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惹麻煩的報紙才是最好的報紙
廣東《清遠日報》總編輯近日在新年賀詞中的一句“不惹麻煩的報紙才是最好的報紙”一時在網上引起熱議。不少網民認為“怕惹麻煩”體現了該報總編不敢擔責、明哲保身的思想,是一種失職,有學者甚至用“太雷人”來表達驚訝,坊間稱這是“中國2010年的雷語第一聲”。
何謂“不惹麻煩”?這是外界對那位地方黨報總編先生言辭解讀的爭議點。按照那位總編的解讀:“能走法律程式的都不叫麻煩,走不了的其它事才是麻煩。”這么一說,媒體報導與“司法公報”看來就沒什麼區別了,因為社會問題紛繁複雜,能走上“法庭”,以“法”論斷的畢竟是少數,這樣,可供媒體報導的新聞確實就沒有什麼了,除了報報“粉飾太平”的訊息和官方會議、官員們的講話外,那就是已經被法院下了最後“判決書”的官司了。
法制時代,網路民意雖然洶洶,媒體的確需要把好“法律關”,需要懂法守法,不要讓自己因為不懂法或無視法律規定而吃官司,這才是真正的“不惹麻煩”。如若將對民意的傳遞、社會矛盾與問題的報導、事件真相的揭露等都歸到“麻煩”中去,那就是媒體的失責、媒體人的失職。這正如有學者所指出的:“報紙的報導只要是負責任的,對社會有益的才是好報紙,惹不惹麻煩絕對不是標準。任何時候都不能抹殺報紙輿論監督的職能。”
回首過去一年,中國社會輿情議題不少:“天價煙局長”落馬、躲貓貓真相大白天下、“開胸驗肺”問題的解決等,這正是網民與媒體“協同作戰”的結果,這一定程度上釋放了民怨,為社會的穩定起到作用,如按那位總編的意見,媒體都應作壁上觀,那還要媒體乾什麼?
“不惹麻煩”決不能成為媒體逃避社會責任的藉口,媒體監督不是“風花雪月”、“粉飾太平”和“報喜不報憂”,而是要以最大的社會責任心和敬業精神、把好新聞報導的法律關,不怕麻煩。
輿論的反應
總編輯潘偉的新年賀詞中寫道:不惹麻煩的報紙才是最好的報紙。此言論傳到網路之後,立即引起了口誅筆伐。著名媒體學者展江表示此話太雷人,任何時候都不能抹殺了報紙輿論監督的職能。
“剛看到這個言論,以為是假的,就去清遠日報上去看。”新周刊的編輯何雄飛在清遠日報的電子版上找到這篇新年賀詞。在這個名為“我們的努力只為讀者說好”的賀詞中,赫然印著:“本報總編輯說:不惹麻煩的報紙才是最好的報紙。”,下面署名,潘偉。何雄飛表示,不光如此,這個總編輯還認為,廣告多的報紙就是好的報紙。“我想大部分傳媒人都不會這么想吧。”
“報紙的報導只要是負責任的,對社會有益的才是好報紙,惹不惹麻煩絕對不是標準。”著名媒體學者展江表示這個總編的話太雷人了。“用馬克思的話,報紙是對當權者的孜孜不倦的揭露者。我們政府要求政治家辦報也提倡監督,沒有讓不惹麻煩。任何時候都不能抹殺了報紙輿論監督的職能。”
在這個言論流傳到網路之後,更是引起網友與業內人士的批評。媒體人王千馬表示對此深感無語。“作為一個總編輯這樣說話,只能說,他端起了飯碗,卻丟掉了職業操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經濟之聲市場總監張軼輝甚至評論,不惹麻煩的報紙才是最好的廁紙。
記者撥打了清遠日報記者部的電話,其一位記者稱,報社記者內部各人也有不同意見與解讀。“不過總編輯也說過,能走法律程式的都不叫麻煩,走不了的其它事才是麻煩。”這位記者表示潘總編這么說也有自己的苦衷。
看到這則新聞確實令人苦笑,但笑過之後也在思考,為什麼這位總編如此“低眉順眼”?我們在嘲笑與諷刺對方的同時,更多的應該是反思產生問題的根源。現在,儘管我們的媒體數量龐大,但真正秉承新聞專業主義精神的媒介有幾家呢?以報刊為例,據2003年的統計資料,我國以2100多種報紙、9000多種期刊的總量,在數量上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穩居世界第三位,因此可以毫無愧色地講我們是報刊出版大國,但我們絕不是報刊強國,無論發行量還是影響力。
就以憑藉輿論監督報導而揚名立萬的《焦點訪談》而言,15年前剛創立之時,披堅執銳,直面現實中的陰暗與醜惡,而今呢,幾乎被觀眾忽略了,成了雞肋。
一個國家級的強勢媒體尚且不敢把輿論監督進行到底,何況一個小小的地方媒體呢?我們在抨擊與嘲弄對方的時候是不是太過苛刻了一點?對方不過是說了一句大實話而已,其上級主管——黨委宣傳部正是這樣要求的,如果不聽招呼,這個總編的位置就得易人。
早在上個世紀50年代,毛澤東就對報紙的輿論監督定了調:黨報不能監督同級黨委政府。還指示輿論監督要“開、管、好”,實際上就是不允許媒體隨便行使輿論監督權,必須在黨委政府的監督下進行輿論監督,這等於給媒體戴上了緊箍咒,誰還敢本著新聞的正義去批評現實中的醜惡現象和陰暗面呢?
就以《焦點訪談》曾經輝煌的時候為例,批評報導大都局限於縣鄉級領導幹部的違法亂紀,被人們戲稱為:只打蒼蠅,不打老虎。一個地區級別的報紙你還奢望它監督誰呢?又敢監督誰?即便是批評了一個小人物,如果他後台硬,報紙的總編都得心驚膽戰。
江蘇電視台的《南京零距離》紅極一時,被冠之以“民生新聞”的美名,節目中似乎有輿論監督,但監督的都是什麼人?小芝麻官而已。主持人有時點評聽起來好像挺犀利的,但都是大而化之的一般道理,不傷筋不動骨,隔靴搔癢,代老百姓發發牢騷出出氣而已。這多好,幫老百姓說說話,解解憂,消消氣,當官的聽了不舒服但也沒被拉出來示眾,結果是多數人滿意,討巧又討好。
不是常聽各級宣傳部對媒體的教導嗎?“幫忙而不添亂”,究竟什麼是“添亂”?一個模糊的辭彙,到了宣傳部那裡就別有一番含義了,說實話,你不經允許就發批評報導,不搞“和諧”社會,就可以給你扣一頂“添亂”的帽子。
這樣說來,廣東清遠日報總編輯潘偉的“雷人”語錄:“不惹麻煩的報紙才是最好的報紙”其實是句大實話,我們該同情才是。
現在,潘總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軒然大波,真有點“過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意思。但是,作為一個市級黨報的總編輯,就算不是“資深”的傳媒人士,也算“在道上混過”的人。從這樣的人筆下寫出來如此離譜的話,我們是不是該先問幾個為什麼,然後再去“口誅筆伐”?
的確,我們都知道,一份報紙的好與壞,絕不能以“惹不惹麻煩”來作為評價標準。好報紙與壞報紙,應該以能不能真實有效的傳播信息為標準,應該以能不能充分履行傳媒職能為標準。從這個角度說,敢於“惹麻煩”的報紙,更可算的上是好的報紙。這是大家都知道的道理,或者說常識。那這樣問題就出來了。這種連我們普通老百姓都知道的道理,潘總一個市級黨報的總編輯會不知道?若是他真不知道,那我們得再問問:他這總編輯是怎樣“混”來的?若是他知道,那他又為何要說“不惹麻煩的報紙才是最好的報紙”?
鳳凰網有關報導的最後,有這樣一段:“記者撥打了清遠日報記者部的電話,其一位記者稱,報社記者內部各人也有不同意見與解讀。‘不過總編輯也說過,能走法律程式的都不叫麻煩,走不了的其它事才是麻煩。’這位記者表示潘總編這么說也有自己的苦衷。”真是好一個“有自己的苦衷”呀!這種苦衷,我想很多傳媒人士都深有體會。這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苦衷呢?這種苦衷從何而來?
這種苦衷,其實就是“左右不是人”。而這種苦衷的根源,在於民眾對傳媒機構的要求,或者說傳媒自己所宣傳和希望的那種社會效果,與傳媒機構實際能發揮的作用的之間的巨大差距。拿潘總工作的黨報來說,通常占據最重要和最大篇幅的,不是報導這個書記的講話,就是那個常委下基層視察工作,抑或是就是千篇一律,只改數字不改內容的這個報告,那個總結。偶爾有幾篇關於XX官員不作為,XX部門亂作為的報導,不是已經處理了的問題,就是“丟車保帥”的政治博弈。基本沒什麼新聞精神可言。
黨報如此,其他“同根生”的官方傳媒其實也差不了多少。無非是“丟車保帥”政治博弈的升級版。官方媒體與黨政機關,說白了其實就是吃奶的孩子與餵奶的娘之間的關係。世上何來吃奶的孩子到處說餵奶的娘的“醜聞”的?有奶的孩子才是孩子,沒奶的孩子連孩子都不是了,又拿什麼到處說“醜聞”去。其實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出資人出資成立一個傳媒機構,當然是希望傳媒機構能為出資人帶來更多的利益。如若不然,為何要費這番精力。因此,官方傳媒的宣傳,終是不出政府利益之右。而這種政府的代言人的形象,與民眾所期望的“輿論監督”相去何止千萬里?俗話說:“吃人家的嘴軟。”從吃政府“奶”的孩子嘴裡說出來的關於餵奶的娘的話,有幾分是可以相信的?
按道理說,吃奶的孩子不揭餵奶的娘的短,本應該被人理解。可問題的關鍵在於,政府這個娘“餵”給官方傳媒機構的“奶”,歸根結底來源於民眾。因此,作為官方的傳媒,除了要伺候好這個直接“餵”他“奶”的娘以外,還不能得罪那個間接“餵”他“奶”的娘。間接餵奶的娘要輿論監督,直接餵奶的娘要一切行動聽指揮,別隨便揭短。為了既不得罪間接餵奶的娘,又能討好直接餵奶的娘,各類官方傳媒可謂使勁渾身解數,最後總結出了以黨報“唱空調”報導為範式的官方傳媒宣傳形式。可現在間接餵奶的娘越來越不好忽悠了,越來越不滿足於“唱空調”的報導了。但直接餵奶的娘還是得罪不起呀。這叫人怎能不糾結?不痛苦?
潘總說,“不惹麻煩的報紙才是最好的報紙”,只不過是為了討好直接餵奶的娘而已。而這難道不是各類官方傳媒機構都一直視為生命線的工作嗎?其實這話還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兩個娘相比較,還是直接餵奶的娘重要些。間接餵奶的娘還可以忽悠,可若把直接餵奶的娘給得罪了,讓人把“奶”斷了,“活命”都成問題,還談什麼“輿論監督”!從這個角度來講,我們應該向潘總致敬!雖然他說了很“無知”的一句話,但這句話是實話。反倒是那些拿大帽子批判潘總的人,當他們“口誅筆伐”興致正高的時候,他們是否捫心自問:我真的了解傳媒嗎?
潘總很無奈,傳媒人士很無奈,民眾也很無奈!
不惹麻煩的報紙才是最好的報紙,這極有可能是2010年的第一條雷語,而且是作為新年賀詞的形式出現,意義非凡,必定不同凡響。對於此番言論和表態作何評價,我想以上媒體同行的看法是可以代表大多數客群的觀點的,所以無需再贅述。第一眼看到這則新聞的時候,我最先想到的竟是一個丹麥童話,想到《皇帝的新裝》里的那個小男孩。一個新聞從業者的職業敏感,若非是故意的譁眾取寵,何以會犯如此低級的錯誤?不管這個編輯自身夠不夠專業,背後的故事或許才更值得值得玩味。我最大的興趣,還是想要看一看皇帝不穿衣服被人前呼後擁的醜態,雖然這早已不是什麼新聞。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新聞媒體大多數還確實就是作為附屬品而存在的,他們不管喜歡還是被迫,總是在一遍遍表演給皇帝穿新裝的把戲。先不要說這樣的小地方名不見經傳的媒體,就是央視這樣居於一哥位置的媒體大亨,是不是想少惹麻煩不知道,只知道《實話實說》的實話越來越沒分量,《焦點訪談》的焦點也越來越沒有深度,甚至頻繁失焦。把不惹麻煩作為編輯標準的,恐怕絕不僅僅是這一家小媒體吧,這一點恐怕大家都心知肚明。這個潘主編只不過是有點幼稚,不知道有些事人人都做可以,你說出來就不可以。另一種可能,就是這位主編故意引述的某位領導的話,那就更有意思了。
恰好幾乎在同一時間看了《南都周刊》的一篇訪談白岩松的文章:《為大家去觸碰底線在哪裡》。單看了這個題目,我想具備一定新聞和思想敏感度的人早就猜中了訪談內容的核心是什麼。新聞媒體有底線是可以理解的,真正的區別在於這個底線來自哪裡。在新聞沒有明確的立法之前,任何的上位機構和權力人物都可能會哪一個底線給你。以我的猜測,有時候這個底線來得很雜很亂,這包括我一個小網民都能感受的到。經常發帖和寫博的人也會深有感觸,不同的網站取捨的標準是不同的。這不能全怪管理者,因為底線往往是有出處的,而他們只是執行者。我在鳳凰開博的時候,經常有部落格發不上去,甚至從新華網直接轉載的都發不上去,說是有敏感辭彙。我就很火,在網路留言上暴躁一番。後來網管出來解釋,說他覺得鳳凰網還是不錯的。我馬上換回去,說你們只會說些風花雪月的東西當然沒事了。他就很委屈,說我只是打工的,你們說的那些我也不懂。
其實說到這裡,我想明確的是,媒體的真正的麻煩是什麼?是觸碰到了來自不同方向的所謂底線。由於底線的來源,大部分的媒體是根本沒有辦法逾越的,因為自身的生死甚至都掌握在人家的手裡。中國是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獨立媒體的,只不過有的底線定的比較低,生存環境相對寬鬆而已。真正地觸碰到了最後一根底線,再大的媒體都不復存在。
有底線並非全是壞事,就象人的行為必須要有道德底線一樣。只是,我們需要弄清楚誰才應該是底線的制定者,而不是可以隨便依附在任何一種權力上就可以拿來唬人。我曾寫過一篇博文:《網路審核人員應該統一培訓後上崗》,當然,如果全國有統一的資格證書更好。我之所以這樣提議的目的,就是希望媒體在言論的審核上能夠有一個統一的底線,而不至於總是讓人莫名其妙地憤怒。統一標準這個要求應該不算過分吧?我想下一步更應該做到標準的公開,可以公開地討論,可以讓所有的人都參與到改進標準的過程中來。這樣,新聞事業和網路民主不斷進步,社會也會因為減少誤解而減少不穩定的因素。
不惹麻煩的報紙是不是最好的報紙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而罵潘主編的人也無非是指桑罵槐,所以潘主編真的很無辜,無意中就成了這個社會的泄壓閥。的確,這個社會是有太多的東西需要釋放了,壓抑得越久就越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