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名詞
中文名稱:性色
英文名稱:epigamic color
定義: 成蟲在交配期顯示的吸引異性的色彩。
所屬學科: 昆蟲學(一級學科);昆蟲行為與信息化學(二級學科)
宗教解釋
楞嚴經三曰:‘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世間的一切萬物都是相互聯繫的,不可能獨立存在。否則將不存在。
色,是形相,指那些顯現於外可以眼見的被生成、變化的某些物質現象而言。色雖有形相可以看得到,但凡是可以看得到的相,都是從眾生的虛妄心裡變現出來的虛妄相,是空的。“空”謂事物的虛幻不實。一切事物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剎那生滅,沒有質的規定性和獨立實體,假而不實故為“空”。
我們說,一切色相之所以能形成,無不都是我們的自性的作用,是我們真空妙有的性體所顯現的。試看世上所有的事物,哪一樣不是通過我們大腦的構思和手足的操作而成。大腦之所以能構思,手足之所以能操作,究竟又是誰的功能呢?例如,我們人的眼睛之所以能見到東西,看到色相,並不是眼根能看到。現代科學家也說,眼睛不能見物,而是大腦的功能。大腦的視神經壞了,眼睛就看不見東西了。這話只對了一半。假如全是大腦的功能,當我們一口氣上不來,死掉了,這個眼睛和大腦還在,為什麼看不到任何東西了呢?足見裡面還有個能看的東西,這就是佛性。大腦和眼睛猶如電線與燈泡,縱然安裝齊備,但不通電,還是不能亮。而佛性猶如電,是個大動力,由它起作用,才能看得見東西。這能看東西的性能,叫做“見性”——能見之性。一旦人死了,我們所說的佛性就離開了這個軀殼,離開了這個肉體。雖然眼睛和大腦還在,也沒有壞,但他對物已不能見了。所以,能見者謂之“見性”,能聞聲者謂之“聞性”,能嗅到香臭各種氣味者謂之“嗅性”,能嘗出酸甜苦辣者謂之“嘗性”,等等。這叫做“本是一精明(佛性),分為六和合(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一切事物都離不開性,離開性就沒有一切事物,什麼事也做不成。
《楞嚴經》說得清楚:“性色真空,性空真色。”這個性是妙有的真空體,它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無有絲毫形相,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個真空萬能體,是構造、變現一切色相的主體。就是說,這個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因為一切色相無不都是真空妙有的性體所顯現的,都是我們的自性所起的作用,離開自性是沒有色相的。所以,一切色相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色相。自性無相,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的真空,而色相則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的妙有。一切色相與妙有真空本來沒有兩樣。但世上的人往往都執著了有形象的色為實有,且迷入心竅、牢不可破。楞嚴經三曰:‘如來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世間的一切萬物都是相互聯繫的,不可能獨立存在。否則將不存在。
色,是形相,指那些顯現於外可以眼見的被生成、變化的某些物質現象而言。色雖有形相可以看得到,但凡是可以看得到的相,都是從眾生的虛妄心裡變現出來的虛妄相,是空的。“空”謂事物的虛幻不實。一切事物與現象都是因緣和合而成,剎那生滅,沒有質的規定性和獨立實體,假而不實故為“空”。
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這幾句話,是接著證明了學問的目的,不是文學、不是知識,是作人做事。子夏比孔子少四十四歲,他的名字叫卜商。孔子死後,在戰國開始的初期,他講學河西,在戰國時期一般對時代有影響的大學者,蒙受他的影響很大。所以這也是我們大家要注意的。領導歷史、領導國家社會的,到底還是學問思想。
現在引用子夏的話,證明學問是什麼。我們看原文“賢賢易色”,兩個賢字,第一個賢字作動詞用,因為中國文字有時候是假借的。第二個賢字是名詞,指賢人——學問修養好的人。“易色”,古人如宋儒他們,是怎么解釋的呢?他們對“色”字解作“女色”、“女人”、“男女之色”了。(孔子被人叫打倒,就是這樣受冤的。)“賢賢易色”就是看到賢人——有學問道德的人,馬上跟他學了。“易色”,女色都不要了,太太都不要了,在戀愛中的,把女朋友都丟掉了。如是女方,男朋友也不要了。如果真如宋儒的說法,我認為孔夫子不是聖人了。因為聖人,是不會違反人情的。孔子在《禮記》里講“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的確是孔子對於人生的看法——形而下的,不講形而上的。凡是人的生命,不離兩件大事:飲食、男女。一個性的問題,一個生活的問題。所謂飲食,等於民生問題。男女屬於康樂問題,人生就離不開這兩件事。有時候看到有關中國文化的文章說“食色性也”是孔子說的,錯了,這句話不是孔子說的,是與孟子同時的告子說的。以後引用文章,不要將錯就錯,一錯再錯。
這個性的問題,究竟先天的性或後天的性呢?以後再討論。但宋儒解釋“賢賢易色”,為了作學問,都可以把自己的妻女或丈夫丟開,這是不通的。
這個“色”字,很簡單,就是態度、形色,下面還有證明,所謂“態色”就是態度。“賢賢易色”意思是:我們看到一個人,學問好,修養好,本事很大,的確很行,看到他就肅然起敬,態度也自然隨之而轉。這是很明白,很平實的,是人的普通心理,不管一個如何壞的人,看到一個好人,總會不自覺地對這好人比較友善,這是人之常情。《楞嚴經》說得清楚:“性色真空,性空真色。”這個性是妙有的真空體,它一絲不掛、一塵不染,無有絲毫形相,說似一物即不中。這個真空萬能體,是構造、變現一切色相的主體。就是說,這個空不是空無所有的空,而是妙有真空的空。因為一切色相無不都是真空妙有的性體所顯現的,都是我們的自性所起的作用,離開自性是沒有色相的。所以,一切色相就是自性,自性就是一切色相。自性無相,是有而不有,不空而空的真空,而色相則是不有而有,空而不空的妙有。一切色相與妙有真空本來沒有兩樣。但世上的人往往都執著了有形象的色為實有,且迷入心竅、牢不可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