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國藏族傳統的文法書。又稱《 字性綴聯法 》或《音勢論》,與《三十頌》齊名。據藏文文獻記載,同為藏文創製者圖彌三菩札所著。據近人研究,特別是通過與早期藏文文獻的比較和歷史研究,對著者和成書年代提出了疑問。《性入法》與《三十頌》一樣,用偈頌體寫成,簡明敘述字母分類、綴聯規則及其所表達的語法意義,有口訣的性質。偈句數目,因版本而異,如舊敬詞句不計在內,本文有 135句和137句等幾種。可分3部分:第 1部分是字性分類,共12句,按發音方法將藏文字母分為陰性、陽性和中性等幾類,這種字性的分類與語音的發音方法有一定的關係,但不完全符合;第2部分是前加字和後加字的字性分類、綴聯規則及其作用和功能,共97句,約占全文的 2/3,是主要部分。前加字和後加字的字性按其在音節中的實際發音確定,因此同上述字母的字性並不完全一致。比如舠作為基字是陰性,作為前加字是中性,作為後加字是陽性;第3部分共26句,論述字性分類和正確綴聯的重要意義。綴聯規則指兩個方面:一是基字和前加字字性的配合關係;二是前一音節的後加字與後一音節聲母的字性配合關係。如陽性前加字可與陽性或陰性基字結合等。作用和功能指加前加字或後加字所表達的語法意義。如陽性前加字可以表示動詞的過去時等。從內容上看,《性入法》偏重語音和正字法,而《三十頌》著重語法虛詞。《性入法》是從字性綴聯的角度對《三十頌》的注釋、疏證和補充。後世藏族文法學家都以這兩本書為楷模,進行註疏詮釋,因此它與《三十頌》一樣,是藏文文法的經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