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塗嶺蟻山遺址

1987年11月,在惠安縣塗嶺鎮(今屬泉港區)東1.5公里蘆朴村東北400多米處的蟻山(又名行山、艾山)頂上南北坡,發現一處商周時期文化遺址。

1987年11月,在惠安縣塗嶺鎮(今屬泉港區)東1.5公里蘆朴村東北400多米處的蟻山(又名行山、艾山)頂上南北坡,發現一處商周時期文化遺址。

蟻山海拔161米,與前黃鎮北境的古縣村接壤。在南坡20平方米、北坡200平方米範圍內的表層及土層中,集中或散存著大量陶器殘片。

根據林聿亮、林公務《福建惠安塗嶺新發現的古文化遺址》(《考古》1990年第2期)報告和陳國強、葉文程、吳綿吉主編《閩台考古》(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年8月)等資料:

蟻山周圍山丘連錦,是一處花崗岩丘陵地帶,由於多年來開採石料,致使山上文化層堆積遭受嚴重破壞,加上常年的水土流失,所以山坡中、下部的文化遺物已蕩然無存,只在山頂才見到亂石之中有多處小面積貝殼堆積,個別地段有厚約30—40厘米的堆積層,但不見成片堆積。貝殼堆積分布範圍東西長約80米,南北寬約50米。

蟻山採集的遺物大部分為陶器,有陶紡輪1件、陶豆1件(殘)、陶片200餘件。

“陶器有粗砂陶、細砂陶和泥質陶三種,其中細砂陶較多,約占總數的60%,粗砂陶次之,泥質陶較少。”這些陶器的質地較粗糙,粗砂陶質多鬆散易剝落。陶器的顏色以灰色居多,其次是紅色陶。

陶器製作以手工製作為主,加以慢輪修整,“多數夾砂陶器內腹部凹凸不平,手制痕跡明顯;而且口沿部多輪修而成。泥質陶多為輪制。”

陶片可辨器形有多種罐、尊、釜、缽、杯等。其中罐20件,有長頸罐、短頸罐、雙耳小罐3種;尊9件,分為敞口尊、高領尊2種;釜4件,缽、杯各1件。

紋飾比較繁雜,有粗繩紋、梯格紋、弦紋、方格紋、編織紋、葉脈紋以及刻劃斜條紋等,“個別器物還在唇、頸、腹部飾紅衣寬頻狀和點狀紅彩。”紋飾多拍印而成,也有個別器物飾刻劃紋。

遺物中石器僅3件石錛(其中殘2件),1件身、刃磨製較為粗糙,2件渾身磨光。

將目前蟻山遺址等處出土的陶器,與本省新石器時代晚期曇石山中、下層文化遺存和青銅文化的代表黃土侖等出土的陶器相比較,發現它們之間既有區別又有聯繫。

蟻山出土的文物皆為軟陶,以細砂陶為主,這些陶器的陶土大都未經淘洗,質地比較粗糙,粗砂陶的陶質多鬆散易剝落。曇石山中、下層也沒有發現硬陶,都是砂質陶、泥質陶,泥質陶都經人工淘洗,質地細膩,而陶器多經磨光,有的打磨得十分光潤。蟻山陶器的製作與曇石山中、下層一樣都以手制為主,部分器物的口沿用慢輪加以修整。在顏色上都以灰色陶為主。蟻山出土的個別器物還在唇、頸、腹部飾有帶狀、點狀的紅彩。曇石中中層也有少量陶器施紅彩,紋樣多為條紋、寬頻紋,卵點紋等,兩者在這一點上極為相似。從器類方面看,蟻山以罐為主,罐,釜這類器皿在曇石山遺存中也是很普遍的,不同的是蟻山遺存中還有一定數量的尊。尊是青銅文化時代較為普遍的器皿。在閩侯黃土侖遺址、溪頭遺址上層、莊邊山遺址上層,這些青銅文化遺存中,尊為主要器形。另外在蟻山出土的個別器物上飾有弦紋、方格紋,這也具有青銅文化的特徵。

從總體上看,蟻山遺存在很大程度上與曇石山中、下層遺存相似,它的年代應與曇石山中、下層遺存相近,都屬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但是從蟻山遺存存在的少量青銅時代特點看,蟻山遺存已經開始向青銅時代過渡。在位於蟻山之南200米的果合山也採集到零星陶片,其中有一件陶器為帶鋬硬陶折肩罐,細砂灰硬陶,腹飾細方絡紋。在惠安東南部的崇武、塗寨等地也發現類似的印紋硬陶片。印紋硬陶片是福建青銅文化的主要特徵,應該說它們是在蟻山新石器陶器製作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蟻山遺址的大量貝殼堆積,以及陶器上用貝殼印出的種種貝印紋,可以推測採集、漁獵是蟻山人生活的主要來源。從蟻山遺址出土的石器不多,而且遺址位於小山丘上、地理環境狹小等情況看,蟻山人農業生產在生產生活中僅居於從屬地位,尚未脫離原始社會範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