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惠約
惠約出生在一個世代為官的世族大家。八世祖樓峻是三國東吳散騎常侍。樓峻的兒子樓陟,任宣威將軍。樓陟的兒子樓胤,任康樂縣令。自樓胤的兒子樓豐,到靈璨的父親,都任郡守屬員。靈璨幼年喜歡用磚塊疊成高高的法座,用沙石堆砌成佛塔的形狀玩耍。7歲上學,始習《論語》、《孝經》等經典史籍。
靈璨的叔叔喜歡打獵,常常把捕獲的野獸放在門前屠宰。鄰里小朋友都愛在一旁圍觀,惟獨靈璨總是躲開,不忍觀看,也不肯吃野獸的肉。家裡人向鄰家取來魚肉,說明魚是水裡養的,不是叔叔捕獵的,他同樣不肯吃,還說:“水中岸上,痛苦是一樣的。”後來,他見桑蠶作繭而死,便不肯再穿絲綢衣裳。樓家向來祟仰黃老道學。靈璨8歲時,有一天,一個雲遊四方的和尚上門討水喝,靈璨高高興興地取水給他。和尚喝完水,手指東方對靈璨說:“你可以去剡中學習佛法。”靈璨不知剡中在什麼地方,就進門把和尚的話告訴父母。父母驚奇,出門尋找和尚,已不見和尚的蹤影。小靈璨要去剡中求佛。父母說:“剡縣離家很遠,有200多里路。”因他年紀太小,不允許他出家。待到靈璨12歲,父母就送他去剡縣寺院裡學習佛法,並供給生活所需。靈璨在剡縣六年,游遍各個寺院,苦讀佛經,受到當地僧俗的敬重,稱他為“少理妙達”的樓居士。17歲時回家勸叔父不要再打獵,叔父毀掉獵具。據傳,一次靈璨進縣城,競有十餘頭山鹿隨行。
佛門領袖
南朝末明帝泰始四年(468),靈璨在上虞縣東山寺落髮出家,拜惠靜和尚為師,取法號惠約。惠靜法師是吳興餘杭人,俗姓邵,秣陵南林寺業法師高徒。他著有命源佛性論,是南朝劉宋間的名僧。惠靜法師後來又攜惠約去山陰天柱寺、梵居寺和西台寺。惠約隨師求學,博覽經書,深受師父賞識。惠靜晚年對他說:“振興佛教的重任,你不 承擔還有誰呢?”惠靜死後,惠約回到天柱寺。他在那裡潛心研究大品諸經,聲名逐漸大起來,成為遠近聞名的法師。
齊朝竟陵文宣王坐鎮會稽時,慕惠約法師的名望,就請他到王府講經。名僧智秀法師等見王爺對惠約特別敬重,心中不悅。王爺說:“你們不要因為他年輕就看輕他,他今天是法師,日後會成為佛門領袖的。”
齊朝中書侍郎周顒出任剡縣縣令時,常去拜見法師。周顒升官後,在南京鐘山建造草堂寺,請惠約法師任住持,此寺又名山茨屈知寺。周顒高興地說:“惠約來到山茨,草堂寺將名聞天下。”
齊朝太宰(一說司空)文簡公褚淵曾請惠約法師去講淨名經和勝置經。有一次褚淵生病,正在午睡,夢見有位梵僧前來告訴他菩薩降臨。醒來後不久,見了惠約,兩人相對而坐,褚淵的病竟在不知不覺中好轉。惠約受到褚家的敬重。褚淵當尚書令後,就請惠約法師住在他府中。
齊朝尚書左僕射琅琊王儉也祟信佛法。褚淵去世後,請惠約法師住到他的府中,聽惠約講法華大品。王儉改任丹陽尹,又帶惠約法師同去丹陽。
齊朝著名文學家沈約,吳興人,對法師非常敬重。齊隆昌元年(494),沈約出任東陽郡太守。恰逢惠約法師要回故鄉為父母修墳,就一起乘船南行。到烏傷後,沈約贈送惠約法師許多錢財,幫助他修好祖墳,然後同游金華山。金華山道士丁德靜剛被毒蛇咬死,長山縣令徐伯超請惠約除妖,法師欣然住進道觀。惠約法師在那裡住了一年多,辟穀靜修,只吃麻棗為生。後來沈約改任他職,惠約法師也就回到草堂寺。梁武帝天監元年(502),沈約因助梁武帝開國有功,升任尚書左僕射,就請惠約法師住進官府,歷時11年,直到天監十一年(512)沈約改任丹陽尹後,他才回到草堂寺。
惠約法師長期與朝廷命官、帝王將相交往頻繁,養在官府中數十年。因此有人議論:“既然出家為僧,為什麼還以游朱門作貴寵為樂事?”惠約辯稱:“貧道意樂便往,不知物議也。”
收徒梁武帝
梁武帝崇佛,常把惠約法師請進宮去,同他在後堂晝夜長談。梁武帝提出進佛門受菩薩戒,選擇高僧做師父,當時各地名僧雲集京都,梁武帝獨選惠約法師。天監十八年(519)四月八日,梁武帝在華光(一說等覺)殿設無遮大會,修八關齋,受菩薩戒。當天,僧俗雲集,有十萬多人,香花伎樂,佛事盛況空前。惠約法師書寫“願皇成佛”四字而導。受戒完畢,梁武帝向惠約法師執弟子禮,然後並排坐,並要臣下尊稱法師為智者。那時,在梁武帝的帶動下,朝野士庶,舉國臣民,都祟信佛教。
梁大中通四年(532),惠約法師夢見家鄉舊宅全部變成朱門白壁。醒來感悟,應舍宅為寺。於是奏請皇上在故居置本生寺,意思是生我養我之地。梁武帝下記改竹山里為智者里。大同元年(535)九月,惠約法師生病躺在床上,夢見佛國四部大眾,舉著旗幡來迎接他,知道自己法緣已盡。又夢見一老翁披頭散髮,手執錫杖要見他。他知道,這位老翁就是著名的寶志和尚。九月十六日皇帝派舍人徐儼到寺探望。當晚,惠約法師入滅,享年84歲。死後,皇帝和百官都來治喪。梁武帝下沼,葬法師於獨龍山,與寶志和尚墓相鄰。並在烏傷縣本生寺內建墓、樹碑,碑文由國子祭酒蕭子云撰寫。又在京都草堂寺樹碑,碑文由度支使王筠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