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詞意義建構模式的建立所涉及的問題
1.經驗源自什麼?我們認為,經驗源自體驗,體驗可分為身體體驗和文化體驗。身體體驗指的是個體依靠身體的感覺器官對外部世界進行直接體驗,是直接經驗的來源;文化體驗,即個體通過諸如書籍、電視、教育等“文化”方式對外部世界進行間接體驗,是間接經驗的來源。
2.概念是如何產生的?概念的傳遞方式是什麼、方向是什麼?
我們認為,身體體驗和文化體驗協作產生經驗,接著,經驗進一步被概念化為相關的概念;
我們認為,概念傳遞的方式是基於心理層面的投射;
主體,即有生命有意識、能主動獲取外界概念的個體;詞,即無生命無意識、不能主動獲取外界概念的客體;我們認為,概念被主體獲取,接著,被主體投射至詞。
3.基於所獲之概念,主體如何檢索出相應的詞?
我們認為,心智中的概念同相應的詞具有某種聯繫,主體基於上述聯繫便能檢索出與之相似或相關(聯繫)的詞。因該過程表現出即時性,且發生時間極短,往往被忽略。
4.詞如何獲得意義?
我們認為,主體將體驗所獲之概念投射至詞,致使其產生意義。
5.意義的差異性在模式中如何體現?
我們認為,於模式中,不同的主體隸屬於不同的平行空間之中。不同的空間擁有不同的環境,不同的環境導致不同的體驗,不同的體驗造就不同的經驗,不同的經驗被概念化為不同的概念,不同的概念致使詞產生出不同的意義。
漢語詞的意義建構
主體首先通過文化體驗和身體體驗建立起相關經驗;接著,經驗被進一步概念化為相關概念;此處,筆者以為,概念非自發投射至詞,而是由主體將其獲取,繼而投射至詞的,且概念的投射將導致詞產生一個新意義。另外,本模式還指出,主體間可以進行概念的投射,即主體2對於概念的獲取方式是間接的。
如,“飛”原義項為“鳥類或蟲類等用翅膀在空中往來活動”,假使,一個人在體驗過“擁有機翼的航空器在空中的運動”(在當時,暫無表征詞)後,基於相似性,便會將其與“鳥類或蟲類等用翅膀在空中往來活動”進行聯繫,最後,主體便將這種擁有機翼的航空器在空中運動的相關經驗投射至表征概念“鳥類或蟲類等用翅膀在空中往來活動”的詞“飛”之中,致使“飛”擁有了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