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細解釋
1.因可怕而畏懼。
《六韜·略地》:“城人恐怖,期將必降。”《後漢書·董卓傳》:“帝見卓將兵卒至,恐怖涕泣。”
宋 張師正《括異志·蔡侍禁》:“蔡氏舉族大恐怖,雖白晝不敢正視。”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六郎》:“許初聞甚駭,然親狎既久,不復恐怖。”
聞一多《最後一次的講演》:“所以他們製造恐怖,其實是他們自己在恐怖啊!”
2.令人畏懼。
郭小川《茫茫大海中的一個小島》詩:“這個島呵!三分恐怖,七分神秘。”
李二和《祖籍》:“這並不是最後的恐怖。最後的恐怖是人們對黑夜的習慣,那時候他們會喪失對光明的需求!”
3.威脅、恐嚇。
《公羊傳·莊公三十一年》“威我也” 漢 何休 註:“以威恐怖魯也。”
宋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一:“大丈夫臨大事,可否當自決胸懷,乃來家間恐怖婦女為何耶?”
清 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姑妄聽之四》:“鬼無所棲,乃來與我爭屋,時時現惡狀,恐怖小兒女。”
魯迅《且介亭雜文二集·葉紫作<豐收>序》:“這一世界中人,會輕蔑,憎惡,壓迫,恐怖,殺戮別一世界中人。”
藝術形式
恐怖,在現代藝術中也稱為怪誕藝術。近代以來,致力於使讀者、觀眾感到恐懼的恐怖小說、恐怖電影、恐怖漫畫、驚悚遊戲等得到了長足的發展,許多人樂于欣賞恐怖題材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與ACG作品。心理學一般認為這滿足了人們在平凡安定的生活中尋求刺激的需要。也有觀點認為這和感到恐懼時釋放的多巴胺能產生興奮有關。亦有人以驚嚇他人、觀看他人恐懼的模樣為樂。
恐怖與怪誕形象具有極強烈的令人過目不忘的視覺衝擊力,它越來越多地被套用在現代美術創作中,以表達作者對現代社會的看法。震撼、神奇、智慧、有趣是怪誕藝術最突出的審美特徵。“在怪誕藝術的欣賞中,對象越反常,讀者才會感到自己越正確,才會感到對象越可笑。對象越反常,他們才會感到怪誕形象的新奇特異怪越鮮明突出,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才會越強烈。所以怪誕藝術的有趣總是與對象的反常程度成正比的。”
要想標新立異,就得採取驚世駭俗的手段。研究當代大眾文化的專家張頤武認為,恐怖文化可以宣洩人們在全球化、市場化的快速發展變化中產生的不安和焦慮,並從中體驗到高度驚險刺激的快感,以滿足恐怖心理的渴求。同時,張頤武在《新大眾·新美學》文中指出:“新世紀文化”轉型的一些“新大眾”(即中等收入者)對於文化的影響力極為巨大,他們的趣味和要求往往支配了文化的發展,……消費取代生產成為中國日常生活的新的中心,人們對於“閒暇”“舒適”和欲望滿足的追求開始完全合法化。“消費”不再是一種次要的和附帶的行為,它本身就成了人生的重要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