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恆河的神性:古印度誘惑》介紹了印度的文化史。在距今50萬年以前,印度次大陸就已有了遠古先民,他們同樣是刀耕火種、漁獵採集,在此一代代地繁衍生息。到了距今1萬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印度境內遍布了居民點,人們已開始從事農業,馴養家畜,製造精美的生活用具。 在南亞次大陸,有一個頭枕高聳的喜馬拉雅山,腳濯浩瀚的印度洋,恢恢然陳躺,又生機無限的古老國度。這就是被人們稱作“月亮之國”的印度,因其國土形狀宛若牛首,也有人稱之為“牛顱之國”。
恆河,從喜馬拉雅山起步,流經一個被孟加拉灣、阿拉伯海和印度洋環抱的印度半島,滋潤了這一方土地,也孕育了一個光輝燦爛的文明,成為一個國度的“聖河”。
古印度的種種文明奇蹟,都值得人們去探索了解,本書將引領大家進入遠古的印度奇妙世界。
目錄
第一章史前時期與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文明的起源
印度河文明的內部演化
印度河文明衰落的秘密
第二章印度——雅利安人的遷徒和定居
歷史舞台上的雅利安人
歷史經驗之境的吠陀經典
社會分化和種姓制度的出現
國王的角色
《摩訶婆羅多》中的世界
印度哲學的出現
第三章恆河文化的興起和東方的偉大帝國
恆河流域文明之謎
佛教的興起
早期國家的起源
印度半島的“大一統”
來自中亞的新入侵者——賽卡王朝
短命的亞洲複合體——貴霜帝國
“黑暗時代”的輝煌
笈多王朝的古典時代
賽卡王朝和瓦卡塔卡王朝
第四章南印度的崛起
南印度的地緣政治
奧里薩的卡拉維拉和安德拉的沙塔瓦哈那王朝
朱羅王朝、潘迪亞王朝和車臘王朝
國際貿易和與羅馬的聯繫
第五章印度中世紀早期的地區王國
哈爾沙和印度中世紀的黎明
拉其普特族的興起
東印度的帕拉王朝
巴達米的遮婁其王朝
坎奇普拉姆的帕拉瓦王朝
朱羅王朝的復興
第六章中世紀印度教王國的基本結構特徵
哈爾沙和薩蒙塔:一種新的印度封建主義模式
一項關於中世紀政體演變的個案研究
控制薩蒙塔的藝術
婆羅門和國王的禮儀主權
第七章神祇、廟宇和詩人,地區文化的成長
印度哲學的新體系
巴克提運動
印度神廟城市的形成
諸神和他們的薩蒙塔
克里希納和濕婆崇拜
文學和語言
第八章印度對東南亞的影響
誰在東南亞傳播印度文化
文化輸入的機制
佛教僧倡的貢獻
東南亞和南印度之間的聯繫
第九章中世紀晚期的宗教共同體和軍事封建主義
伊斯蘭教與印度教的碰撞
加茲尼的馬茂德的破壞戰爭
古爾的穆罕默德和對北印度的征服
一個新的印度帝國——德里蘇丹國
阿拉-烏德-丁的行政改革
穆罕默德·圖格盧克的雄圖大略
德里蘇丹國的黃昏
第十章德里蘇丹國時期印度中部和南部的國家
德乾的巴馬尼蘇丹國
奧里薩的噶加帕提王朝
維查耶那加爾帝國的建立
舸瑪拉納雅卡和軍事封建主義
第十一章莫臥兒帝國的興衰
大莫臥兒皇帝及其敵手
文武雙全的開國之君
可與阿育王媲美的盛世之君
奧朗則布與希瓦吉——為南方而鬥爭
歐洲列強與江河日下的莫臥兒帝國·
精彩書摘
第一章 史前時期與印度河文明
印度河文明的起源
當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這兩座偉大的城市在20世紀20年代被發現時,印度次大陸的歷史進入了一個新的歷程。這些早期在印度河文明中心的發現是一項重大的考古成就。在這些中心為人所知以前,印度一雅利安人被認為是次大陸上第一個早期文化的創造者。據信,他們是在公元前2000年間來到印度平原的。但是,這些印度河文明的城市證明它們比前者還要古老得多,其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4000年間。在古埃及和美索不達米亞之後,印度河文明作為人類的第三大文明出現了。
雖然兩者相距約350英里,但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還是表現出了驚人的相似性。在這兩個城市,考古學家都發現了一座衛城和一座較矮的城,兩者都單獨修有堡壘。衛城坐落在每座城市的西部,矗立在一座用磚塊修築而成的高台上,裡面建有議事廳和大廈。這些顯然是為宗教崇拜而修建的。在摩亨佐—達羅,衛城中心修建了一座“大浴池”(寬23英尺,長39英尺,深8英尺),可能是用來舉行(宗教)儀式的。這個浴池與一個精心設計的供水系統和排水管網連線在一起。在這個浴池的東邊,建有一座高大的建築(大約寬78英尺,長230英尺),據推測是某位國王或高級祭司的宮殿。
這些城市共有的一個特徵就是它們的那些巨大的平台。考古人員認為這些大平台是穀倉的地基。在摩亨佐一達羅,大平台位於衛城當中;在哈拉帕,大平台則與衛城緊緊相連。在摩亨佐一達羅,這個建築群緊鄰“大浴池”而建,更加引人注目。它的地基呈東西走向,有150英尺長和75英尺寬。在這個地基上,27間庫房呈3行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