠葉紛披,

秋天裡的桂花皎潔清新。

世間的草木勃勃的生機,

自然順應了美好的季節。

誰想到山林隱逸的高人,

聞到芬芳因而滿懷喜悅。

草木散發香氣源於天性,

怎么會求觀賞者攀折呢!

注釋

①葳蕤(wēi ruí):草木枝葉茂盛的樣子。皎潔:這裡是形容桂花蕊晶瑩、明亮。

②欣欣:草木繁茂而有生機的樣子。生意:生氣勃勃。自:各自。爾:如此。

③林棲者:棲身於山林間的人,指隱士。聞風:指仰慕蘭桂芳潔的風尚。坐:因而。

④本心:草木的根與心(莖幹),指天性。

譯文

澤蘭逢春茂盛芳馨,

桂花遇秋皎潔清新。

蘭桂欣欣生機勃發,

春秋自成佳節良辰。

誰能領悟山中隱士,

聞香深生仰慕之情?

花卉流香原為天性,

何求美人採擷揚名。

作品簡析

此詩系張九齡遭讒被貶為荊州長史時所作,開元末期,唐玄宗沉溺聲色,怠慢政事,寵仁口蜜腹劍的李林甫和專事逢迎的牛仙客。牛、李結黨,把持朝政,排除異己,朝政更加腐敗。張九齡對此十分不滿,於是採用傳統的比興手法,托物寓意,作《感遇十二首》。詩人托物言志,以春蘭和秋桂的芳潔品質,來比喻自己守正不阿的高尚節操;以春蘭和秋桂不因無人采折而失去芬芳美質,來比喻自己的志潔行芳,不求人知的高雅情懷。

詩一開始用整齊的偶句,以春蘭秋桂對舉,點出無限生機和清雅高潔之特徵。三、四句,寫蘭桂充滿活力卻榮而不媚,不求人知之品質。上半首寫蘭桂,不寫人。五、六句以"誰知"急轉引出與蘭桂同調的山中隱者來。末兩句點出無心與物相競的情懷。

全詩一面表達了恬淡從容超脫的襟懷,另一面憂讒懼禍的心情也隱然可見。詩以草木照應,旨詣深刻,於詠物背後,寄寓著生活哲理。本詩通篇結構安排緊而有序,敘述風格和緩、平靜,給人一種清心、恬淡的感覺。

作者簡介

張九齡張九齡

張九齡:(678—740),字子壽,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唐中宗景龍初

中進士,玄宗朝應“道侔伊呂科”,策試高第,位至宰相。在位直言敢諫,舉賢任能,為一代名相。曾預言安祿山狼子野心,宜早誅滅,未被採納。他守正不阿,為奸臣李林甫所害,被貶為荊州長史。開元末年,告假南歸,卒於曲江私第。他七歲能文,終以詩名。其詩由雅淡清麗,轉趨樸素遒勁,運用比興,寄託諷諭,對初唐詩風的轉變,起了推動的作用。有《曲江集》傳世。

他是一位有膽識、有遠見的著名政治家、文學家、詩人、名相。他忠耿盡職,秉公守則,直言敢諫,選賢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趨炎附勢,敢與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之治”作出了積極貢獻。他的五言古詩,以素練質樸的語言,寄託深遠的人生慨望,對掃除唐初所沿習的六朝綺靡詩風,貢獻尤大。譽為“嶺南第一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