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林雪濤,編輯,重慶市優秀科普作家,中國教育學會會員、四川省散文學會會員,長期從事文學創作和傳媒研究。
作品原文
恩施,湖北西部,巴楚相交。
一個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苗、侗等二十多個少數民族世代聚居。高山峽谷起伏當中的恩施有土司城,聽起來就充滿神秘色彩。
土司,記憶中,老師在中學歷史課堂上提到過,我知道是古代少數民族地區的部族首領,其餘不詳。我曾一度以為土司和吐司(toast)有所關聯,後來發現,人和食品,完全是兩碼事。
恩施土司城是一座仿古莊園,我覺得,他的“仿古”算得上名符其實,它把歷史滄桑和歲月洗禮融入了建築的一磚一木,以至於我在告別土司城,穿越大山離開恩施之後,都以為它是在原有古蹟的基礎上修復的。
【君王與女神的生死戀】
進入土司城,首先不是看到土司,而是偶遇廩君和鹽水女神。
路旁山岩內凹,巴人先祖廩君的祠堂——“廩君殿”三層三進,殿堂一直延伸到山崖的庇覆之下。同行的貞子認不得門殿上的“廩”字,也不知何意。我突然想起哲學課上講的“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廩者,糧倉也。廩君之“廩”字,有賜予糧食、保佑平安的意思。
“慎終追遠殿”里的長卷壁畫再現了廩君一生的豪情壯舉,壁畫一幅一幅,繪在牆上一格一格,像小時候看的連環畫。《擲劍比武》《泥船爭命》《射殺鹽陽》《君乎夷城》講述了廩君毅然走出古老洞穴,率巴人沿夷水遷徙的勇氣和艱辛。
沒想到,在廩君殿的“德濟殿”看到一尊女神,第一眼我以為是觀音,仔細端詳,才發現她與正襟危坐的神仙不同。女神上身赤裸,腰束草葉,裝束如剛出浴一般,長發飄飄,唇露笑意。她是鹽水女神——鹽水部落的首領,捕魚熬鹽,廣施濟世,被土家人尊稱為德濟娘娘。想必,她左手抱著的竹筒里,裝的是含鹽的泉水吧。
土家族的女神崇拜,讓我想起曾經因唱《山路十八彎》而紅極一時的李瓊唱過的一首土家歌謠《女人歇不得》:
太陽歇得嗎?歇得;月亮歇得嗎?歇得。
太陽歇得嗎?想歇就讓它歇嘛。
月亮歇得嗎?要歇就讓它歇嘛。
太陽歇了嘛,還有那個月亮。
月亮歇了呦,還有那個太陽。
男人歇得嗎?想歇就讓他歇喔。
女人歇得嗎?想歇就歇不得喔!
男人歇了嘛,花照開喔。
女人歇了呦,日子就歇下來了喔。
女人歇得嗎?歇不得!
太陽、月亮都歇得,男人也歇得,但就是女人歇不得,因為女人歇了日子就歇下來了,男人、孩子就沒飯吃、沒衣穿了。儘管我們覺得男人也歇不得,不過,這首歌的確讓人看到土家女子對自己辛苦的甘之如飴,感受到土家人對母性的崇敬。
廩君祠是主殿,正中供奉廩君的塑像。剛剛看了《射殺鹽陽》的故事,才知道廩君與鹽水女神曾經的那段生死情感糾葛。
相傳,廩君率部開拓疆土,途徑鹽陽時邂逅了專司熬鹽濟世的女神。女神愛慕廩君的超凡豪雄,以身相許,勸廩君留居鹽陽。她對廩君說:“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留共居。”然而,廩君的回答斬釘截鐵:“我當為君,求廩地,不能止也。”他雖感神女真情,但覺得鹽陽之地不夠廣大,並非巴人久留之地,執意繼續溯江前行。為了留住廩君,痴情的鹽水女神只得夜晚前來陪宿,與廩君一起生活,白天化為飛鳥與諸蟲同飛,遮天蔽日,令廩君與巴人不辨方向,舉步維艱。廩君猜想是鹽水女神暗中阻撓。他將自己的一縷頭髮作為信物贈予女神,女神天真地將頭髮繫於頸項間。第二天,女神化鳥飛行時,廩君瞄準系有頭髮的飛鳥,彎弓搭箭,將女神射死。頓時,雲霧大開,天朗氣清。廩君一路向前,以後直到夷城,建立了巴國。
初聽故事,不勝唏噓。
有人說,這是悽美的愛情,女神想的是長相廝守,而廩君思的是族群長遠;也有人說,這就是悲劇,無關愛情,神女一廂情願,近乎不擇手段,死纏爛打。鹽水女神當初不會想到,她的奉獻,卻為自己招來了殺身之禍。除了廩君後來對女神的緬懷,我也幾乎看不到他們之間相互愛惜的情誼。
有趣的是,雖然廩君殺死了鹽水女神,可從古至今,當地人反而視廩君為老祖公,稱鹽水女神為德濟娘娘,並將兩人供奉在同一座祠堂里,讓他們共享祭祀煙火。看來,鹽神後代對兩人的“事實婚姻”是非常認可的。
【土司精兵,敢下刀山火海】
穿過一段隘口般的小峽谷,眼前豁然開朗,宏大的宮殿前是土司爵爺練兵點將的校場。號角吹響,眼前浮現出兵丁聞聲而聚、列隊操練的場面。土家“步武掠陣”樁一根根立在一角,它類似武打片中習武所用的梅花樁,土家兵丁曾用來練習步法和迷蹤術,便於在陡峭之地打鬥時依舊能夠如履平川,穩步對戈。
另一角的“苗族刀梯”讓我想到《麥兜故事》中的“搶包山”,高高立起的木架子,勇士赤腳向上攀爬。不過,用來攀爬的橫桿不是木頭,不是竹片,而是一把把刃口向上的砍刀。導遊講,通過長期訓練的土家兵丁雖然不是刀槍不入的神兵,卻有上刀山、下火海的勇氣和絕技。
據說,土司有條不成文的規定:嬰兒出生後,要用烘烤的竹片烙燙嬰兒的腳掌,讓腳掌潰爛生成老繭,使之長成下田耕作、上山打獵都不用不穿鞋的“鐵腳板”;孩子長到十歲時,為他們打制柳葉劍佩於腰間,從小滋養尚武精神。
烙燙嬰兒腳掌,聽起來有些殘忍和血腥,怎么忍心對襁褓中的孩子施以如此殘酷的訓練呢?真不敢相信這種事是真的。
然而,它使我聯想到古希臘的斯巴達教育。那時,城邦國家斯巴達為了應對國內外頻繁的戰爭,需要培養勇敢的軍人。孩子出生後,父母用烈酒為他擦洗,部落長老為他們檢查身體狀況。凡是經不住生命考驗和體弱病殘的嬰兒就會被扔到山谷里去。七歲後,男孩進入軍營式的國家教練所,以相互格鬥的方式進行訓練,接受心魄和筋骨的磨鍊,形成堅韌、勇猛、凶頑、殘暴、機警和服從的品質。
這樣想來,土家“不成文的規定”也完全有可能是真實的。
校場兩側山壁上雕刻有四個人物塑像。佩有胸鏡的是一代名將容美土司田世爵,他的親將手握水煙侍坐一旁;“土家花木蘭”是施南女官冉氏,她的隨從手執流星錘側坐一邊。一左一右,一男一女,從土司到女官,一身戎裝,揚威尚武,可見昔時的土家,民兵一體。這又很像古希臘斯巴達所認同的理念一樣,女子應該和男子一樣,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
近乎殘酷的訓練,鑄造成土家戰鬥精兵。史載,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至三十七年(1557年),容美土司帶士兵三萬二千人,多次遠赴浙江寧波、奉化,大敗倭寇。當時明朝的抗倭統帥、宰輔胡宗憲對容美土兵如此評價:“容美精兵,悍甲諸部,萬里從征,朝氣正銳。”
【土司王府,土豪宮殿】
土司城最宏大的建築是土司王府,它名字很直接——“九進堂”。顧名思義,王府縱深有九個層次,依據山勢,逐進抬升。我國傳統文化中,九為極數,表示最多最大,所以,九進的格局象徵著土司王至尊至貴的身份。舉目望去,亭台樓角,層檐飛爪,錯落有致。
不多想,一進一進地往裡走吧。
第一進是衛所。這么大的莊園,安保工作確實很重要。扶著木質樓梯走上衛所樓閣,木板咯吱咯吱一步一響,著實讓人體驗到一把歲月沉澱。我想像著一隊隊護衛值更巡邏,面對堂外土匪圍攻,拿起刀槍劍戟,守衛王府……
“黌廬”屋內的塑像甚是奇怪:一人跪在地上,與狗相對,正從地上的碗裡抓取食物,那狗似乎莫名其妙地看著那人。黌廬是土司子弟的貴族學校。導遊講,塑像表示“貽誤學業而與犬同食”,凡土司子弟不認真讀書,就要和狗關在一起同食同住,直到完成學業才能出來。現在聽起來讓人瞠目結舌,土司文治武功的理念由此可見一斑。
第三進是看台和戲樓,類似於傳統民居當中的天井。
空曠的天井襯托出“什用殿”的高聳,第四進是土司王城的中心,土司的辦公場所。殿堂高高矗立,三層圓形疊加兩層方形,天圓地方,造型獨特,盡顯威儀。拾階而上,跨過高高的門檻,邁進殿內,布局如古代衙門公堂,“仁民愛物”四字高懸,白虎圖騰氣勢不凡。
我已經好幾次看到白虎的形象,岩壁上的白虎浮雕,校場上白虎雕塑,屏風上的白虎繪畫……原來,白虎是廩君的化身。《後漢書》中說:
廩君死,魂魄為白虎,巴氏以虎飲人血,遂以人祠焉。
傳說廩君開疆拓土心愿已了,死後魂魄化為白虎升天,巴人為緬懷廩君功德,建廩君廟立像祭祀,土家族便把白虎作為自己民族的圖騰。這種說法雖然含有很濃的神話成份,卻仍被諸多史學家當做破解巴人之謎的重要依據。巴人崇虎,已被現在的考古發現所證實。
不少遊人坐上正位,手撫長案,體驗一把土司坐鎮的感受,留影紀念。
第五進是土司家居後院入口的牌坊,一下子變化了風貌,不再王權逼人,而是茂林修竹,一片清新。繞過去就進入第六進。
第六進是土司王府的倉廩之地,左右兩邊,一邊儲存糧食,一邊儲存錢財。看到糧倉的名字,我覺得很有意思,叫“常喜庫”。常喜,乍一聽很像古代宮廷太監的名字。原來,經常糧滿囤、谷滿倉,是土司的一大幸事,所以“常喜”。糧倉常滿,人就常喜——真是好有喜感。
第七進是土司子女的住所。第八進“賓悅樓”用來接待、筵請朝廷使臣和友鄰土司來賓。
第九進是逸院中最高貴的地方——“惹巴樓”,意思是很美的地方,四層屹立,土司及夫人生活的後宮、供奉祖先的宗祖堂都在這裡。登高可望遠,站在頂層,九進堂全景盡收眼底,和風拂面,真有點意氣風發的感覺。當我還在體驗君臨天下的時候,一旁的貞子滿口嘖嘖:“要是有人來向土司王稟報公事,這一路衝進來,得費多大的勁吶!我看,土司王自家人每天進進出出、上上下下也挺費勁!”
從第九進扶欄下來,戲台正開演大戲,有場面盛大的王府盛宴演奏,有絢麗輕快的民族舞蹈表演,也有饒有情趣的風俗情景,樂音縹緲,迴蕩在整個土司城。
【登梯抒懷,品露聞香】
九進堂外,校場邊,一條石階直通山頂,民族風的木屋相依兩側。石階分為幾段,每段各有主題。
我跨進門廊,邁上石階。左側立一大石,上刻“登高”二字,下書:
直上青雲 梯設一十六步,步步高升,六六大順,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今天走進土司城,就像走進了梯子的世界,腿腳酸軟。現在想想步步高升、六六大順,算是一種慰藉。人生的階梯,每上一部,都是有不一樣的精彩。人生攀登,奮鬥不易,且行且珍惜。
走完“登高”,進入“入勝”和“品茗”:
巴風土韻 梯設一十二步,步步入勝,月月通神,縱橫巴楚三千里,叱吒武陵十萬峰。
遐思王城 梯設八步,步步為營,八八推盪,運造縱橫,統八卦,調八風,理八政,以終天地之功。
既然是“品茗”,行走在這八步之上,是不是真該來點茗茶滋潤才是最好呢?我愛品茶,走到哪裡,若有名茶,都要一嘗。果然,旁邊一家“恩施玉露”體驗店的土家小妹正在招呼我們。恩施玉露是具有地理標誌的名茶,早想一試,不料在此巧遇,深合我意。
茶藝小妹一邊懸壺高沖,一邊給我介紹:“綠茶有幾種殺青方法,炒青、烘青、曬青和蒸青,而恩施玉露始終採用在現在看起來十分古老且為數不多的蒸青工藝——用熱氣煮蒸的方式將鮮茶中所含的各種香與味的成分保留下來,以供享受。”話畢,鮮茶沏好,小妹向我演示如何彈動舌頭,充分感受口中香茗的滋味。的確,在中華茗茶當中,綠茶名品最多,不僅香氣多樣,造型獨特,連制茶工藝和品茶技藝都體現出藝術欣賞價值。置身土司城,在古色古香的木屋中喝茶,用當年日本茶藝師清水康夫博士所題的“恩施玉露,溫古知新”來形容,最恰當不過了。
喝過茶,整個人清新了許多。出門踏上最後一段“觀雲”石階:
神女在庭 設梯十四步,步步緣分,神女之戀情霧茫,廩君接廊意天荒,諸族和睦功皇皇,偕暖春陽天蒼蒼。
走完最後十四步,有一種功德圓滿的成就感。一條小徑帶路,我們來到山脊城牆。
居高,臨下。城牆如同長城一般,高低起伏,蜿蜒盤旋,把一座座烽火台、鐘樓、鼓樓串聯起來。城內是古色古香的土司莊園,城外是車水馬龍的恩施市區。我攀上鐘樓,拉動鍾垂,“當——當——當——”黃鐘大呂,沉穩悠揚。我願洪鐘攜福,如佛家所云:鐘聲響,煩惱輕,智慧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