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列子·湯問寓言小品文章]

愚公移山[列子·湯問寓言小品文章]

《愚公移山》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列子創作的一篇寓言小品文。文章敘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通過愚公的堅持不懈與智叟的膽小怯懦,以及“愚”與“智”的對比,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全文敘次井然,首尾呼應,情節完整,對話生動,畢肖聲口,符合個性的對白極好地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愚公移山

太行 、王屋 二山,方 七百里,高萬仞 ,本在冀州 之南,河陽 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 九十,面山而居 。懲 山北之塞 ,出入之迂 也。聚室而謀 曰:“吾與汝 畢力平險 ,指通豫南 ,達於漢陰 ,可乎?”雜然相許 。其妻獻疑 曰:“以 君之力,曾 不能損 魁父 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 焉 置 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 。”遂率子孫荷 擔者三夫 ,叩石墾壤 ,箕畚 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32氏之孀 妻有遺男 ,始齔 ,跳往助之。寒暑易節 ,始一反焉 。

河曲 智叟 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殘年餘力 ,曾不能毀山之一毛 ,其 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 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 ,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 也,而山不加增,何苦 而不平?”河曲智叟亡 以應。

操蛇之神 聞之,懼其不已 也,告之於帝 。帝感其誠 ,命夸娥氏 二子負 二山,一厝 朔東 ,一厝雍 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 焉。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太行: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

王屋: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方:方圓,指面積。方七百里,表示縱橫七百里。古代計算面積,用截長補短的辦法,把不規則的邊長變成正方形,再計算它的面積.

仞(rèn):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冀州:古地名,包括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

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且:副詞,將近。

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懲(chéng):戒,這裡是“苦於、為什麼所苦”的意思。

塞(sè):阻塞。

迂(yū):曲折、繞遠。

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汝:你。這裡做複數看,為“你們”的意思。多用於稱同輩或後輩。

畢力平險: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畢,盡、全。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一帶。

漢陰:漢水南岸。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與“陽”相對。

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獻疑:提出疑問。

以:憑藉。

曾(céng):副詞,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損:削減。

魁父(kuí fǔ):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境內。

丘:土堆。

且:況且。

焉:疑問代詞,哪裡。

置:安放。

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邊上,隱土北面去。諸,相當於“之於”。隱土,古地名。

荷(hè):扛的意思。

夫:成年男子。

叩石墾壤:鑿石頭,挖泥土。叩,敲、打。

箕畚(jī běn):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裡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京城:複姓。

孀(shuāng) :孀妻,寡婦。

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始齔(chèn):表示年齡,約七八歲。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後重新長恆齒。始:才、剛。齔:換牙。

寒暑易節: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季節。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叟(sǒu):老頭。

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聰明了!甚,嚴重。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殘年餘力:老邁的年紀和殘餘的氣力。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裡指山的一小部分。

其:在“如什麼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長息:長嘆。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達,這裡指改變。

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

匱(kuì):竭盡的意思。

苦:愁苦,這裡指擔心。

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裡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幹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帝:神話中的天帝。

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什麼感動。

夸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負:背。

厝(cuò):同“措”,放置。

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指山西省的東部。

雍:就是雍州,在現今陝西、甘肅省一帶地區。

隴斷:即壟斷,山岡阻隔。“隴”通“壟”,高地。斷,隔絕。

1.

太行:在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之間。

2.

王屋:在山西陽城、垣曲與河南濟源之間。

3.

方:方圓,指面積。方七百里,表示縱橫七百里。古代計算面積,用截長補短的辦法,把不規則的邊長變成正方形,再計算它的面積.

4.

仞(rèn):古代長度單位,以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5.

冀州:古地名,包括河北省,山西省,河南省黃河以北,遼寧省遼河以西的地區。

6.

河陽:黃河北岸。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做陰,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做陽。

7.

且:副詞,將近。

8.

面山而居:面對著山居住,即住在山北。

9.

懲(chéng):戒,這裡是“苦於、為什麼所苦”的意思。

10.

塞(sè):阻塞。

11.

迂(yū):曲折、繞遠。

12.

聚室而謀:集合全家來商量。室,家。

13.

汝:你。這裡做複數看,為“你們”的意思。多用於稱同輩或後輩。

14.

畢力平險:盡全力剷除險峻的大山。畢,盡、全。

15.

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的南部。指,直。豫,豫州,古地名,在今河南省黃河以南一帶。

16.

漢陰:漢水南岸。漢,就是漢水;陰,山的北面或水的南面叫陰,與“陽”相對。

17.

雜然相許:紛紛表示贊成。雜然,紛紛的樣子。許,贊同。

18.

獻疑:提出疑問。

19.

以:憑藉。

20.

曾(céng):副詞,用在“不”前,加強否定語氣,可譯為“連……也……”,常與“不”連用。

21.

損:削減。

22.

魁父(kuí fǔ):古代一座小山的名稱,在現今河南省開封縣陳留鎮境內。

23.

丘:土堆。

24.

且:況且。

25.

焉:疑問代詞,哪裡。

26.

置:安放。

27.

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把它扔到渤海邊上,隱土北面去。諸,相當於“之於”。隱土,古地名。

28.

荷(hè):扛的意思。

29.

夫:成年男子。

30.

叩石墾壤:鑿石頭,挖泥土。叩,敲、打。

31.

箕畚(jī běn):簸箕,一種用竹片或柳條編成的器具。這裡是用箕畚裝土石的意思。

32.

京城:複姓。

33.

孀(shuāng) :孀妻,寡婦。

34.

遺男:遺孤,單親孤兒,遺腹子。

35.

始齔(chèn):表示年齡,約七八歲。兒童換牙齒,乳齒脫落後重新長恆齒。始:才、剛。齔:換牙。

36.

寒暑易節:冬夏換季,指一年的時間。易,交換。節,季節。

37.

始一反焉:才往返一次。反,通“返”往返。焉,語氣助詞。

38.

河曲:古地名,在今山西省芮城縣西。

39.

叟(sǒu):老頭。

40.

甚矣,汝之不惠:你也太不聰明了!甚,嚴重。惠同“慧”,聰明;不惠,指愚蠢。

41.

殘年餘力:老邁的年紀和殘餘的氣力。

42.

一毛:一草一木,地面所生的草木,這裡指山的一小部分。

43.

其:在“如什麼何”前面加強反問語氣。

44.

長息:長嘆。

45.

汝心之固,固不可徹:你思想頑固,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徹,通達,這裡指改變。

46.

雖我之死:即使我死了。雖,即使。之,用在主謂之間,無實意。

47.

匱(kuì):竭盡的意思。

48.

苦:愁苦,這裡指擔心。

49.

亡(wú)以應:沒有話來回答。亡,通“無”。

50.

操蛇之神:神話中的山神,手裡拿著蛇,所以叫操蛇之神。操,持。

51.

懼其不已:怕他不停地幹下去。其,愚公。已,停止。

52.

帝:神話中的天帝。

53.

感其誠:被他的誠心所感動。感,被什麼感動。

54.

夸娥氏:神話中力氣很大的神。

55.

負:背。

56.

厝(cuò):同“措”,放置。

57.

朔東:就是朔方以東地區,指山西省的東部。

58.

雍:就是雍州,在現今陝西、甘肅省一帶地區。

59.

隴斷:即壟斷,山岡阻隔。“隴”通“壟”,高地。斷,隔絕。

白話譯文

太行、王屋兩座山,方圓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來在冀州南邊,黃河北岸的北邊。

北山下面有個名叫愚公的人,年紀快到90歲了,在山的正對面居住。他苦於山區北部的阻塞,出來進去都要繞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說:“我跟你們盡力挖平險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達漢水南岸,好嗎?”大家紛紛表示贊同。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憑你的力氣,連魁父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樣呢?再說,往哪兒擱挖下來的土和石頭?”眾人說:“把它扔到渤海的邊上,隱土的北邊。”於是愚公率領兒孫中能挑擔子的三個人上了山,鑿石頭,挖土,用箕畚運到渤海邊上。鄰居京城氏的寡婦有個孤兒,剛七八歲,蹦蹦跳跳地去幫助他。冬夏換季,才能往返一次。

河灣上的智叟譏笑愚公,阻止他幹這件事,說:“你簡直太愚蠢了!就憑你殘餘的歲月、剩下的力氣連山上的一棵草都動不了,又能把泥土石頭怎么樣呢?”北山愚公長嘆說:“你的心真頑固,頑固得沒法開竅,連孤兒寡婦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還有兒子在呀;兒子又生孫子,孫子又生兒子;兒子又有兒子,兒子又有孫子;子子孫孫無窮無盡,可是山卻不會增高加大,還怕挖不平嗎?”河曲智叟無話可答。

握著蛇的山神聽說了這件事,怕他沒完沒了地挖下去,向天帝報告了。天帝被愚公的誠心感動,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兩個兒子背走了那兩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東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從這時開始,冀州的南部直到漢水南岸,再也沒有高山阻隔了。

創作背景

戰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期,同時也是學術思想百家爭鳴的時期。寓言作為諸子散文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為了戰國諸子闡明各自的政治觀點、學術思想以及進行論辯的有力武器。

《列子》即是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所產生的寓言和神話故事集。此文即選自《列子·湯問》第五章,講述的是愚公不畏艱難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亦說明在當時生產力極不發達的條件下,人們只能幻想藉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來實現征服自然的願望。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主題思想

此文是一篇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其主題思想即恆道。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要持之以恆,才有可能成功。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信心和頑強毅力,說明了要克服困難就必須堅持不懈的道理,對人們有很大的啟發。

另外,這篇寓言亦有很重要的客觀意義。首先,它具有人定勝天的思想,在天人關係上,重人輕天的傾向十分鮮明。其次,愚公在批駁智叟時,關於山與人的關係的分析,實際上蘊含著進步的哲學思想,講的是在一定條件下事物之間的關係可以發生轉化的道理。

•藝術特色

(一)巧妙的情節安排

全文篇幅短小,然而卻寫得曲折多姿,波瀾起伏,加之行文緊湊,筆墨舒灑自如,令人讀後興味盎然。文章擺出了人和山的矛盾,寫愚公“聚室而謀”,全家人紛紛表示贊成,接著就該是行動起來一起移山,誰知愚公之妻獻疑,產生了波折,而所疑的都是移山中碰到的具體問題,這些具體問題不解決,那人和山的矛盾也就不能解決。經過討論,商量了辦法,出現了移山勞動的盛況,接著就該是苦戰不休,不料跳出來個智叟,形成了移山的阻礙,老愚公就和智叟展開了激烈的辯論,在辯論中揭示出寓言所包含的哲理思想,這樣既突顯了愚公精神的可貴,同時深化了作品的主題思想。

在一個僅有三百餘字的簡單的故事裡,將較多的矛盾集中起來描寫,能夠收到戲劇性的藝術效果,否則順流平坡地寫下去,還不只是索然寡味,更重要的是所要強調的內容得不到強調,不能使主題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而圓滿地表達出來。一般地講,從簡單中見複雜,在情節安排上並不容易,因此處理得不好,就會使人感到複雜中仍然顯得簡單。

《愚公移山》故事本身簡單,但由於在情節的處理上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從矛盾相繼出現的尖銳性上去顯示複雜性,這樣就增強了文章跌宕的氣勢,引人入勝。解決矛質,沒有簡單化,愚公說服其妻,不是以空話大話壓服,而是靠眾人拿出辦法;駁倒智叟,不是泛泛頂撞,而是據理而言。

(二)運用對比手法

為了突出愚公“挖山水止”的精神,強調矛盾可以互相轉化的哲理思想的正確,就以“子子孫孫無窮匱”與“山不加增”對比;為了表現移山時不畏艱險的氣概,激勵人們去掌握這一哲理思想,就以“年且九十”的愚公,“子孫荷擔者三夫”的家庭,“始齔”的助手,與“方七百里,高萬仞”的兩座大山對比;為了說明愚公並不愚,智叟並不智,顯示這一哲理思想所產生的威力,就以智叟的一開始的“笑而止之”與被駁後的“無以應”對比,等等,在對比中逐步完成了愚公藝術形象的塑造。

(三)生動的人物對話

愚公與智叟兩個人物思想主張的矛盾衝突,借人物語言作了透徹的表達。對話生動,畢肖聲口,符合個性的對白對於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文中愚公和智叟二人的對話,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智叟的“笑”,是對愚公移山不屑一顧的輕蔑情態;智叟的“止”,是對愚公移山不以為然而進行粗暴的干涉。這個自以為多智的老頭子,在他的眼裡,愚公能移山簡直是不可思議的事,所以脫口而出,給愚公潑冷水。智叟譏笑愚公笨拙,所持理由與愚公的妻子相同,便兩者態度迥異,一個是自視其高,加以阻撓,一個是提疑問,目的是為解決問題。智叟,智於其表,愚在其中,因此愚公對智叟的冷嘲熱諷,先報之以一聲長嘆,表示遺憾想不到智叟竟是這樣的木然無知,接著,針鋒相對地進行駁斥:“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出語尖銳犀利,畢露鋒瓦。這段話含有很大的思想空量,闡述了“有限”和“無限”的樸素的辯證關係,進一步表現了愚公迎難而上的精神。

名家點評

現代文學家、翻譯家金克木《金克木集·第4卷》:“《列子》講的道理是自然無為,矛盾無理,因為‘自然’不講道理,努力常是白費,結果往往和預料相反。這也就是說,‘勢’勝過了‘理’。著名的愚公移山故事,在《列子》里只是證明愚勝過智,神也怕人愚笨得挖山不止。‘力’起了作用,用的可是笨法子。結果也不過是神把山搬到別處去堵別人的大門而已。”

現代哲學史專家嚴北溟《列子譯註》:“‘愚公移山’原意在於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眼光,應像愚公那樣忘懷以造事,無心而為功。”

作者簡介

愚公移山[《列子·湯問》寓言小品文章] 愚公移山[《列子·湯問》寓言小品文章]

列子,原名列禦寇,中國戰國時期鄭國圃田(今河南省鄭州市)人。戰國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莊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其學本於黃帝、老子,主張清靜無為。著有《列子》。全書共載民間故事、寓言、神話傳說等134則,對後世哲學、文學、科技、宗教影響深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