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邊環境
思南路原名馬斯南路(Rue Massenet),始築於1912年。就在該年8月13日,法國一位著名音樂家Massener在巴黎去世。為紀念他,法租界公董局就將此路命名為Rue Massenet ——即馬斯南路。周邊包括法國公園(今復興公園),南有天主教聖伯多祿堂,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原上海市第二醫科大學)和廣慈醫院(今瑞金醫院),東有法國學堂(今科學會堂)等著名標誌。地理環境
馬路兩側滿是陰翳的法國梧桐和精美的洋房。思南路除了擁有當年法租界上小馬路的共同特徵外,還有著不同於其它馬路的獨特吸引力:二十幾幢花園式洋房,集中了老上海近乎全部的民居樣式——是城市歷史的活話本。作為上海11個歷史風貌保護區之一,思南路記錄著當年花園洋房的“原生態”:過了皋蘭路開始,一直到建國路,走在這一段的思南路上,人仿佛又回到了那個年月。
經典建築
41號 華拉斯住宅(Wallace Residence)今上海市文史館45-93號 受保護的“有特色的花園住宅”
51號61號——大律師薛篤弼寓所。江西都督李烈鈞住宅
65號-73號:義品村別墅區建於1921年,弄內十四幢各擁有四百平方米花園的西班牙式小洋房
73號——(周公館)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 今中國共產黨代表團駐滬辦事處紀念館
87號——梅蘭芳寓所
香山路7號——孫中山故居
震旦大學後門
交匯道路
淮海中路南昌路
皋蘭路
香山路
復興中路
建德路
建國中路
泰康路
思南路45號
號稱城市歷史的活話本,思南路的老洋房本身就是值得細細研究的話題。如果從思南路一路走來,很容易發現一座“不甚和諧”的建築;但是如果想按圖索驥地找過來又很容易錯過:思南路45號,仿佛老式居民樓缺少了上面三層的建築式樣,左邊的門牌號碼是47號,右面的緊鄰是51號,一塊細小的牌子豎在門邊,生怕被人忘卻似的提醒著這裡就是45號。建築側面的牆壁倒是有著解放前法租界老洋房的樣子,開著圓圓的窗子,但是從正面看過來,陽台,陽台外飄蕩的晾曬衣服,骯髒以至於顏色模糊不清的外牆,黑色的小鐵門,和被門牆遮擋的花園草木……這裡展現了一種和它四周都完全不同的破舊的生活氣息——有些老洋樓精緻得不食人間煙火,有的目前根本就無人居住。如果去掉高高的院牆,使之完全地展露三層,如果把它從這裡移開放在一個老式的居民小區里,那么它看上去將就是一幢二十年以前的居民樓——儘管專家說它是現代式建築。
尚未完工的現代住宅
思南路88號
過了建國路,思南路開始有了人氣和熱鬧,而眼前突兀的是一幢尚未完工的建築:思南路88號。在區內新建建築限高18米以下的思南路,這樣的一幢30餘層的高層建築從價值上就顯得頗為珍貴,也成了要在高尚地段擁有高尚住宅的中產階級追求的目標。人跡罕見的小洋樓
思南路51號
思南路51號是一幢黃色的三層小洋樓,外面的樓梯直接通上二樓,外表、牆壁和樓梯的式樣總讓人覺得似曾相識:或許這就是它有代表性的最好體現。推開虛掩的大門,土黃色的建築外牆就全呈現在眼前。整座建築幾乎是空置的,只有二樓的一個套間裡開出了一間,擺了兩張桌子作辦公室。樓梯和地板原來的顏色已經無法辨認,一律灰濛濛的感覺。或許是因為沒有人氣的緣故,在熱汗淋漓的下午走進建築,感覺所有的熱氣一下子都消退了。空曠的房子讓人感覺尤其敞闊,說句話都似乎會有回聲。據專家判斷,這是現代西方式建築的標本。
掩藏於弄堂里的別墅區
思南路65號至71號一路走過,細心的人會發現門牌號碼是斷斷續續的,從五十幾號直接跳到了七十幾號,而突然間我們會被一條不知名的弄堂吸引,發現原來從65號到71號都藏在裡面。而裡面的建築竟像是規劃好的別墅區,全是一式一樣的獨立花園住宅前後相望。弄堂里呈現出的是一派其樂融融的景象:一側是小洋樓,一側是圍牆和牆外光著腳玩耍的孩子。這幾棟都是西班牙式建築,:明朗、寬敞的內院,低矮圍牆;牆面浮雕小巧多變,;有圓有尖,有長方形的窗戶,南向陽台以花鐵柵裝飾。
弄堂里的這些洋房和弄堂外的周公館都是當年“義品村”的花園洋房,51-95號被稱為“盧灣區的萬國建築博覽群”,有英國、法國、西班牙式等風格的30撞花園住宅。在這些洋房中,周公館又有特別之處:其他的建築都是三層,只有周公館是四層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