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惡律儀之得與舍,依俱舍論卷十四、卷十五之意,若住律儀,由勝煩惱而作殺縛等諸不善業,由此便發不善無表;若住不律儀,由淳淨信而作禮佛等諸勝善業,由此亦發諸善無表。又由作、誓二者,能得惡律儀,「作」即生於不律儀之家,於作殺生等事時即發得惡戒;「誓」即非生於不律儀之家,但為生活之故,立誓殺生以資養活,由此發得惡戒。舍戒則有三緣,即由死亡(所依之身已舍,能依之惡戒隨之亦舍)、由得戒(善惡二戒不能俱起,得別解脫戒或靜慮律儀時,增盛之勢力強大,故能舍惡戒)、由二形生(即男子生為女形,女子生為男形)。另據大方便佛報恩經卷六載,死者欲愛盡時、受律儀戒時、受三歸依時,於此三時舍惡律儀戒。〔瑜伽師地論卷九、順正理論卷三十六、四分律刪繁補闕行事鈔卷中一、俱舍論光記卷十四〕
相關詞條
-
十二惡律儀
《大方便報佛恩經》十二惡律儀者:一者屠兒,二者魁膾,三者養豬,四者養雞,五者捕魚,六者獵師,七者網鳥,八者捕蟒,九者咒龍,十者獄吏,十一者作賊,十二者王...
解釋 出處 -
三種律儀
別解脫律儀、靜慮律儀、無漏律儀。 別解脫律儀之別解脫是戒法的別名,戒所以各別解除身口意之惡,如受五戒八戒等戒法,能生身內的善無表色,合於律儀,故名別解脫...
-
律儀戒
佛陀所制定的各種戒律,稱為律儀戒。這些戒律是要防止我們做各種壞事,既是防非止惡的戒法。五戒、十戒、比丘戒、比丘尼戒、菩薩戒等,戒稱為律儀戒。
律儀戒 相關條目 -
沙彌律儀
梵語沙彌,此雲息慈,謂息惡行慈,息世染而慈濟眾生也。亦云勤策,亦云求寂。律儀者,十戒律諸(二十四種)威儀也。沙彌律儀,是比丘戒之根,是菩薩戒之源,初發心...
簡要 原文欣賞 -
靜慮律儀
靜慮律儀是佛學術語,指色纏戒,即色界之戒。
-
非律儀非不律儀
佛學術語,三種無表色之一。 謂律儀即非善戒,不律儀即非惡戒之非戒律的善惡之無表色也。 見無表色條。
-
七善律儀
‘七不善律儀’之對稱。略稱七律儀。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等七種戒律。
簡述 相關條目 -
沙彌尼律儀
梵語沙彌尼。此翻息慈女。謂息惡行慈。息世染而慈濟眾生也。亦云勤□女。亦云求寂女。律儀者。十戒律諸(二十二種)威儀也。 沙彌尼律儀是女人剃髮學佛修行證道的...
要略 正文 -
七不善律儀
簡介 即指殺生、偷盜、邪淫、妄語、兩舌、惡口、綺語等不律儀之七種惡戒。反之,為七善律儀。此七不善律儀各配以上、中、下三品之心,而有二十一種...。[成實論卷八、大乘義章卷七](參閱‘七善律儀’109)相關條目宗教 佛教 ...
簡介 相關條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