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簡介
《悲劇的誕生導讀》的主要目的不在於對悲劇進行純理論的探討。而是從人生哲學的角度探討了悲劇與人生的關係,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尼採用“悲劇”來代表人類最深沉的命運,他的酒神精神。他的音樂精神,在冥冥之中指引著人類自身命運的超越!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悲劇的誕生導讀》由著名學者周國平作序推薦。有統計表明:少年時期是否接觸過經典,關係到人的一生。最好的禮物就是為孩子種下一棵知識樹。 別怕,《悲劇的誕生導讀》是一讀就懂的經典! 《悲劇的誕生導讀》是德國現代哲學家尼采第一部較為系統的美學和哲學著作。作者從人生哲學的角度探討了悲劇與人生的關係,提倡一種審美的人生態度,建立起一種悲劇人生觀。
作者簡介
作者:(德國)尼采 合著者:朵漁
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Friedfich Wilhelm Nietzsche)
生卒年月:1844.10.15—1900.8.25
國籍:德國(昔魯士統一德國後,尼采宣布放棄昔魯士國籍,成為一個沒有國籍的人) 。
圖書目錄
一、尼采是誰?
“小牧師”
“偽戰士”
“漫遊者”
“超人”
“在世紀的轉折點上”
二、相遇與超越
作為教育者的叔本華和華格納
知識與學術準備
“悲劇之書”是一部什麼樣的書
三、精彩導讀
酒神與日神
悲劇的誕生
悲劇的消亡
音樂精神與悲劇的再生
向希臘人學習
一切都弄錯了嗎?
四、大家跟帖
五、拓展閱讀
古希臘悲劇
希臘神話中的酒神和日神
蘇格拉底和柏拉圖
叔本與華格納
尼採在中國
文摘
1867年10月,23歲的尼采應徵入伍,作為炮兵部隊的新兵在瑙姆堡服兵役。尼采是近視眼,又是寡婦的獨子,本可免於服役,但敬佩俾斯麥、自視為“狂熱的普魯士人”的尼采認為,即便是哲學家也要去當兵。1868年3月,當兵不久的尼採在行軍中從馬上重重摔下,肋骨受傷。因此退役,回萊比錫繼續學習。這年11月,尼採在布洛克豪斯的家中認識了音樂家理察?華格納,這在尼采的生命里,注定是一次影響深遠的相遇。
1869年2月,儘管尼采沒有獲得博士學位,也沒有通過教授資格考試,但由於導師李切爾的力薦,尼采被聘為巴塞爾大學副教授。李切爾說:“39年來,我親眼目睹了這么多的年輕人成長起來,但我還從未見到有一個年輕人像這位尼采一樣如此早熟,而且這樣年輕就已經如此成熟……如果上帝保佑他長壽,我可預言他將來會成為第一流的德國語言學家。他今年24歲,體格健壯,精力充沛,身體健康,身心都很頑強……他是萊比錫這裡整個青年語言學家圈子裡的寵兒……您會說,我這是在描述某種奇蹟。是的,他就是個奇蹟,同時既可愛又謙虛。”李切爾第一個向世間預言了尼采是位天才,但他對尼采的健康狀況的預言卻徹底落空。尼采欣喜若狂,馬上給母親和妹妹寫信:“麻煩你們為我做件事,替我找個男僕,我要把他帶走。”
此後,尼采開始了一生中相對愉快的教授生涯。在巴塞爾,他頻受上流社會的邀請,結識了著名文化藝術史學家雅可布?布克哈特(JakobBurckharat),並成了華格納的座上賓。1869年5月17日,尼采初次到瑞士琉森城郊的特利布申拜訪了華格納,華格納的妻子柯西瑪說他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和令人愉快的人”。5月28日,尼採在巴塞爾大學發表就職演說,題為《荷馬和古典語言學》。1870年。尼采被聘為正教授。7月19日,德法戰爭爆發,尼采決定申請假期,以便作為士兵走上戰場。8月9日,尼采以一名志願者的身份走上前線。在途經法蘭克福時,他看到一隊軍容整齊的騎兵雄赳赳氣昂昂地穿城而過,突然間靈感如潮水般湧出:“我第一次感到,至強至高的‘生命意志’決不表現在悲慘的生存鬥爭中,而是表現於一種‘戰鬥意志’,一種‘強力意志’,一種‘超強力意志’!”
尼采擔任衛生兵,在戰場上負責收集屍體和救護傷員。然而他的第二次戰場生涯僅維持了兩個月便不幸染上了痢疾和白喉,不得不重新回到後方,神遊於古希臘的審美國度。1872年1月,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專著《悲劇誕生於音樂精神》(1886年,本書出過一個新版本,尼採為之寫了一個題為《自我批判的嘗試》的新版前言,並把書名改為《悲劇的誕生,或希臘精神與悲觀主義》)。在精神崩潰前夕所寫的自傳中,他回憶了寫作該書時的情景:、“難以想像,它是在沃爾特戰役的炮聲中開頭的。我在麥茨城下,在寒冷的9月之夜,在護理病人的服務中,沉思了這些問題……”這是一部傑出的藝術著作,充滿浪漫色彩和美妙的想像力。他將自己的第一本書題獻給華格納,華格納非常興奮,他對尼采說:“準確地說,除了我的妻子,您是生命給我帶來的唯一收益。”但學術界卻拒絕接受這本書,等待尼采的是一陣尷尬的沉默,他的恩師李切爾乾脆稱,這簡直就是“有才華的胡說”。尼采並未就此止步,“司湯達曾發出忠告:我一來到世上,就是戰鬥”。他以此為動力,毅然向當時最受尊敬的學者典範——大衛,弗里德里希?史特勞斯發起攻擊,將他作為“有教養的市儈”的代表拉出來示眾,以此抨擊德國人的粗俗傲慢和愚笨自得。此文剛發表不久,大衛?史特勞斯就去世了,尼采又心生愧疚,“我希望我沒有非難他生命的最後時光”。他說:“但願他去世時對我一無所知。——我內心有愧。”
尼采剛剛燃燒起來的哲學烈焰再也沒有稍熄。在1873至1876年間,尼采陸續發表了四篇獨立又相互聯繫的長文,即《大衛?施特勞斯:懺悔者與作者》、《歷史對人生的利與弊》、《論作為教育家的叔本華》和《華格納在拜羅伊特》,這些文章的合集就是著名的《不合時宜的觀察》。在這部著作里,他猛烈抨擊“有教養的市儈”,無情地挖苦和批判學院裡的學者。在《華格納在拜羅伊特》中,尼采對華格納進行了一番明揚實貶的批評。1876年8月,尼采出席了華格納主持的首屆拜羅伊特音樂節,他看到“歐洲全部遊手好閒的無賴聚集一處,每個王侯在華格納的家裡進進出出,似乎那兒更像一場體育活動”,加之在整個嘉年華般的喧鬧中,尼采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這使他非常傷心。拜羅伊特的失望使他漸漸脫離了華格納的精神世界,也為他的哲學帶來了一次新的轉機。
1877年,尼采開始寫作《人性的,太人性的》,而在此期間,尼采的身體也開始出現狀況。他擔心自己的頭痛症來自家族的遺傳,“我的父親36歲時死於腦炎,我的情況發展更快”。他跟朋友寫信說。他一度病得很重,一位來訪者寫道:“他全部的外表使我極為傷心。”1877年10月,他到醫生那裡做了徹底的檢查,結論是“眼疾”。醫生囑咐他數年內不能讀書和寫字。華格納寫信給醫生,他認為尼采疾病的原因是“手淫”,並建議尼采結婚。尼採得知後非常憤怒,將華格納的言論稱為“致命的侮辱”。
序言
我一向認為,閱讀經典是提高素質的最佳途徑之一。天津人民出版社推出這套面向廣大讀者的經典導讀系列圖書,幫助各界人士尤其青年人走近社科經典,其用心正合我的想法,我欣然為之作序。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前進中也暴露了諸多問題,顯示了改革的艱難。分析所有這些問題,我們可以發現,在轉型時期的中國,我們最缺少、最需要的東西,一是信仰,二是法治。事實已經證明,沒有精神文化轉型和社會秩序轉型的配套,經濟轉型絕不可能孤立地成功。然而,要真正解決信仰和法治的問題,實依賴於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一個有信仰的民族,必須由精神素質優良的個體組成。一個法制健全的社會,必須由具備公民覺悟的成員建立和維護。因此,歸根到底,中國的前途將取決於國民整體素質的提高。
所謂提高素質,就是要使我們身上那些人之為人的屬性——這就是“素質”的含義——得到健康生長,成為人性意義上的優秀的人。人是憑藉精神屬性成其為人的。按照通常的劃分,精神屬性可分為知、情、意三個方面,亦即理性思維、情感體驗、道德實踐這三種精神能力。人類的這些精神能力在極其漫長的自然進化過程中形成了其生物學的基礎,而後在相當漫長的文明演進過程中展現出來並得到發展。作為人類的一員,每一個個體的人通過種族的遺傳即已具備這些精神能力的生物學基礎,在此意義上,我們說它們是人性中固有的稟賦。然而,它們尚處於種子的狀態,唯有在人類文化的環境中,種子才會發芽,潛在的稟賦才能生長為現實的能力。
文化環境不是物理學意義上的環境,對它的理解不能局限於當下的一時一地。幾千年來,人類的精神探索形成了一個偉大的傳統,這個傳統既包容了又超越了一切時代和民族,對於人類每一個有心提高自己精神素質的成員來說,它都是最廣闊也最深刻的文化環境。那么,我們到哪裡去尋找這個傳統呢?我的回答是:到經典著作中去,因為經典著作正是這個傳統的最重要載體。把人們引領到經典著作的寶庫里,讓大家了解、熟悉、領悟存在於其中的傳統,受其浸染,加入到人類精神探索的偉大進程中去,在我看來,不可能有比這更有效的國民素質教育的途徑了。
具體地說,與精神屬性的三個方面相對應,國民素質教育也可分為智育、美育、德育三個方面,而在這三個方面,經典著作都是極好的教材。
智育的目標是培育自由、獨立的頭腦。在這方面,經典作家是最好的榜樣。他們首先是偉大的自由思想者,不受成見束縛,勇於開拓前人未至的新領域,敢於挑戰眾人皆信的舊學說。尤其在社科領域,權力、利益、習俗、輿論往往據有巨大的勢力,阻撓著對真理的追求和認識,而他們能夠不為所動,堅定地聽從理性的指引。從他們的著作中,我們學到的不只是一些社科知識,更是追求真理的勇氣、智性生活的習慣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美育的目標是培育美麗、豐富的心靈。在這方面,文學藝術作品誠然是基本的教育資源,但人文和社科經典著作也能給我們以美好的薰陶。我們會發現,凡大思想家決不是單面人和書呆子,他們從事研究的領域不同,性格各異,但大多具有鮮明的個性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對於人類情感每每有或博大精深或微妙細緻的體驗。這一點也體現在文風上,許多經典作家是表達的大師,讀他們的作品,只要真正讀進去了,你絕不會覺得枯燥,只會感到是一次愉快的精神旅行。
德育的目標是培育善良、高貴的靈魂。在這方面,經典作家尤能給我們良多啟示。人文和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和社會,在這個領域中,起支配作用的不只是理性思考和實證觀察,更是價值定向和理想願景。每一位思想家都心懷提升人類向更好狀態發展的願望,一切思考最終都指向最基本的價值問題:怎樣的人生是好的人生?怎樣的社會是好的社會?雖然價值觀正是最充滿爭議的領域,但是,通過閱讀經典,自覺地思考這些問題,有助於我們確立自己的人生坐標,做一個有道德、有信仰的人。
國民素質的提高,人人有責。精神財富的享用,人人有份。可是,即使用嚴格的標準挑選,社科經典的絕對數量也是非常大的,叫一個普通讀者如何下手?怎樣才能把經典中的理念變成社會多數成員的通識和基本教養?我認為,為了解決這個困難,本系列圖書是一個有益的嘗試,是一項真正造福國人的事業。該叢書將選收古今中外社科人文類的經典名著分批推出,出版社為該叢書預定的特點是:絕對經典,輕鬆好讀。按照我的理解,“絕對經典”就是要求選目精當,不夠格的絕不選入,最夠格的絕不遺漏,同時應適合於中學生的接受能力。“輕鬆好讀”則是要求選人得當,專家也必須是夠格的,對於相關的著作確有研究,融會貫通,從而能夠把導讀做得既準確又深入淺出。這是很高的要求,願我們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