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九龍峰

惠東九龍峰

九龍峰位於惠東縣城平山鎮東14公里處。相傳有九條龍飛到惠東境內的山脊盤踞。以後,人們稱這九條龍型形狀的山脊為“九龍峰”。九龍峰主峰海拔563米,挺拔如筆尖,又稱“尖筆峰”,上有譚公祖廟,惠州人熟稱“尖筆庵“。山中古木參天,樹蔭蔽日,幽谷溪流,泉清水碧,具秀、清、逸、媚、幽之長。為蓮花山脈山水風貌的精華,加之廟亭其間,更顯迷人景色,古往今來,不知多少遊客到此駐足觀光,燒香問卦,尋幽探勝,流連忘返,主要名勝古蹟有:譚公祖廟、文昌宮、志蔭亭、下棋亭、通龍寺等。

發展歷史

惠東九龍峰 惠東九龍峰

九龍峰位於惠東縣城平山鎮東14公里處。相傳有九條龍飛到惠東境內的山脊盤踞。傳說600多年前,譚公童年常在此放牧,後得道成仙。他法術無邊,能“伏龍馴虎”、“呼風喚雨”,為民眾造福,受人敬仰。後人為紀念他而建造廟亭。

主要景點

譚公得道亭

得道亭,是九龍峰第一座最具古建築風格的廟亭。它坐東南向西北,後倚一叢大石,西北面有一條小石溪渡過。此亭道光甲午年(1834)重修,民國期間的1912~1930年以及1984—1991年間多次修葺,但古韻猶存。亭正方形,邊長5.4米,單檐歇山頂,青色琉璃瓦上蓋,亭頂分別由六支四方石柱和八角石柱支撐,正檐兩側有花鳥屏風,精工雕刻。後壁有一個大落地圓窗,中間豎著“譚公得道古蹟”陰刻石碑一方,(原碑已斷,現見到的是後來仿製的,碑高178厘米,寬34厘米。)亭的楹聯是“道協天人早歲乘龍從此去,情深桑梓今朝跨鶴定歸來”。

龍峰祖廟門匾

龍峰祖廟,建於明宣德九年(1434),即譚公仙逝後的85年,乃“仙靈之窟宅也”。它本應稱為“譚公祖廟”,因最初是“佛道合一”(譚公與觀音同殿),故一直稱曰“龍峰祖廟”。此廟建在九龍峰山腰,坐南向北偏東21度,頭枕尖筆峰,兩旁是微微隆起之山埂,右側有一股清泉流下,腹部有一泓清水,面向平坦富饒的“譚公洞”,遠處隱約可見雙陂河和西枝江,故被稱為“風水寶地”。站在廟前舉目眺望,無限風光盡收眼底。

據《增修九龍峰譚公庵碑記》稱“乾隆已未(1739年)……增修祠宇,以上堂供觀音,而奉真人(譚公)於正殿”。即“仙佛同庵”。道光癸未年仲秋至甲申年冬(1823~1824),“分仙佛為二庵”,“建觀音庵于山左顏,曰龍通寺”。

龍峰祖廟

長方形結體,面向五開間,二進深,寬23.65米,深21.4米,建築面積506平方米,中間有大天井,兩旁各有廊和小天井。硬山頂抬梁式架構,用青磚、琉璃瓦、大麻石建造。抬梁和檐棟雕龍畫鳳,刻、塑兼用,景物栩栩如生,襯以具有古典傳說之壁畫,顯示出中華民族燦爛的古代文化。廟的正門對聯是:“聲動虎蛇龜盡伏,功施風雨露無偏”,這是民間對譚公崇拜心理的形象寫照。廟前有一對別具形態的石獅,一雄一雌,它造型逼真,顯得既威嚴又和藹。

文昌宮

文昌宮,位於九龍峰祖廟南側,依山勢分兩級建造,級差3.1米,坐南向北偏西5度,硬山頂,抬梁式構架,三開間,二進深,面寬8.1米,總深16.5米,建築面積134平方米。建於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1984年作過大修,除保持原來的建築格調外,增加了一些牆塑壁畫,使祈求文化昌盛的氣氛更加濃烈。其右側的“禮門”對聯是:“彩筆昔曾乾氣象,人文從此際風雲”。

文昌宮,按傳統慣例奉祀的主神是“文昌帝君”,而這裡卻安放著孔子塑像,左側擺放歷代尊孔聖賢孟軻、顏淵、曾參、程顥、朱熹的塑像,一派儒家特色。右側置“魁星點斗”塑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