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愛德華·羅斯科·默羅(Edward Roscoe Murrow,1908——1965)美國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1908年4月25日生於北卡羅來納,1965年 4月27日卒於紐約。畢業於華盛頓州立學院。曾任美國全國學生聯合會主席。1935年進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1937年開始主持該公司歐洲辦事處工作。1938年他首先從維也納向美國聽眾報導了納粹德國入侵奧地利的訊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從倫敦報導戰況新聞,多次在英國廣播公司大樓屋頂上進行德國空軍轟炸倫敦的現場實況報導。他報導新聞的第1句話“這裡是倫敦”在美國流傳很廣。他的客觀、冷靜的報導風格贏得了美國聽眾的信任。1945年返回美國,任哥倫比亞廣播公司副總經理。1947年重上新聞報導第一線,主持廣播和電視節目。1954年, 他在自己主持的“現在請看”電視節目中,持續地揭露了參議員約瑟夫·麥卡錫侵犯人權的醜行,受到美國輿論界的讚賞,被譽為電視節目的開拓者。曾獲國際埃米獎。1961~1964年任美國新聞署署長。
生平
早年
默羅於1908年4月25日生於格林斯伯勒。他是三兄弟中最小的一個。6歲的時候舉家遷到斯卡吉特縣 (華盛頓州)。早年就讀於華盛頓州立大學。他擅長演說,是個出色的演說家,還熱衷於戲劇。此外還寫得一手優雅而嚴謹的文章,這都為以後其在廣播事業上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在大學期間,他就贏得廣泛擁戴,被推舉為全國學生聯主席。
1935年,默羅加入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成為一名廣播記者。從此默羅的名字,幾乎一直與CBS聯繫在了一起。
成名
1937年,希特勒日益加緊擴軍備戰,歐洲局勢日益緊張。CBS主管新聞部的副總經理,覺得有必要選派一名記者去主持CBS歐洲記者站。起初雖然不願從總部放走默羅,但最終經過一番考慮,覺得最合適的人還是默羅。於是,29歲的默羅受命成為倫敦歐洲記者站的負責人。
默羅到達歐洲後,為了能夠順利開展工作,決定先物色一名得心應手的助理。經過一番觀察和挑選,原為赫斯特報系新聞社的記者威廉·L.夏勒(William L.Shirer)成為他的助手。
1938年3月,默羅從倫敦趕到華沙,籌辦一個文化節目,夏勒也到維也納為這個節目奔忙。正值此時,希特勒開始武裝進占奧地利。夏勒得到訊息後立即從維也納給默羅掛電話,用暗語表示德軍正在越過德奧邊境,向維也納逼近。默羅大吃一驚,指示夏勒立即飛回倫敦,準備向國內報導這一重大新聞。隨後,默羅用一千美金包下一架27座的客機,獨自直飛維也納。
1938年3月12日,默羅在德軍進占維也納的同時,向美國聽眾廣播了他的第一篇戰爭報導:
我是愛德華·默羅,此刻正從維也納報導。現在是凌晨2點30分,希特勒本人還未到市內。看來,沒有人知道他會在什麼時候到這兒。但是絕大多數人預料他會在明早10點之後的某一時刻到達......我是幾小時前乘飛機從華沙取道柏林來這兒的。從飛機上鳥瞰維也納,我發現她跟從前沒有兩樣。但是維也納確實有所變化......人們在這裡把武器舉得要比柏林高一些,而且,人們說起“嗨,希特勒”這樣字眼聲音也要高一些。......年輕的納粹衝鋒隊員乘車在街道四週遊盪。他們乘著軍用卡車、各種型號的裝甲車,唱著歌,向人群投扔桔子皮。幾乎所有的重要的大樓都設有武裝警衛,包括我現在臨時廣播的這座樓房。整個城市有一種斷定要發生某種事情的跡象,每個人都在等待著,想知道希特勒在什麼地方,什麼時候會到達這裡。[1] 這次報導被視為廣播史上的第一次“現場直播”。給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此後,默羅和夏勒默契配合,又進行了一系列出色的廣播報導,推動了奉行“孤立主義”的美國聽眾越來越對歐洲事務關心,從而把美國同歐洲在心理上聯為一體。
除了夏勒,默羅在二戰爆發前後還物色了一大批才華橫溢的廣播記者組。其中包括《紐約時報》一戰時的名記者埃爾默·戴維斯、埃里克·塞瓦賴德(Eric Sevareid)、查爾斯·科林伍德(Charles Collingwood)、霍華德·K.史密斯(Howard K.Smith)等。美國《電視明星》一書,在提到默羅這個報導班子之時寫道:“是一個非凡的、有教養的、才華橫溢的群體,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是他們肇始了無線電廣播報導的藝術。”
1940年不列顛空戰時期,“這裡——是倫敦......”(This is London...)的廣播報導非常成功,也成為了默羅的廣播風格標誌。默羅的報導總是儘可能的貼近戰爭一線,讓聽眾聽到隆隆的飛機聲、爆炸聲等一切與轟炸場景有關的元素,為美國聽眾提供了一種身臨其境的戰火體驗。
1941年莫羅回國,公司為他舉行盛大晚宴,12月7日,被邀請到白宮與羅斯福共進晚餐。
戰後
二戰結束後,CBS的老闆威廉·佩利提升默羅為CBS負責新聞事務的副總經理。由於不懂預算,而且總是不忍心解僱不稱職的人員,兩年後默羅主動辭去職務。
1947年,默羅重操舊業,繼續廣播記者的工作。每晚為CBS播報新聞。由於他在倫敦的報導令人印象深刻,於是他延續聽眾耳熟能詳的“這裡——是倫敦......”風格,稍加改動,變為“這裡——是新聞”(This is the news.),作為每晚廣播的開始語。
1950年代,默羅已經成為全美最紅的廣播記者和播音員。1951年,CBS開辦了第一個電視紀錄片節目《現在請看》(See It Now)(1958年停播)由默羅與其製片人弗雷德W.弗蘭德利(Fred W.Friendly)主持。默羅開始登上電視螢屏。默羅的崇高聲望及其在《現在請看》的精彩報導,開創了電視新聞時代。由此默羅不僅被奉為廣播記者的一代宗師,同時也被譽為電視新聞的先驅。
與麥卡錫的鬥爭
在麥卡錫主義風行的戰後時代,莫羅自覺不自覺地保護了手下一批“左翼分子”和被扣上紅帽子的工作人員,並在此後與麥卡錫主義展開較量,為他贏得更多的讚譽和欽佩。1953年3月9日的那次《現在請看》,成為美國電視史上最有爭議性的播出之一。出於對麥卡錫主義的憎惡,莫羅表示了自己的質疑。
1953年,默羅又開始主持他的第二個電視人物專訪節目《面對面》(Person to Person)。《面對面》從開辦到1959年停播,節目邀請過500多位嘉賓,包括前總統杜魯門、極富個性的五星上將麥克阿瑟、蘇聯領導人赫魯雪夫、甚至還有性感明星瑪麗蓮·夢露等。因此《面對面》也成為當時收視率最高的十大電視節目之一。
1961年,甘迺迪邀請他出任美國新聞署(USIA)署長,適逢莫羅對於電視的商業性質以及電視新聞本身陷入收視率爭奪戰的種種跡象大失所望,莫羅走馬上任。由於疾病原因,1963年12月辭職退休。
1965年4月,剛過完57歲生日的莫羅因癌症去世。
家庭
妻子:珍妮特·默羅(Janet Murrow)
評價和影響
維基語錄上的相關摘錄: Edward R. Murrow
曾任VOA台長、後任NBC新聞評論員,普利茲獎的獲得者約翰·錢塞勒對其做出這樣的評價:“默羅是個很有才幹的人,他天生具有新聞報導的靈感和歷史感,又是才華出眾的作家。每一代人中都會有一些出色的人才,他們完美地集人格、才幹和毅力於一身。”
時代雜誌的一篇封面報導,甚至把他描繪為聖徒。
莫羅曾告訴年輕記者:“廣播沒有別的技巧,唯一的技巧就是當你廣播的時候,你想著你是到了一個酒吧,喝了兩杯後,向你的朋友談論今天發生了什麼,用這樣的語氣來廣播,你的聽眾一定愛聽。”——莫羅樸實無華的報導風格被認為是他成功要訣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