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默生,R.W.
正文
美國思想家、散文作家、詩人。1803年5月25日生於波士頓一個牧師家庭。1882年 4月27日於麻薩諸塞州康科德去世。17歲畢業於哈佛學院。1826年進入哈佛神學院學習,次年被獲準講道。1828年成為波士頓第二教堂牧師,屬於當時在新英格蘭居優勢的唯一神教派。後因不贊成這一教派的某些教義,放棄神職,於1833年赴歐遊歷,拜訪浪漫主義運動的先驅人物蘭道爾、柯爾律治、華茲華斯等,與卡萊爾結為知交,並深受康德先驗論哲學的影響。回國後於1836年出版《論自然》一書,這部書幾乎包含了他所有重要的思想的胚芽。書中認為,精神法則存在於自然的中心。自然對人來說,不僅是物質,也是過程和結果;每一個自然過程都是精神的體現。人的本質不在物質;而在精神,人本身就是有限的造物主;世界之所以缺乏統一,是因為人自身的不統一。每一種自然現象都可在頭腦的能力和特性中找到其根源;夢比實驗能夠更深入地揭示自然的奧秘。書中還闡述了他的美學觀。他認為美是上帝給德行打下的印記,美的創造是藝術;對美的愛慕便是趣味,美是詩人追求的主要目的。他在書中還提出擺脫傳統的束縛的思想,主張“跟宇宙建立一種直接的關係”,要求建立一種有創見的而不是依賴傳統的詩和哲學,要求有“給我們啟發的自己的信仰”,反對“在往古的枯骨中摸索或將一代活人套進陳腐的假面具中去”。1837年 8月31日,愛默生在美國大學生聯誼會上以《論美國學者》為題發表演講,抨擊美國社會中靈魂從屬於金錢的拜金主義和資本主義勞動分工使人異化為物的現象,強調人的價值;提出學者的任務是自由而勇敢地從皮相中揭示真實,以鼓舞人、提高人、引導人;他號召發揚民族自尊心,反對一味追隨外國的學說。他提出“不能永遠靠外國宴席上的殘羹剩菜過活”,“要用自己的腳走路”,“要講出自己的思想”。這一演講轟動一時,對美國民族文化的興起產生重大的影響,被霍爾姆斯譽為“我們的思想上的獨立宣言”。 1838年 7月15日,愛默生在劍橋的神學院發表題為《神學院致辭》的著名的演講,指出只要一個人秉心公正,他在一定範圍內便是上帝,他也便有了上帝的安全、不朽與威嚴;他呼籲用原始的真理代替傳統的宗教形式。他的這一演講遭到新英格蘭加爾文教派、唯一神教派等勢力的抗議和攻擊。愛默生的哲學思想中保持了唯一神教派強調人的價值的積極成分,又吸收了歐洲唯心主義先驗論的思想,發展成為超驗主義觀點。其基本出發點是反對權威,崇尚直覺;其核心是主張人能超越感覺和理性而直接認識真理。這一觀點有助於打破當時神學和外國的教條的束縛,建立民族文化,集中體現了時代精神,為美國政治上的民主主義和經濟上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根據。
自1836年開始,愛默生、阿爾科特、里普利等人在波士頓的康科德不定期地聚會討論“神學與哲學的不良狀況”,這可以說是超驗主義運動的起點。這一運動沒有組織形式,沒有具體綱領,通稱為康科德作家集團或康科德哲學學派,又被謔稱為“超驗主義俱樂部”。他們創辦評論季刊《日規》(1840~1844),發表文學作品和主張改革教育、倫理、政治等方面的論文。愛默生一度擔任主編,是超驗主義運動的主要代表。超驗主義運動的中堅人物還有傅勒、海奇、弗蘭西斯等。作家梭羅、霍桑、梅爾維爾和錢寧等人也曾被超驗主義所吸引。惠特曼的作品也表現出超驗主義的深刻影響。超驗主義運動主要限於美國東部地區的知識分子之中,他們的作品往往陷入抽象的議論和冥想,缺乏現實生活內容。
愛默生對資本主義社會中人的異化不滿,提倡個性的絕對自由和社會改革。1830至1840年,他曾認為解放思想和精神比解放黑奴重要,因而超然於廢奴運動之外。但隨著事件的發展,他改變了態度,也明確表示反對奴役黑人,反對蓄奴制。1859年,他公開為約翰·布朗辯護。南北戰爭時期,他為慶祝黑奴解放宣言的頒布,寫了著名的《波士頓頌》一詩,為黑人的平等權利而呼籲。
愛默生的著作大多用散文所寫,他的重要作品還有《論自助》、《論超靈》等,收在《論文集》(1841)和《論文集:第二輯》(1844)中。1847年和1867年分別出版兩冊《詩集》。此外還有《代表人物》(1850)、《英國人的性格》(1856)等。
他在文學上認為美的藝術目的不在模仿,而在創造;詩人是代表美的君主,但不能脫離他的時代和國家,也不能創造出完全不受教育、宗教、政治、習俗和藝術所影響的作品。他還認為,構成一首詩的不是韻律,而是由韻律所組成的主題,是熱烈奔放和生氣蓬勃的思想。他在詩文中不追求華麗的詞藻,語言洗鍊,比喻生動,說理透徹,氣勢磅礴,被稱為“愛默生式風格”。他的詩富有高度的哲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