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愛國學社,是中國清朝末年中國教育會設立於上海的一所近代學校。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上海南洋公學部分學生抗議校方壓制自由思想,憤而退學。11月21日,中國教育會決定建立愛國學社,以幫助這些學生繼續接受教育。校址設於泥城橋福源里,蔡元培任學校總理,吳敬恆為學監,黃炎培、章太炎等人義務執教。此後又設立愛國女學,接受女學生接受教育,為中國首座近代女校。學校為兩年制,設立國文、數學、歷史、地理、英語、日語、物理、化學、心理學、法律、體操等科目。學校提倡民主思想,以章太炎為首的許多教師反對清朝的專制統治。1903年南京陸師學堂發生學潮,以章士釗為首的四十多名學生宣布退學,受到愛國學社的歡迎,轉入愛國學社就學。章士釗來滬後,於5月27日出任蘇報主筆,愛國學社學員遂積極為蘇報撰文,推動了革命思想的普及。
1903年6月,蘇報案發,愛國學社亦受牽連,被迫解散,愛國女學則繼續存在到1908年。
發展
“墨水瓶風波”促愛國學社成立1902年11月,上海南洋公學發生了轟動全國的"墨水瓶風潮"。南洋公學盛宣懷於1897年創辦的一所專門訓練洋務人材的學校,因經費充足、校舍寬敞、設備齊全、師資較好、出路優越而頗著聲名。該校有六個普通班和一個培養高材生的特班。其中,五班文課學課教習郭鎮瀛學識淺陋、頑固守舊,專以欺壓學生為能事,為箝制學生思想,平時只準學生讀《大清會典》、《聖武記》,嚴禁閱讀新書新報,更不得集會和議論時政。五班學生對之深惡痛絕。11月5日,學生故意將一隻墨水瓶放在他的座椅上。郭鎮瀛認定是有意侮辱他,勃然大怒,嚴詞詰問,並進行誣陷迫害。
11月11日,校方應郭之請,開除學生伍正鈞。全班大嘩,力爭無效。
11月14日,全班決定退學。
11月19日,教育會與退學生在張園集議,決定成立愛國學社。當時,教育會也沒有錢,蔡元培趕赴湯南京向人借款。到碼頭時,家人奔至泣告,說其長子病死,蔡元培揮淚囑他人代辦喪事,然後義無反顧,毅然登輪。
中國教育會於21日決定辦學,定名愛國學社,設於泥城橋福源里。以蔡元培為學校總理,吳敬恆為學監,黃炎培、蔣智由、蔣維喬等為義務教員。以灌輸民主主義思想為自己的任務,重精神教育。
愛國學社成立
愛國學社把灌輸民主主義思想為己任。學社最富特色之處是學生自治制度。學生在校內享有很大的權利和自由。住宿生實行自治制,設有評議會,監督學校行政和學生操行。高年級學生還充當尋常班的教師。學生們經常同教師一起外出參加政治活動。愛國學社在教育上的創舉和活躍的政治風氣,吸引了許多青年前來就學愛國學社規定學生分尋常、高等兩級,兩年畢業。
尋常學級的教科有修身、算學、理科、國文、地理、歷史、英文、體操;
高等學級的教科有倫理、算學、物理、化學、國文、心理、論理(邏輯學)、社會、國家、經濟、政治、法理、日文、英文、體操。
正式開課
1903年2月,愛國學社正式上課。蔡元培任教,提倡民權、女權:"公言革命無所忌"。他把從日期返鄉閉門著書的章炳麟請來教國文。章炳麟在作文課上命學生們各作本人的《本紀》一篇。"本紀"是中國正史中專門記載帝王生平和國家大事的一種體裁,章炳麟讓學生們自書《本紀》,以示對封建君主專制的蔑視。有的學生在《本紀》中述及自己由保皇到革命的思想轉變過程,章炳麟便用自己擺脫束縛的體驗來鼓勵他們。吳稚暉在教國文時則用嚴復譯《天演論》作為課本。愛國學社的師生還在社會上公開進行政治宣傳,春節後每月到張園安塏第演說一次,與會演說者都極力主張革命,以吳稚暉的演說最具風采。章炳麟有時並不演說,只是大叫:"革命,革命,只有革命!"同樣博得聽眾們熱烈歡迎。
社員也經常集會演說,倡言革命。還附設蒙學堂,創立童子會,出刊《童子世界》。東京留日學生組成拒俄義勇隊後,愛國學社社員也準備組織,恰好南京陸師學堂發生學潮,退學學生章行嚴(士釗)、林礪來滬聯繫。不久,陸師學生四十餘人都編入愛國學社學籍,在校成立軍國民教育會。
《蘇報》案
簡介
《蘇報》創刊於光緒二十二年五月十六日(1896年6月26日)。光緒二十四年由陳范購得,報館遷到漢口路20號。自此,《蘇報》由抨擊頑固守舊,宣傳改良維新,進而宣傳反清革命。光緒二十八年,自南洋公學學生退學風潮後,《蘇報》增闢“學界風潮”一欄,鼓勵學生反抗壓迫。當時愛國學社缺少經費,陳范與中國教育會、愛國學社商定,《蘇報》的社論由蔡元培、章太炎(章炳麟)、章士釗、汪文博等人輪流撰寫,報館每月支付學社百元。《蘇報》言論更趨激進。光緒二十九年五月初,章士釗到《蘇報》總理報務工作,進行改革,從此《蘇報》專以宣傳革命為任務。自1903年5月27日~6月29日,該報連續發表十多篇宣傳革命的文章;其中突出的是介紹鄒容《革命軍》和章太炎《駁康有為論革命書》。章行嚴任《蘇報》主筆後,經常刊登愛國學社的動態,社員也不時為《蘇報》撰文,促進了上海地區愛國民主運動的高漲。《蘇報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春,在上海的蔡元培、黃宗仰(烏目山僧)等人認為“改進中華,非從改造青年思想及灌注新教育入手不可”。他們於4月份組織中國教育會,地址在西藏路南泥城橋福源里(現南京西路70弄),設教育、出版和實業三部,主要任務是編著教科書,舉辦書報社和演講會,宣傳革命。此時,上海南洋公學(現交通大學)爆發了反壓制、爭自由與進步的學潮,有不少思想進步的學生自動退學。12月14日,在中國教育會的資助下,以南洋公學退校學生為主體的愛國學社舉行開學典禮,正式建校,校址亦設在福源里,由蔡元培任總理,吳稚暉為學監。校內師生交談革命,自由空氣濃厚,每逢周末還組織集會,公開宣傳愛國和革命的道理。學社還出版《童子世界》(又名《學生世界》雜誌),鼓吹革命。愛國學社“隱然成為東南各省學界之革命大本營”。
鄒容簡介
鄒容(字蔚丹)是一位年輕的革命家,他在《革命軍》一書中抨擊封建專制制度和清廷賣國罪行,宣傳資產階級的自由民主的政治思想,文字通俗生動,洋溢著愛國熱情,具有強烈的鼓動性,同年5月,《革命軍》印成單行本,由章太炎作序。章太炎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逐條批駁康有為保皇的論點,宣傳要挽救中國必須進行流血革命。兩書經《蘇報》介紹後,在人民中引起極大影響。《蘇報》如此宣傳革命,當然為清政府所不容。6月21日,清廷發布諭旨:“查禁密拿”。兩江總督魏光燾密電上海道袁樹勛:“蘇報館刊布謬語,四川鄒容所作《革命軍》一書,章炳麟為之序,尤肆無忌憚,令一併查拿”。6月29日下午中西捕探把《蘇報》館司帳程吉甫抓走,6月30日逮捕了章太炎。鄒容住在虹口,聽說章太炎被捕,決心與章生死相共,第二天自動去捕房投案。7月7日,《蘇報》館和愛國學社被查封。清政府派人多方活動,要求工部局將章、鄒“引渡或處決”。
《蘇報》案發生後,上海及全國各地人民紛起抗議,譴責中外反動派迫害章、鄒。在這種情況下,租界當局出於多方面的考慮,沒有接受清政府“引渡”或處決的要求,表示“租界事當於租界治之”,交由會審公廨審判。會審公廨組織額外公堂在12月24日判處章太炎、鄒容永遠監禁。以後由於國內外輿論的強烈反對,上海領事團被迫宣布這次宣判無效。光緒三十年四月初七(1904年5月21日)會審公廨開庭複審,重新判處章太炎監禁三年,鄒容監禁兩年,自到案日起算,期滿逐出租界,《蘇報》被判永遠停刊。
章太炎、鄒容在獄中,堅持鬥爭。光緒三十一年,鄒容被折磨致死。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6月),章太炎刑滿釋放,隨即東渡日本,追隨孫中山從事革命活動。
孫中山在《革命原起》一書中說:“《蘇報》一案,章太炎、鄒容以個人和清政府對訟”,“於是民氣為之大壯”。又說:《革命軍》一書“華僑極為歡迎,其開導華僑風氣,為力甚大”,海外華僑受到啟發教育後,“觀念大新,齊唱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