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文化

其文化歷史表現如何?回答這個問題,我這裡要引用歷史人物的感知來解讀。 西方哲人伊壁鳩魯將快樂看著是“幸福生活的起點和目標”。他說:快樂就是善,並認為快樂包括友誼、自由、思想。而另一位西方哲學源頭之一的亞里士多德則認為,由德性(勇敢、謙虛、進取、誠實、節制等)所帶來的快樂就是幸福。中國古代的《說文》對“快”的解釋是:“快、喜也,從心。”快樂,和由內心感覺不可分離。更高的快樂,我們叫它joy,更高的快樂,就是幸福。著名經濟學家黃有光說:“幸福是指一個比較長的過程,是長期的快樂,但在給定的時間內,快樂和幸福的意思是一樣的。”

快樂是什麼?

政治學家們把追求幸福當成是人類不可剝奪的權利。曾任美國政治學會會長的羅伯特?萊恩教授提出:金錢、財富、自由、民主,不過是實現幸福這個終極目標的手段而已。費爾巴哈強調說:“幸福必須是生活的,生活必須是幸福的。”黨的十六大報告結尾寫明:“共同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在政治學中,英語辭彙的快樂與幸福也是一種很“陽光”的近義詞,於是有人總把幸福與快樂聯繫在一起,有快樂則感到幸福,有幸福則覺得生活得很快樂,於是認為快樂就是幸福。我們可以這樣認為:我是根本,人的幸福快樂是根本。

文藝復興將幸福由天國拉回到現實。亞當?斯密最早肯定了私利對公益的作用。邊沁和穆勒開闢的功利主義學說將“避苦求樂”作為個人行為的基礎,主張個人利益的滿足是保證“最大多數的最大幸福”的手段。他們提出了“效用”的概念,用來衡量幸福或滿足的程度,“即給利害當事人帶來利益、好處、快樂、益處或幸福的性能,或是免除利害當事人的苦楚、痛苦、災難或不幸的性能”。在他們看來,凡能增加快樂減少痛苦的便是好的,就是善;反之,便是壞的,就是惡。馬克思在他17歲中學畢業時,就決定要選擇“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並認為“那些為大多數人帶來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

百年來的物質追求,其邏輯上的前提是:一旦人們的物質需求滿足了,他們就會幸福。於是幸福跟人們占有多少商品、擁有多少金錢劃上了等號。

快樂文化創意景區起源

2002年,中國·長沙·石燕湖旅遊風景區(石燕湖拓展訓練學院)最先引進“快樂”管理系統,首先從內部員工開始進行快樂文化創意的引導和教育,實踐與日常景區管理和旅遊接待,拓展培訓課程,收到良好效果,被客戶評價為“最快樂的地方”,最“歡樂的景區”,最具快樂創意的景區,2005年,國家文化總局開始重視中國快樂文化研究和實踐,經湖南旅遊局,中國旅遊專家組,長株潭規劃司領導親自考察和調研,最後決定把石燕湖公園列為首批“快樂文化傳播和實踐”景區,鼓勵石燕湖風景區打造中國最快樂的景區 。

快樂文化

歷史的沿革中,無論每個人在追求什麼,諸如財富和聲望;無論人類在追求什麼,諸如和平與自由;其終極的目的,都是幸福和快樂。或許這就是人類的天性。

快樂文化是社會政治與經濟的展現。

同娛樂文化一樣,快樂文化是社會政治與經濟的產物,它所表現出來的內涵總與社會、政治、經濟密切相關。與企業文化一樣,快樂文化具有很強的表現力,它是政治家和經濟形態的附屬文化。

商品和勞務的生產,也就是GDP,無疑是幸福的重要來源。用經濟學家曼昆的話說,GDP衡量著“使我們獲得有意義生活的投入能力”。調查也顯示,人均收入高的國家的人比人均收入低的國家的人快樂,有錢的人比無錢的人快樂。但當我們深入研究和分析表明,經濟成長並不能當然地增加快樂,影響快樂的因素相當複雜,你無法用物質的東西去代替愛、善良、溫柔或朋友間的親情。正如許多收入豐碩的家庭,由於沒有快樂文化滋潤,因而缺乏情感,沒有和諧,生活的質量低下。而有的人家雖然貧寒,卻充滿著快樂文化氛圍,家庭和諧,夫妻相敬如賓,有一種苦中作樂的意境。當然,有錢總比無錢好,但錢不是萬能的。

經濟學家庇古出版的《福利經濟學》,提出了重回邊沁的幸福路線。他提出,要增加經濟福利,在生產方面必須增大國民收入總量,而在分配方面必須清除國民收入分配不均等。之後,個人幸福與社會福利的主題再次成為經濟學的中心話題之一,人的尺度是福利,財富的尺度是物質,人比物質更重要。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阿瑪蒂亞?森指出,“聚集於自由和發展”和“狹隘的發展觀”有根本的不同。狹隘的發展觀就是國民生產總值(GDP)增長,個人收入提高、工業化、技術進步、社會現代化,這些因素在發展過程中很重要,但最終來說,它們只屬於工具性的範疇,是為人的發展、人的福利而服務的。人才是發展的中心,發展的最根本目的就是為人謀福利。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的人均GDP翻了幾番,但是人們的幸福並沒有太大的變化,快樂感當然也沒有多大提升。美國著名政治學教授羅伯特?萊恩指出一個事實:在1972—1994年間,說自己“非常幸福”的美國人一直是呈下降趨勢;1960—2000年間,按不變價格,美國人均收入翻了幾番,但認為自己“非常幸福”的人從40%下降到30%。在歐洲國家,幸福指標沒有明顯下降,但患憂鬱症的人卻急劇增加。萊恩承認,貧窮不能使人幸福。但通過分析各國的數據,收入水平與幸福之間並不是直線關係,而是曲線關係。實證研究表明,在眾多已開發國家中,人均購買力最高的國家不一定是最幸福的國家;在一國內部,最富的人群不一定是最幸福的人群。而當人們對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都得不到滿足時,他們也不太可能感到幸福。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前,收入每提高一點,就會使人感到更幸福一些。但是,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收入帶動幸福的效應,開始呈遞減態勢。收入水平越高,這種效應越少。

可以說,金錢不一定買到幸福。而幸福的真正源泉在於家庭間的親情和快樂文化的存在。各國在各個時期的研究都發現,婚姻關係穩固、家庭關係協調、鄰里關係和諧、朋友來往密切、心情感到快樂,是人們感到幸福的主要因素。一個沒有快樂文化環境的家庭與人,能享受到幸福的樂趣嗎?

按照經濟學家的流行說法,市場經濟的最大優勢在於“功效”和“福利”的最大化。雖然市場經濟可以帶來不少好處,如減少貧困、改善健康、延長壽命、擴展教育、促進自由,但它卻可能帶來快樂文化的氛圍,由此而帶來幸福。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應當是幸福,而要實現這一目標,就要創造快樂文化的增量,營造一個快樂文化的氛圍和環境。

企業需要營造快樂文化氛圍

生活中什麼最重要?

國際組織調查了60個國家的5.7萬名成年人,問他們:“生活中什麼最重要?”結果世界各地的人民都認為:身體健康和家庭幸福比任何其他東西更寶貴。人類的認識如此趨同,說明追求幸福與快樂是人的天性。當然不同的人對快樂的偏好與強度會有差異,引導快樂的途徑和表達快樂的方式也有區別,但就快樂本身的狀態來看,則都是一樣的,都是一種愉快和滿足的感覺。

社團 企業 團體 的快樂追求

作為社會,作為社團,作為生產單元組織的企業,應當以幸福為目標,以創造快樂文化為方向,不懈地去增加快樂文化,營造一個企業的快樂文化氛圍,去建設一個充滿快樂文化的和諧企業。這不是什麼烏托邦,而是一種脫離意識形態的社會生態的共享文化,如同科學沒有國界,快樂文化也不應有國界,它是人類本性追求的良性意境。“道不遠行,幸福快樂是人永恆的追求”。

對於社會和企業的職責來說,應當以員工的幸福快樂為尺度,要為“人民謀幸福”。而社會泛濫的貪污腐敗正在於它侵吞了人民的利益,無論決策的危害在於浪費公共的資源,低效服務的危害損傷勞動者的熱忱,權大於法的危害在於破壞對公平的預期。這些讓人不舒服、不開心、不快樂、不幸福的不良現象,破壞了快樂文化的氛圍。

要看到創造快樂文化的增量是我們企業生產經營的一項“無形資產”。作為增量,它是一種共同的資源,要與存量一同共存相連,通過創造快樂文化的增量,以儘可能“滿足”人們的可度量的物質需求。當然,創造快樂文化並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所帶來的那些機會和活動。快樂文化增量的實現還取決於各種因素,因此要協調關係,改善環境,實現快樂文化增量的增長。

快樂文化的確需要一個生存環境,它需要人們去營造。企業需要營造快樂文化的良好氛圍,就必須努力創造快樂文化的增量,這樣才能滿足企業員工生活的需求。企業有了快樂文化的氛圍和環境,企業經營才能穩定。 石燕湖快樂文化創意景區 依託風景區又沒的旅遊景區打造:體驗式的參與式的快樂的文化課程,讓快樂成為一種習慣和生活性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