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摘錄《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關於惲凍的介紹:
惲冰(清)女。字清於,號浩如,一號蘭陵女史,亦署南蘭女子。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毛鴻調妻。諸生鍾隆次女。珠(1771~1833年)族姑,國朝畫徵錄謂為壽平(1633~1690年)女,《閨秀正始集》已辨其非,《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武進志》《讀書輯略》《甌香館集》翁海注均謂為壽平曾孫女,聞見偶錄則以為族侄孫女。考宋元明清畫家年表引愛日金廬書畫續錄載冰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有《仿王若水(淵)花鳥圖》,時為壽平之卒前四年。又引陶風樓藏書畫目載三十年(1691年)作《花蝶圖》。究為何輩,備錄待考。善花果,得家法,芊綿蘊藉,用粉精純,作已輒題小詩。名著吳中。乾隆初尹繼善曾以其畫進呈高宗。子鳳朝、鳳梧、鳳儀均勻畫,孫女周尤能得其筆意。
分析一:
上引惲凍的介紹中,並無其生卒年的記載,所謂生於1771年卒於1833年,乃惲凍的族侄女惲珠的生卒年。
分析二:
乾隆十一年作《仿王若水花鳥圖》及乾隆十六年所作《花蝶圖》,已公認為真跡。《花蝶圖》為乾隆十六年即1751年所作,我們再假設1680年的《牡丹圖》也是真跡,兩畫相距71年。這幅傳世珍品,絕不是20歲的惲冰所能畫出,一般需30歲才能畫出這樣的傳世珍品。71年再加30年應該是101歲,這樣高齡的畫家清末以前從未出現過,如果真有101歲的畫家,史書必有記載。所以1680年的<牡丹圖>不可能是惲冰所作。
不需要再對《牡丹圖》的筆法、墨法、構圖、設色等進行分析,也無須研究是雙鉤填色或沒骨法,僅僅通過以上分析,就可以作出否定的結論。
惲冰簡介
現將有關資料摘錄如下:
《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第1071頁(略,見上文):
《中國書畫》第522~523頁:
當時受惲壽平親授的有馬元馭、范廷鎮、鄒顯吉、惲冰、張子畏等人。惲冰是南田(即惲壽平)的族曾孫女。字浩如,號蘭陵女史。傳沒骨法,清致雅麗,頗負時名。
《中國古代畫家辭典》第605頁:
惲冰,壽平族曾孫女,生卒年不詳。傳世作品有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作《仿王若水花鳥圖》《蒲塘秋色圖》軸和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作《紫藤月季圖》,現藏故宮博物院。藝術活動約於康熙年間。
疑點
從上述簡介可知,惲冰是清初著名畫家惲壽平(1633~1690年)的入室弟子,得其親傳,頗負時名。乾隆初大學士尹繼善曾以其畫進呈高宗。然有關她的事跡記載不多,而疑點不少。例如:(一)惲冰和惲壽平的親屬關係多種說不一,有的說是壽平女,有的說是壽平族侄孫女,有的說是壽平的曾孫女,有的說是壽平的族曾孫女。為什麼這么亂?為什麼輩分相差這么大?各自的根據是什麼?這些問題引起不少誤解和爭議。(二)沒有惲凍的生卒年記載,這是很不正常的。因為惲冰接觸的人很多,師兄弟馬元馭、范廷鎮、鄒顯吉、張子畏,親姐惲氏,親妹惲玉,族妹惲蘭溪,族兄弟惲毓秀、惲源、惲源景、惲源桂、惲源成,族侄女惲珠、惲懷英、惲懷娥,兒子鳳朝、鳳梧、鳳儀,孫女惲周等,都是惲氏家族的畫家,難道都不出來說一說她的生卒年嗎?掌握惲凍的生卒年,對研究、鑑定惲冰及其作品非常重要,否則會增加很多困難。(三)在《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惲冰條目中,康熙二十五年(後改為乾隆十一年)有惲冰《仿王若水花鳥圖》,康熙三十年(後改為乾隆十六年)作《花蝶圖》。這兩幅畫為什麼由康熙年改為乾隆年,向後推延60年?在《中國古代畫家辭典》惲冰辭條中仍然記載《仿王若水花鳥圖》作於康熙二十五年(並沒有改為乾隆十一年),《紫藤月秀圖》作於康熙二十八年,並記述惲凍的藝術活動約於康熙年間。兩部權威辭典,卻有兩種不同的記載,孰是孰非?(四)在《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惲冰辭條中記有“乾隆初尹繼善曾以其畫進呈高宗”,進呈的是當時的新作,還是傳世遺作?
疑點分析之一——家族關係
在分析之前,首先回憶一下在疑點中提出的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關係這么亂?二是輩分為什麼相差這么大?原因應是惲凍的兩幅畫造成的。在兩幅畫上並沒有標明是康熙某年或乾隆某年作,在《仿王若水花鳥圖》上標的是“丙寅”年,包含康熙二十五年,或乾隆十一年兩種可能。同樣《花蝶圖》也可以說是康熙三十年作,或乾隆十六年作,兩者相差一甲子,可以向後推延60年。時間向後推,當然輩分也要向後推,所以才出現了“壽平族侄孫女”“壽平曾孫女”“壽平族曾孫女”幾種說法。至於哪種對,哪種錯,還是都錯了,要具體分析研究才能確定。
1.《國朝畫徵錄》謂為壽平女,《閨秀正始集》已辨其非。雖然這種說法錯了,但最接近事實。《國朝畫徵錄》的作者張庚(1685~1760年)為同時代畫家,秀水(今浙江嘉興)人,與惲家關係密切,有著親戚套親戚的關係,所以對惲壽平、常州派、惲冰了解比較多,他提出的惲冰和惲壽平家族關係應該不會有大錯。從年齡上看,惲冰很像惲壽平的兒女輩,或壽平兒女對惲冰有平輩的親密稱呼(如稱姐或大姐),所以才造成“壽平女”這個錯誤。
2.《中國畫家人名大辭典》《武進志》《讀書輯略》《甌香館集》翁海注,均謂為壽平曾孫女。此說也不能成立。曾孫女是直系親屬,它受年齡限制。惲冰是惲壽平親授的入門弟子,惲壽平生於1633年,卒於1690年,享年57歲,並非高壽,不可能有一個得到自己親授的曾孫女。古代女子婚嫁年齡一般是16~18歲,超過20歲就是老姑娘了。如漢末古詩《孔雀東南飛》說“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十七為君婦”,說明當時女子17歲就結婚。男子結婚年齡一般是18~20歲,同詩有“縣令遣媒來,雲有第三郎,窈窈世無雙,年始十八九”。按20歲一代人的間隔計算,惲壽平生於1633年,經過20年即1653年左右生子,1673年左右生孫,1693年左右生曾孫女,即惲冰是惲壽平去世後三年才出生的,怎么可能得到惲壽平親傳呢?如果兒孫再晚婚、晚育或先生女後生男,那曾孫女的出生年代就更向後延了。因此,曾孫女之說應該否定。
3.關於族侄孫女、族曾孫女兩種說法就複雜多了,因為不是直系親屬,年齡上無法判斷,若以輩分說,一個8歲的孩子可以有60歲的族孫,一點都不奇怪。這給分析增加很大困難。辦法有兩個,一是產生高輩分的根源是惲凍的兩幅畫,由康熙改為乾隆引起的,那么,如果能證明確係康熙年所作,否定乾隆年說,由此引起的高輩分也就被否定了;二是重新尋找證據,證明這些說法是錯誤的。
從惲冰或惲壽平的資料里,找不到兩者的家庭關係,只好轉向外圍,轉向她的親友。在眾多親友中只有惲珠最具價值,它清楚地表明了惲壽平、惲冰和惲珠三者的關係。
惲珠(1771~1833年),字星聯,號瑜浦,一作珍浦,晚號蓉湖散人或蓉湖道人,自稱陵女史,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壽平族孫女,完顏廷路妻。工織繡,尤精繪事,受筆法於族姑清於(冰),深得家法,卒年六十三(錄自《中國美術家人名辭典》第1071)。
從上述資料可以看到一個新關係,惲冰是壽平的族侄女。這個新關係直接否定了“曾孫女”“族侄孫女”“族曾孫女”的說法。
疑點分析之二、三——生卒年推論、兩幅畫推論
先推論惲凍的生年。惲冰有一幅傳世作品,那就是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所作《仿王若水花鳥圖》。這幅作品至今已經傳世300多年了,畫家如果沒有深厚的功力、豐富的經驗和閱歷是畫不出來的,絕不會是十幾歲女孩所能為,至少要25歲以上。我們暫且定為25歲,1686年減25年,惲冰當生於1661年。關於卒年,原則上不應超過《國朝畫徵錄》作者張庚的卒年(1760年),否則不會有“壽平女”的記載。如果惲冰生於1661年,距1760年整整100年,惲冰不可能壽達100歲。古人有雲“人活七十古來稀”,我們暫定75歲,即假定惲冰卒於1736年,也應該是高齡女畫家了。
由此假設惲冰為生於1661年,卒於1736年,享年75歲。年齡對比,惲冰比惲壽平小28歲,說是壽平女也不為過。惲冰生年比張庚(1685年)大24歲,卒年比張庚(1760年)早24年,所以張庚可以在惲冰卒後寫她的傳記。這樣,幾方面都符合邏輯。
另一種推論,假設惲凍的兩幅畫是乾隆年間所作,她的《仿王若水花鳥圖》作於乾隆十一年(1746年),那么,應該從惲壽平卒年和惲冰有多大年紀分析看。惲冰受到惲壽平親授,惲壽平去世時(1690年)應該得到真傳,那么,她最小也應該在15歲以上。我們暫定為18歲,即惲冰生於1672年,距乾隆十一年(1746年)為74年,距《花蝶圖》乾隆十六年(1751年)為79年,距《牡丹玉蘭圖》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為86年,這就出現問題了。首先,惲冰若13歲即作畫,18歲出師,為什麼74歲以前沒有作品傳世?為什麼作品都集中在七八十歲?另外,惲冰確定活了80多歲嗎?顯然矛盾重重。因此,惲凍的生卒年以前者較為合理;惲凍的兩幅畫應為康熙年間所作。
疑點分析之四——論尹繼善進畫
這可從兩方面進行分析。首先,乾隆繼位後,面對的是鄂爾泰(1680~1745年)(軍機大臣總理朝政)與張廷玉(1672~1755年)(軍機大臣大學士)的朋黨之爭;同時中央政權對廣西、貴州、雲南、四川、湖南等少數民族地區的統治還不穩固,鬥爭還在繼續,天下並不太平,所以乾隆帝高宗尚無暇醉心於書畫。
再說尹繼善(1696~1771年)。其為雍正進士,七年(1729年)任江蘇巡撫;九年署兩江總督,對河工、漕務、政事、兵制皆有建樹,清查官吏侵蝕錢糧472萬兩,並令眾犯官供認退賠。十一年調雲、貴、廣西總督,鎮壓雲南思茅土司滋事,加強了對黔桂苗族的統治。乾隆間,回任兩江總督,時黃河泛濫,他親往勘察,並制訂治理方案,實施後,頗有成效。二十九年擢升大學士,歷任封疆30餘年,政績顯著。(摘錄自《中國歷代名人辭典》第471頁)從尹繼善的生平看,他為封疆大吏30多年,勤於政務,政績顯著,還是個清官。乾隆間雖任兩江總督,但忙於河務,所以乾隆初進畫之說缺少證據。即便有此事,所進之畫恐怕也是惲冰卒後的傳世之作。
結論:
1.惲冰是惲壽平的族侄女。
2.兩幅畫應該是康熙年間所作。
3.惲凍的生卒年約是1661~1736年左右。
4.有關“乾隆初尹繼善以其畫進呈高宗”缺少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