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公祠

座落在蒼松翠柏的志公山上,始建年代無考。 志公山原名青龍山,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 魯山一帶關於志公的神話傳說為:有放牛娃居山中,夜有兒童來娛玩。

志公祠: 座落在蒼松翠柏的志公山上,始建年代無考。志公山原名青龍山,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 始建志公老爺祠而改稱為志公山。志公為雨神,查史料,志公應作“寶志或保志”,原籍金城(今蘭州西北),俗姓朱(今人皆呼牛志公),南朝齊時人。齊武帝忿其惑眾,下之獄,民竟見於市井,武帝聞,反敬為志公。魯山一帶關於志公的神話傳說為:有放牛娃居山中,夜有兒童來娛玩。久之,主人命以紅線纏腰,次晨隨線找去,得人參一大株,牧童煮而食之,化為仙。其狗飲參湯化為虎,牧童乘虎上天即為牛志公,每年為魯山下72場澆花雨。渭頭河志公山上的志公老爺傳說是一牧牛人從魯山上背一志公偶像,走到渭頭河青龍山上,放下歇歇腳,但當再想背著走時,卻怎么也背不動了,古人虔信以為神不走了,所以建廟奉祀。過去,每遇大旱,渭頭河人則祈禱搬迎志公求雨,儀式似元宵節扮玩。原建廟堂不大,後在1819年 (清嘉慶廿四年) 又重建,在院的東南角建有兩層鐘樓,內有高約1.5米、直徑1米、重達500餘公斤的鐵鐘1口。此鍾一直放在院內,不知何故未懸起,後毀於1958年“大煉鋼鐵運動”。清道光年間又擴建院牆,東西官廳等,廟內古樹參天。幸而廟內住有本村王氏一家,古建築得以保存至今。今有善事者,又加以重修葺。此廟在農曆六月十八日、重陽節有兩次廟會。1998年渭一、渭二兩村聯合申請上報,經淄川區政府批准,定名為龍山古佛寺,現幾經善事者修葺成為擁有大小殿堂16間的佛教寺院,成為渭頭河志公祠村的人文景觀,供人遊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