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首先從戰略上看問題
作者:陳毅
一九四八年八月
毛主席講:“軍事上的勝利是大革命勝利的標幟。”
這一標幟是很顯著的,這是頭旗。人民解放軍的勝利是大革命的先導,是第一位的。
毛主席特別指出這個勝利的重要意義。對於軍事的勝利,我們的同志每每只看到繳獲了多少槍炮,虜獲了多少人馬,甚至一些高級幹部、旅長、師長,一直到縱隊司令員,往往拿繳獲多少來判斷勝利的大小。毛主席講:繳獲多少,這是戰役問題、戰術問題。自然,我們黨不能俘虜和繳獲大批敵人、馬匹、武器,便不能壯大自己。可是如果死看這一點就以為滿足,不去解決戰略問題,也還是要失敗的。項羽七十二仗仗無不勝,每仗俘虜人家的兵,最後一仗失敗了,就整個垮了。因為楚霸王缺乏戰略指導,把他的大兵團擺在榮陽,與漢高祖對立,牛牴角,打得漢高祖沒有辦法過榮陽河,不能超過伏牛山。可是漢高祖比項羽厲害,他實施戰略迂迴,收復邯鄲,打到濟南、臨淄,韓信大軍南下,項羽的屁股徐州沒有保住,靈璧垓下一仗大敗,項羽全軍覆沒,落得烏江自殺。蔣介石恐怕連項羽這點自殺的決心也沒有(全場大笑)。
毛主席講:我們殲滅了敵人一百二十萬,兩年我們可能殲滅敵人二百五十萬(昨天廣播為二百七十二萬)。這是我們偉大的勝利。可是只注意這點不行,更要注意到戰略問題。戰略問題是能否在戰爭中掌握主動,包括吃飯問題,戰爭在哪裡打,把戰爭引向什麼方向的問題。幾百萬的軍隊要吃飯、屙屎、洗澡、睡門板,牲口要吃草,這樣一個巨大的無可避免的消費放到敵人區域,敵人就受不了。如果把這一戰爭重負長期放在我們身上,我們也受不了。如果不把戰爭引向蔣管區,只注意在我們區域裡消滅敵人,俘虜敵人,最後還是要失敗。戰略問題最重要的是雙方吃飯、屙屎、洗澡和牲口吃草等問題。這一個問題解決的好,在蔣區吃的多,在我區吃的少,戰爭持久下去一定能勝利。毛主席特別提出,戰略問題著重於對人民負擔、軍隊取給於前方與後方支援的綜合研究。大部取給於前方,敵人吃虧大,我們就一定能勝利。一切靠後方供給,後方就來不及負擔了,雖然前方天天打勝仗,還是要罷戰談和;人家不和,你就支持不了。所以毛主席講:人民解放軍最大的勝利是去年轉入進攻。去年七、八、九三個月,劉鄧大軍走前頭,轉入大別山,其次陳謝〔1〕轉入豫西,陳粟〔2〕轉入豫皖蘇,這是帶決定意義的步驟,改變了整個戰爭形勢,扭轉了戰局。這是戰略的勝利。我們全黨幹部一定要認識這一問題。
蔣介石這個人懂得戰略。毛主席講:蔣介石不是完全不懂戰略的,多少懂得一點。蔣介石的方針是無論如何把戰爭擺到解放區,保證吃飯、籌草、抓壯丁、搞鹿砦一切都出在解放區。毛主席講:蔣介石的反革命戰略方針是使他的管區不受戰爭影響,或付出的很少,這樣支持三、五年,則不愁解放區不垮。小米沒有了,壯丁沒有了,到那時黨性再強也要受影響,只能去打游擊。我們一百多萬軍隊,蔣介石二、三百萬軍隊,一起堆到解放區,吃他三年五載,雙方五、六百萬人,光屙屎一天也要屙五、六百萬堆。你能俘虜,可是俘虜也要吃,俘虜過來的第一天馬上就要解決一伙食問題。所以去年我們這一反攻,帶決定性的勝利就是把蔣介石的戰略方針破壞了,把戰爭包袱放到“蔣委員長”頭上。戰爭是一個皮球,他踢過來,我踢過去,最後踢到他頭上。戰略上如果不考慮戰爭消耗,不考慮幾百萬人的吃飯穿衣,就不是戰略家。這是古今中外沒有人講過的,毛主席講了這句話。去年轉入進攻,毛主席講話非常謹慎。去年八、九月中央只講“反攻”,不講“進攻”。反攻的意思是反到什麼地方不一定,反不過去再回來(全場大笑)。毛主席講得非常謹慎,量力而行,毫不吹牛。一到十一月,大別山的部隊統統解決了棉衣問題,劉鄧一個電報,棉衣可以解決,大別山鞏固了。毛主席說可以叫“進攻”,不是“自衛戰爭”了,而是“人民解放戰爭”,人民革命戰爭的進攻。反攻是帶有自衛的性質,人家打進解放區,你反出去。你們都是軍事家,都能了解反出去太遠了還要糟糕。毛主席曾估計到進入大別山有各種困難,甚至於估計到打不好再回來,不能死在外面。試一下,勝利了,站住了腳。這是戰略上的勝利。毛主席在給劉鄧的作戰指示中曾講過:“蔣介石的反革命戰略方針是要把全國戰爭的負擔加到解放區身上,達到徹底破壞解放區的反革命計畫。我們的戰略就是要儘量破壞蔣介石的戰略方針,把戰爭引向蔣管區,使蔣介石擔負全部戰爭負擔,達到解放戰爭的勝利。大別山的行動取得了偉大的勝利。”毛主席報告〔3〕第一段里講:“一九四七年七月至九月間人民解放軍即已轉入了全國規模的進攻,破壞了蔣介石將戰爭繼續引向解放區企圖徹底破壞解放區的反革命計畫。現在戰爭主要地不是在解放區里進行,而是在國民黨統治區里進行了,人民解放軍的主力已經打到國民黨統治區域裡了。”把戰爭的車輪扭轉過來,以蔣介石的人力物力支援戰爭,用蔣介石的骨頭熬油,把我們解放區的力量培養起來,支援前線。這是戰略上的勝利,再加上戰役上戰術上的勝利,一定能打勝。毛主席特彆強調戰略。去年冬季我在陝北時毛主席談了這些問題,今年五月又叫我去一次,又是談戰略問題。這是古今中外未有過的軍事學。這一戰略上的解釋是任何書本上也未講過的。我們對於軍事上的勝利,首先要從戰略估計起,其次才是戰役與戰術的勝利。如果戰略上失敗,戰役戰術的勝利不能改變戰爭局勢。華野的部隊打一次勝仗,槍搞得多,彈藥搞得多,全軍就高興狂歡,有的通訊員打馬遊街,第二天戰場上槍炮齊鳴,掉手錶的,換鋼筆的,哈哈大笑,快樂得很。但是打一仗如果沒有搞到東西,仗打得苦,這就罵娘發脾氣,抱怨上級,“你是嫡系,我是非嫡系”。這些都不是從戰略上看問題。還有打鉗制的打得多,補充不大,隊伍苦了些,就影響情緒。自然我們領導上要負責,在分配任務時應儘量照顧。但有時也很難,敵人恰恰從這方面來,你的部隊離得近,只有用你的部隊去抵住敵人。我們今後要注意對鉗制部隊的補充表揚。毛主席特別獎勵我們:“你們是主力部隊,主力部隊就要吃苦。”(大笑)挺進中原當然是主力的事,不能拿二、三等的部隊。你既然是主力,就應該跑去受困難;你主力受不住,二、三等的隊伍一去就完了。(大笑)
將來挺進大江以南還是要主力去。如果拿晉冀魯豫的二、三等部隊進入大別山,當然要拖垮,不會保持現在的樣子。所以李先念同志〔4〕在中央會議上講:有些同志說這樣好的部隊這樣拖太可惜。毛主席馬上講:就是要你們拖,你們拖還能拖出來,人家拖就拖垮了。主力比較老,配備比較強,你們要負擔主要的任務。挺進敵後,轉變戰略,更要使用這些部隊去。國民黨為什麼不拿一個部隊挺進太行?軍事上是相對的,對我有利,對敵人就有害。我們可以挺進到大別山搞他一個大轉身,使蔣介石作戰略上的撤退,幾百萬軍隊向後轉,真是轉不過來。既然我們能這樣,國民黨軍隊為什麼不這樣?國民黨地主階級的軍隊是沒有我們這樣的階級覺悟的力量的。傅作義試過一次,挺進河間,把我們的孫毅〔5〕同志搞得惱火,但是當他們察覺我方有備時,還是趕快回頭。美蔣顧問為什麼不能來這一手?這是因為他們部隊的素質不行,幹部的素質不行,軍隊反人民的性質,確定了不能幹這一手。如果他把十萬人開進太行山,那就會被消滅得更快。毛主席反覆地講,第二年的勝利是戰略的勝利,因此有很多戰役的勝利。反過來了解是不對的。戰爭第一年敵人瘋狂進攻,敵人各路大舉進攻,我們解放區不能當面迎敵,被迫撤退,在不斷撤退中爭取消滅敵人有生力量,一個旅、一個師、一個軍地殲滅敵人。戰爭第一年的形勢我們是以退為進,以撤退地方換取殲滅敵人,達到轉入全面進攻。蔣介石進到濟寧、兗州、泰安、新鄉,西北一直進到綏德、葭縣〔6〕都是在黃河岸上。我們戰略撤退的終點也是黃河。蔣介石的戰略進攻的最高點是達到黃河南岸。這是第一年的戰爭形勢。一到第二年七月魯西南戰役消滅敵人九個半旅。在此前後,東面打孟良崮〔7〕,西面打劉戡〔8〕,敵人進攻達到了頂點,蔣介石拿出吃奶的力量也不能再進了。我們也不能再退了,再退解放區將受更大破壞。去年七、八月無論如何要戰略反攻,敵人的兵團都擺在黃河南岸,他的屁股後面很寬。我們反攻,敵人被迫來一個大轉身,但是來不及,造成很大的失敗。猶如關公與黃忠打,關公退兩步來一個拖刀之計把黃忠捉了。蔣介石是中了毛主席的拖刀之計,戰略上陷於混亂,手忙腳亂,南京、武漢發生問題,他就顧不上整沂蒙山區了,整個戰爭發生了帶有決定意義的變化。
毛主席的指導是有計畫有步驟的,是有重要意義的。你們第一次進入魯西南消滅整三師,正在向豫皖蘇轉進,看到不對又轉回去。因為那時我們整個野戰軍的序列還沒有編成,進入敵後作戰是很危險的,有被殲滅的危險。山東軍隊進入淮北很不利,水太大,不得不撤回。第二年轉入進攻當然也有些困難,如政治上沒有準備,沒有研究政策,裝備沒有減輕,一個命令就走,會都沒有開好。陳粟部隊更是沒有準備,部隊拖得很苦。這些困難毛主席與中央早已估計到了。毛主席曾估計到我們到新地區後,新兵沒有補充,傷員無法安置,彈藥沒有補充,槍打不叫,炮打不響,他們相信這些局部的代價一定要付,但是也估計這一代價可以收回,以這些具體的削弱換得戰略上的絕大勝利,所得大大超過所失,所以堅決進軍向南。劉鄧是第一個出來,陳謝兵團是第二,我們是第三。陳粟兵團在渤海曾要求一個禮拜的時間作些準備工作,中央不準,連電要我們趕快過河。到聊城後,我們要求停三天解決給養問題和彈藥問題,並安置一下傷病員,中央急電催我們過河,留人辦這些事情,當時真是“火燒屁股追得緊”。現在我們才懂得了,這是事關戰爭成敗。我們的隊伍拖垮一點,這些困難是局部的,這等於我們野戰所付傷亡一樣。我們野戰消滅敵人要付傷亡,大家認為是應該的,而對這樣一個戰略收穫付出代價難道就不能理解了?我們現在還要準備下一次戰略進展,還有一次、兩次的挺進,我們各級幹部要和毛主席的思想一致才能領導這一工作。我們過去對於這個問題不了解,講些怪話,是因為我們幼稚,這樣一個大的原則問題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很快了解的。
當你們初出隴海消滅整三師時,我們部隊走淮北不利,兩淮失守,我們就向中央提出一個建議:是否打出去,向四川,渡長江。中央說:“太早,等一下,問題提的是適當的。”軍事上,無論如何,戰略意義很重要,必須使全體戰士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部隊大部是北方人,要他到南方“蠻子”地區是很不容易的,過黃河就是一個問題,比媽媽死了還大。我們的幹部對於這一問題也是不了解的。過去兩年戰爭的勝利是從各個戰役得來的,更重要的是戰略的勝利。昨天晚上,新華社廣播兩周年總結並提出第三年的任務,第一條是把戰爭繼續引向蔣區,深入蔣區消滅敵人,一句話就是要過長江。我在華野作報告要繼續把戰爭引向蔣區,一個調皮的戰士馬上說道:“首長,你不要講得那樣彎彎扭扭,你就說過長江。”這個山東同志很痛快,實際上就是過長江。現在的蔣區已經不是很遠了,只剩下九個省,最南也不過鎮南關〔9〕。我們過去說抗戰到底,“底”是指鴨綠江。華野部隊有些人說怪話:“勝利是哪一年啊?消滅一個二十五師,還有一個二十五師,消滅一個三十師,又有一個三十師,究竟是什麼時候完?”實際上再深也不過九個省,遠也不過九個省,並且不要省省都到,只要占了四川、湖南和兩廣的一部,蔣介石的統治非結束不可。消滅蔣介石的殘餘,只要幾個兵團就行。一縱的幾個同志昨天匯報中提到部隊疲勞,裝備減低百分之六十,三、四萬人的縱隊現在只有萬把人。這一定影響情緒,影響戰鬥力,這種編制許多仗不能隨便打。可是這一損失不是白費的,整個山東、華北、中原解放了。劉鄧兵團一個縱隊損失三萬人,但是地方武裝有發展。我們損失幾萬人,換得整個山東、華北、山西與中原解放,實際是再便宜沒有的了。所以問題必須從戰略上去認識。我們現在準備下一次的戰略展開,對於這一問題要很好的解釋,不然要引起混亂和逃亡。毛主席講:為什麼我們能打敗蔣介石,取得全國的勝利,就是去年戰略的勝利。不管任何困難,我們拿出黨最好的部隊,如一、二、三、四、六、九各個縱隊,原先的四方面軍和一方面軍的一部,中野就是那幾個部隊,拿出自己的血本去搞。這是相當冒險的,領導四萬萬五千萬人民的大革命沒有這樣大的決心是不行的。毛主席講:假使我們不出去,劉鄧打了那樣的勝仗仍舊撤過黃河,所有部隊都可以得到補充,所有同志都會滿意,可是敵人也要繼續過河;劉鄧不出去,山東的部隊也不能夠出來。敵人仍在山東打,冀魯豫、豫北、魯西南一直打到現在(十二月底),我們的解放區一定要垮,山東一定不能支持。山東只有退到渤海區,山東的敵人就有可能從濟南打通津浦路。我相信我們野戰軍還可能打些勝仗,消滅他幾個軍,可是這一、兩個軍的代價不能補償戰略的失敗。我們的解放區是以山東、河北平原與太行為基礎的,山東一失,基礎動搖,我們就只有東北了,戰爭就難以支持。所以去年的戰略進攻看來是有點“搬蠻”〔10〕,可是這個“蠻”不得不“搬”。那時,我們在思想上感到很奇怪:與毛主席在一起多年,毛主席向來是極關心部隊的,只要你一講部隊困難,他就要你休息幾天。這次就不管,不準講這些,並且追問不過河的是哪一個,“請立即查明予以處分,報告本部為要。”這個官司直到現在還未打清。我這裡必須說清楚,下一次的戰略行動比去年要好得多。今後過長江時,整箇中原已經解放了,那么就坐穩了半邊屁股。華野進入淮北、安徽、江西;你們進入兩湖、江漢〔11〕,進入湘鄂西、陝南〔12〕,進入四川。這與去年突然躍進大別山是不同的。同時,兩年來戰爭情況也變了。去年華野部隊執行這一戰略行動時,也是有些怪議論。一個同志跑來說:“我看很嚴重。最近這樣搞法,歷史的懲罰等待我們。共產黨的長征沒有哪一次不失敗,如井岡山突圍,朱毛萬里長征,徐海東從鄂豫皖到陝北〔13〕,李先念到陝南〔14〕,都是不得了,基本上是脫離了黨政軍民的幫助,孤軍深入,焉得不敗?這次為什麼不在內線作戰?內線作戰傷兵好安置,炮彈能補充,一個仗打不好跑到大別山,我看劉鄧到大別山要倒霉!現在把我們也送去,這一定要受到歷史的懲罰!”自然你說這個議論完全沒有道理也是不對的,但他最大的毛病是沒有看到一年多來的戰爭變化。實際上歷史上的每次長征都是最後沒有辦法了才突圍,今天是我們解放軍經過一年的勝利之後最後主動地向敵人進攻。蘇區長征是最後沒有辦法了,三十六計走為上策,“留得青山在,不怕無柴燒”,是保存革命力量的辦法。一個是主動,一個是被動,一個是勝利的局勢,一個是失敗的局勢。過去的長征一定要失利,這次就一定要勝利。
過去長征受到歷史的處罰,這次進軍須受到歷史的獎勵,因為現在與過去基本上是不同的。過去蔣介石對付我們長征的隊伍是前截後堵,攔腰一棒,全國統一“圍剿”我們;萬里長征是萬里長跑長追,追得你屁滾尿流,那是敵人勝利的“圍剿”。現在是蔣介石慘敗以後,一路撤退,各路慘敗。我們一進入大別山,他必然要撤退;華野與陳謝部隊加上去,敵人就一定失敗。那個同志和我談到天亮時,他還是半信半疑,臨走時說:“你信你的,我信我的。”我們是充分估計了困難,五、六、七月粟兵團的一、四、六縱隊準備過江〔15〕,像你們去年一樣先到那邊。我們充分估計了困難,並且困難不會少,可是一定要估計到勝利,因為十萬大軍進入江南,中原敵人就顧不過來了,他就不會去爭鹿邑、南陽,他就要去衡州、浙贛路上布防,中原的大城市就可以徹底收復了。經過了第二年的戰爭,敵人士氣更低,因此過江的困難比去年要少得多。這樣的估計才是正確的。
注釋
這是陳毅於一九四八年八月上旬,在河南省寶豐縣召開的中原野戰軍第一、三、四、九縱隊團以上幹部整軍會議上的報告記錄稿的節錄。標題為編者所擬。
〔1〕陳謝,指以陳賡為司令員、謝富治為政治委員的太岳兵團。
〔2〕陳粟,此處指陳毅、粟裕率領挺進豫皖蘇地區的華東野戰軍西線兵團。
〔3〕毛主席報告,指一九四七年十二月二十五日作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
〔4〕李先念,當時是中原軍區和中原野戰軍副司令員。
〔5〕孫毅,當時任冀中軍區司令員。
〔6〕葭縣,今佳縣。
〔7〕東面打孟良因,一九四七年五月十三日至十六日,華東野戰軍在山東省蒙陰縣東南之孟良崮地區殲滅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等部三萬二千餘人,沉重地打擊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8〕西面打劉戡,一九四八年二月二十四日至三月三日,西北野戰軍在陝西省宜川縣城及其西南的瓦子街地區發動宜川戰役,殲滅整編第二十九軍軍長劉戡以下二萬九千餘人。
〔9〕鎮南關,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憑祥市西南國境線上,一九五三年改名睦南關,一九六五年又改名友誼關。
〔10〕搬蠻,西北土話,蠻幹的意思。
〔11〕兩湖、江漢,指湖北、湖南和江(長江)漢(水)平原。
〔12〕湘鄂西、陝南,指湖南、湖北西部和陝西南部地區。
〔13〕徐海東從鄂豫皖到陝北,一九三四年十一月,擔任紅二十五軍副軍長的徐海東與軍長程子華、政治委員吳煥先率部長征,兩個月後進入陝南,任中共鄂豫陝省委代理書記。一九三五年七月,為接應已到川北松潘地區的中共中央,率部西進甘肅,於九月到達陝北。
〔14〕李先念到陝南,一九四六年六月,國民黨集中三十餘萬兵力圍攻中原解放區,擔任中共中央中原局副書記、中原軍區司令員的李先念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指揮中原突圍,並帶領主力一部轉移到陝南。
〔15〕粟兵團的一、四、六縱隊準備過江,一九四八年一月,中央軍委為迅速改變中原戰局,指示粟裕率領由華東野戰軍第一、第四、第六縱隊組成的華東野戰軍第一兵團,在經過充分準備後渡長江南進,執行寬大機動的戰略任務,創建閩浙贛根據地,以吸引中原地區之敵軍二十至三十個旅回防江南。該兵團以粟裕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故簡稱“粟兵團”,渡江後稱東南野戰軍第一兵團。經粟裕建議後,五月初,中央軍委採納粟裕的建議,決定該兵團暫不向江南作戰略機動,先加入中原作戰。