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縣博物館

惠東縣博物館

惠東縣博物館坐落於惠東縣縣城平山鎮廣汕路(國道324線)側,背倚七寮山,面臨南湖畔。郵編:516300惠東縣博物館於1984年3月成立。隸屬惠東縣文化局。

館舍介紹

該館於1986年動工興建新館舍,1989年10月竣工,占地5385平方米,建築面積1200平方米。有展覽樓、辦公室樓、文物庫房等,主體建築展覽樓為“E”字型布局,分四個展廳,牆面貼綠黃色玻璃馬賽克,橙黃色琉璃瓦、水磨地板。為一座仿清園林式建築。

展廳館藏

該館第一展廳陳列有歷史文物180件,介紹新石器時代至明清各個時代的遺物。展品有石器、陶器、瓷器、青銅器、鐵器、玉器等,其中有本縣出土的石錛、石斧等石器、廣東罕見的春秋時期飾菱紋的青銅戈、漢代陶瓿、明窯瓷器、宋代窯藏方孔錢幣、還有果核雕百猴等雕刻、工藝美術品、清代名家書畫。
第二展廳陳列革命文物110件。惠東是大革命時期的紅色根據地之一。早在1922年,農民運動領袖彭湃親臨惠東點燃了農運的星星之火,當年就成立了水口鄉農民協會;1923年春成立了高潭區農民協會,建立了農民自衛軍;1927年,中共東江特別委員會、東江革命委員會在惠東中洞辦公;南昌起義部隊南下到達中洞改編為紅二師;1927年11月成立了高潭區蘇維埃政府。文物普查中,徵集到1922年彭湃到惠東活動時留下3寸全身照片、1923年高潭區農會(犁頭)旗、農會證章、布告、1927年中洞紅軍兵工廠修造的槍械、中洞紅軍醫院醫療器械、中洞東江特別委員會印刷廠鉛字粒、南昌起義部隊的美最時馬燈、高潭區蘇維埃政府長城、大印等一大批珍貴革命文物;此外,還徵集到一張大革命時期由蔣介石、汪精衛簽發的國民革命軍東征軍總指揮部頒發的布告。
第三展廳陳列有民俗文物60件,簡略介紹地方性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民俗民風的起源、演變和發展過程。
第四展廳舉辦臨時展覽,曾舉辦《赤子情展覽》、《惠東縣建設成果展覽》、啟功等當代部分名家的書法作品展覽。
該館現有藏品860件,古錢幣9800枚。編寫《惠東縣文物志》、《惠東文博》。

發現古蹟

惠東縣博物館工作人員在縣城與大嶺鎮陳塘村之間發現一條古道,據推算,這條古道建於清道光年間或道光年以前,當地人稱之為“將軍道”。
建於清道光年間或以前
據惠東縣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將軍道”殘留部分在惠東縣城黃排村至大嶺陳塘
村之間,全長大約4公里。根據傳說,“將軍道”應該起於惠東縣城黃排橋附近的一座“五福橋” 該橋在上世紀90年代城市開發中被填埋 ,跨過大嶺鎮阿姨嶺,一直通到稔山鎮,全長至少在10公里以上。“將軍道”準確建設時間暫時無法考證。惠東縣博物館館長吳旭輝說,根據目前發現的一些石碑記載和當地老人記憶推算,“將軍道”應建於道光年間或道光年以前。在陳塘村的龍華寺,有一根屋樑清晰地留有“道光十三年重修”的字樣。據陳塘村68歲村民周彬球說,他青年時看過萬緣祠和龍華寺的建設碑記 這些石碑均在“文革”中被毀 ,裡面記載,這兩座古建築建於同時代。照這樣推算,“將軍道”至少建於清道光年間(1821至1850年) 。
將軍渡”古橋保存完好
在陳塘村姨嶺 現易名為如嶺 村民小組“將軍道”上,有一座被稱為“將軍渡”的橋樑。對於這座橋樑,當地人至今仍流傳這樣一個說法:這座橋剛建好不久,一位將軍騎馬經過這裡,聽說橋還沒有“開光”(大意為剪彩 ,便在橋頭先用箭向橋射過去,然後才騎著馬走過橋樑。不久,這位將軍的眼睛瞎了一隻,“將軍渡”之名由此而來。當地村民說,“將軍道”可能也由此得名。經博物館工作人員測量,“將軍渡”高5.05米,長22.6米,寬2.33米。關於這座橋,姨嶺村民小組村民周立平回憶說,他少年時經常來玩,當時橋的東面還有一座很大的涼亭,靠近姨嶺村民小組的一側有一塊碑,碑上有這座橋的建設時間、什麼人捐建等方面的記載,後來涼亭和橋碑均遭嚴重損毀,因此關於這座橋的具體情況便留下一個謎。

開放時間

星期三、五、日、 三天。
上午9:00—16:00 為開放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