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壩

據地方志記載,清光緒24年(1898)龍巖適中永和村最早發現鼠疫,死1人;光緒27年(1901)龍巖鼠疫大流行,首例患者是蔣邦村(今紅坊下洋村)一楊姓村民。 當時在岩的國民黨駐軍“綏靖第二區司令部”李默庵屬下的旅長尤其伍,也因患腺鼠疫身亡,遂引起當局高度重視,便向國民黨南京政府衛生署告急。 不久,南京衛生署署長劉瑞恆親自到岩視察,在李默庵司令的主持下,擴大和加強了防疫組織,開展滅鼠滅蚤等民眾性衛生活動,並積極主持重修西門外的“碧潭陂”,更名為惠民壩。

據地方志記載,清光緒24年(1898)龍巖適中永和村最早發現鼠疫,死1人;光緒27年(1901)龍巖鼠疫大流行,首例患者是蔣邦村(今紅坊下洋村)一楊姓村民。當時由於缺乏科學知識,又無條件進行防治,疫情無法控制,致使持續蔓延。
民國24年(1935)夏秋之際,釀成龍巖城區鼠疫大流行,殃及城郊蘇溪、西安、溪南、平寨、西陳、湖邦和適中等地,死亡人數達300多人,有一家死10人者,此事轟動全國,上下震驚。
當時在岩的國民黨駐軍“綏靖第二區司令部”李默庵屬下的旅長尤其伍,也因患腺鼠疫身亡,遂引起當局高度重視,便向國民黨南京政府衛生署告急。此時岩城醫生連凌霜有一架顯微鏡,他及時製作鼠疫桿菌標本多片,附寄南京作證。南京方面獲悉後,派廈門海港檢疫所醫師紀乃文及助手郭某來岩,不料郭某來岩6天后也患肺鼠疫身亡。紀醫師在龍巖各界配合下組成“龍巖防疫委員會”立即開展防疫工作。而後南京方面又派出以楊永年為首的一批醫務人員,主持有關防疫的技術工作。不久,南京衛生署署長劉瑞恆親自到岩視察,在李默庵司令的主持下,擴大和加強了防疫組織,開展滅鼠滅蚤等民眾性衛生活動,並積極主持重修西門外的“碧潭陂”,更名為惠民壩。該陂位於城西西溪橋下,攔截龍津河碧潭之水修築陂壩,為明萬曆9年(1581)知縣曹胤儒主修,名碧潭陂,渠名秀水溝。由於年久失修,有溝無水,淤泥滿溝垃圾成堆,死腐動物亂丟溝中,蚊蠅孳生,致使城區衛生狀況嚴重惡化、最終導致特大鼠疫。國民黨當局認識到重修碧潭陂已刻不容緩,由李默庵等主持建陂並親自到工地督修,命令所屬軍隊參加,發動民眾出錢出力,萬眾一心興修水利,故能在短期內建成惠民壩,同時全線清理疏通了秀水溝,更名惠民渠,重新引龍津河水,由西溪橋(後為惠民橋)下流入城西門、南門,經舊縣公署書院泮池,至東門外車頭嶺,轉入平寨坊後田(今社興、東新)直下東宮,然後注入龍川河。
惠民壩的建成,是岩人一大福音。其一,清潔的渠水奔流不息,使岩城街道兩旁的下水道淤泥穢物絕跡,市民們有了洗濯的好場所,極大地改善了城區的衛生狀況,從此蔓延傳播達30多年的龍巖大鼠疫得到有效控制,此後從未有人感染過;其二,惠民渠全長10餘里,沿途可灌溉農田數百畝,使原來的旱地變成了水田,自1935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的近60年期間,這些水田都是城關糧菜高產基地,有效地增加農民收入,曾為社會作出貢獻;此外,還為城內數家水車磨坊提供動力。
建國後人民政府十分重視興修水利,上世紀八十年代投巨資整修惠民壩,並在市區建成惠民壩至西興橋等地的防洪堤,均高5米多,總長3.8公里;1983年一場特大洪水衝垮惠民壩,龍巖市政府及時集資(其中有華僑投資)重修,建成一座現代化的四跨連拱壩,並設有調節水位的啟用閘,又在壩上建一座3.5米寬的鋼筋混凝土橋(即惠民橋),直到上世紀末,因城市防洪泄洪需要和城區已完善自來水供應系統等原因,惠民壩已完成歷史使命,但惠民橋至今仍在通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